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为了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奉贤区金海社区照护老人的爱心故事
2019-11-24
字体: | 阅读:375|

成为老人的艺术算不了什么,真正的艺术在于战胜衰老。——歌德为了提升为老服务质量,奉贤金海社区加大了老年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根据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精心打造了包括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站、居家养老照护体系以及老年人助餐点在内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奉贤区金海社区现有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4565人,占31.5%;90周岁以上老人118人;百岁以上老人4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社区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通过推出各种为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体系,以此提升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托老”托起一爿天

  

顾晓鑫为老人做健康测试 

所谓日间服务站,通俗地讲,就是托儿所的老年版——托老所:家属早上把老人送到服务站,晚上再领回去。老人被家里人送到“托老所”来,说明老人在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托老所跟托儿所在工作烦杂、安全保障和精确管理上的要求差不多,甚至还更复杂一些。金海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站,是社区着力打造的集餐饮、午休、娱乐、健身、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老年人生活服务场所。这家日间服务站处在社区核心地带。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它居然还设在一幢看上去建造得相当挺括的大楼里,占了三个楼面,1500平方米。走进服务站,就像走进一家高级养老院。宽敞亮堂、窗明几净的卧室就不说了,康复站、多功能活动室、乒乓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让人弹眼落睛,其中,一台价值几十万元的健康检测一体机(可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等各项指标的测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怀着很大的好奇心尝试了一下,顿觉非常先进和便利。作为配套,服务站里的高龄老人还被要求佩戴智能手表,以便服务人员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实时观察。其实,这是社区智慧养老战略项目试点之一。能够为此投下巨资,充分说明有关部门把为老服务很当回事。在管理上,社区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的形式,使服务站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更正规,更有效。顾晓鑫就是这个站的运营主管。小顾大概也就二十多岁,长着一张娃娃脸,整天笑呵呵的,看上去就讨老年人喜欢。提到怎么会与这行打起了交道,她说,原先无论如何也不适应,大学毕业后从事的是社会工作,没有照护老人的经验;直到接触了那些需要日间照护的老人,再了解了社区对于站里的重视程度,才明白这个工作的意义和自己身上的责任,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现在,这个小姑娘把日间服务站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管理得井井有条且服务项目不断创新。据她介绍,在社区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这个服务站的工作推进得有声有色。截至2019年7月份,本年度站内开展了“金手指”文化工艺课堂、“美食工坊”烘焙烹饪课堂、“老朋友来白相”等文化娱乐活动;除服务站内入托老年人外,他们还积极将服务延伸至广大社区老年人,开展主题讲座;进行便民服务;组织社区老年文艺月月演;在传统节点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新设了太极健身课堂、悬灸养身讲座和美育文化体验三大特色课程,着重推广文化体验和美育熏陶等。此外,日间服务站还积极推动为老服务共建单位的慰问和志愿服务,形成了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入托长者之兴趣圈、生活圈和交际圈的扩展。可以说,日间服务站全面提升金海社区老龄工作的整体水平。“老伙伴”架起桥梁

  

