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互助养老的兴起,折射出崇明岛上的养老发展模式选择的多元化
2021-08-31
字体: | 阅读:165|

       “我要烧五个人的饭呢!”

       58岁的施惠琴是崇明向化镇向化村村民。崇明人的厨房里通常少不了烧柴火的土灶,她家用的却是液化气和电饭煲。

       搭伙吃饭的这五人,除了施惠琴和她丈夫,还有来自村里不同家庭的三位老人。她们吃住在施惠琴家,由她来照护,每人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动养老模式,崇明当地人称“民间养老”,这种模式的“民间养老”形态,向化镇最多时候有4家,前前后后达10年的光景。

       互助养老的兴起,折射出岛上的养老发展模式选择的多元化。以向化镇为例,现有70—79岁的户籍老人有3795人,80—89岁的户籍老人有1695人,9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有306人。虽然镇公办的养老机构设施完善、床位也有空余,但受观念、经费、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使得互助式养老自然而然地形成,尤其在农村地区,对低端养老则有更多的需求。

       如何探索适合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的模式,对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养老模式,是取缔,还是支持?向化镇进行了探索。

不离乡土的托养照护

       施惠琴照护的三位老人都是本村村民。两个是她远房亲戚,一个是她的邻居。

       85岁毛彩琴眼睛不好,已经看不太清楚,出门要坐轮椅,她的儿子在上海市区打工;80岁的王品芬患有轻度痴呆,出门也要坐轮椅,两个女儿都在市区工作,留她独自一人在村里;86岁的顾秀芳倒是可以自己走动,但是患脑梗,上厕所需要人照护,她的儿子女儿都在市区工作。

       施惠琴是三位老人的晚辈,从小和她们的子女一起读书、玩耍,“都是要好的小姐妹,现在她们都在外面工作,母亲年纪大了,就托付给我”。

       尽管快到60岁了,施惠琴却精力充沛,说话嗓门大,头发黝黑,笑起来一口整齐的牙齿。大家夸她年轻,她拍拍发福的肚子:“肚子大,皮肤黑,不像城里人呀,显老!”

       她要做的事多且杂。一大早,施惠琴赶到镇上集市买菜,她家大院的菜园里种了青菜、番茄、茄子、芋艿好几个品种。“也不能全吃菜园里的,要换换口味。”刮台风那几天,她一口气买了好多菜,储备在家里。

施惠琴家的院子,洗手池旁有一口井,旁边是菜园子。

厨房一角

       她家很早就不烧大灶了,烧的是液化气。厨房里配了微波炉、电饭锅、电水壶等电器,还特地打了一整面的壁橱,里面叠放着一摞摞餐具。透过纱窗,看到一碗切好的五花肉。“今天的主菜是红烧肉!”她笑着说,这是自己的拿手菜,平时还会给老人包蛋饺、蒸狮子头、弄只烤鸭啥的,“反正每天都换花样,如果烧鱼,只能吃青鱼,没有骨头嘛,老人吃起来方便”。

       院子里的晾衣竿上晾着好几件衣服,洗手池旁有一口井,施惠琴就用这井水来洗衣服。问她为啥不用洗衣机省点力气,施惠琴摆摆手说:“老人换下来的衣服不能混在一起洗。”

       三位阿婆都患有慢性病,毛彩琴患糖尿病、高血压,顾秀芳患脑梗……施惠琴记着她们各自要吃的药。别人提醒她:“最好找个本子记下来,谁吃什么药,打个钩。”施惠琴点点头,听进去了。

       夏天天气热,老人躺在床上休息,屋里打了空调,头顶的电风扇也在呼呼地吹。客厅里的墙上挂着一部42寸左右的液晶电视机,午睡起来的阿婆会看看电视,聊聊陈年往事。施惠琴如果手上没活,也会和她们聊聊天。

老人住的房间一角

施惠琴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出来乘