莫秀仁上门慰问高龄老人 

居家养老作为新形势下缓解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有效途径,业已逐渐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等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不断成熟,社区推出了许多延伸服务,其中最具创意的是“老伙伴”结对关爱活动。它由各个居委招募“小老人”(即“年轻”老人)志愿者,每周上门为辖区内7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提供量血压、理发、谈心等服务。社区希望通过“小老人”帮“老老人”的形式,能够架起一座关爱老年人的桥梁。目前社区共有32名志愿者在为160名老人提供各项服务。莫秀仁六十多岁了。我去拜访她的时候,她正在自己小区里一个结成对子的“老老人”家里与老姐妹唠嗑。她声音洪亮、身板硬朗、性格豪爽又亲切和蔼。是啊,做这样的“老伙伴”志愿者,没有一点爱心、耐心及身体条件,那是不行的。莫秀仁告诉我:“自己也上了年纪,其他大事已经做不了了,但帮助老人增添笑容、雪中送炭的小事还可以做做的。”她成为“老伙伴”志愿者已有好几年了,目前共结对了5名老姐妹。我问起那位与莫秀仁结对的老人对莫秀仁有着怎样的评价,老人满怀深情地说:“她是我们的好姐妹!”每周习惯性地两次上结对子的老人的门、两次电话问候,莫秀仁会仔细询问老姐妹的近况,认真察看老姐妹们面色如何以及指甲、头发长短……这些都成了莫秀仁的日常工作。老姐妹们也渐渐把她当成亲人,有时“毫不客气”对她发出“指令”:“小莫,下次来记得带上你的理发工具,天热了,想让你帮我修修头发,你修的我最满意!”有一年上海下起了大雪,莫秀仁家里的自来水管冻裂了,无法供水。她忽然想到结对的90岁胡宝英老人腿脚不方便,子女又住在南桥,于是立即出门去她家里摸摸情况。果不其然,她家也停水了。莫秀仁早饭都顾不上吃,就让老伴提来两桶水来,马上动手给胡老太炒了个蛋炒饭作为她的早饭。胡老太激动地说:“幸好你来了!太感谢了!”莫秀仁感慨地说:“从一开始的当份工作做,到现在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老人们从把我当一个陌生人到现在把我当亲人。这使我感到快乐,有一种满足感。”“老伙伴”志愿者项目从2007年至今已运行了整整12年,从一开始的五六人到如今的三十多人,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这也使社区更多困难、高龄老人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浓浓情谊。

不被遗忘的角落

  

缪卫英热心为老人服务 

像金海社区这样把拆迁过渡房的老人集中安排在一个地方统一居住和服务,在上海是“独一份”,一方面是便于管理,另一方面是便于照顾老人的生活。住在过渡房里的老人,是最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的群体。所幸的是,他们受到了社区有关方面的关注和照顾,其中,来自缪卫英的关爱,无微不至。缪卫英是三长村过渡房的物业管理人员。理论上来说,她只要把物业管好,把物业费收齐,最多再加一点可能需要的安抚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务,乐得逍遥自在。可是,她却更像是个敬老爱老的自愿者。现在居住在这里的68位老人中,不乏有智力低下的;有“钉子户”赖着的;更多的是年纪大了,乡下房子拆了,子女却不想或不能安排的。平均年龄83岁。缪卫英对每个老人的情况了解得煞煞清。在这个服务中心里,陪伴68名老人走完最后生命旅程的,可能只有被他们称作“大女儿”的缪卫英。老人们喜欢缪卫英。1048号的阿婆老是拿着存折跟她说:“妹妹啊,你以后去哪里我就跟你去哪里。我的钱都给你,你就带着我过吧……”缪卫英让老人们当场表演用筷子夹弹子、跳绷绷给我看,并骄傲地说:“这是我教他们的,主要为锻炼老年人的脑子和手指灵活度。”2017年夏季的一天,老蔡头在烧菜时跑到外面去和别人聊天,全然忘了灶上正烧着菜。当大火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屋子的时候,他也不知道。缪卫英闻讯赶到,便想进去。一旁的几个阿婆都拉着她,不让她进去。缪卫英当时脑子就想着一件事:“要是爆炸了怎么办?现在不进去,这里的房子和人就都没了,我跟领导怎么交代?我跟老人们的子女怎么交代?”她在脸上裹个湿毛巾就毅然冲了进去。屋里全是烟,除了有火苗的地方,看不见任何家具。最终,她把几个火源掐灭,拧上液化气阀门,把瓶子拖出了房子。为此,老人们特意送给她一面“见义勇为”的锦旗。缪卫英来这里工作已经5年了,她说:“我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现在自己工作稳定,儿子事业有成,唯一放不下的也就是这些老人了,等他们都搬到新家去,我自己的人生也要重新开始了。”其实,缪卫英明白,她不一定走得了,因为留在这里的老人,并非仅仅是“过渡”。最终,三长村的过渡房从最初简陋的模样到逐渐添置了休闲椅,并进行了浴室、活动室的改造,安装了烟感报警器等。居住此间的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摘编自2019年11月23日《新民晚报》  作者萧斐)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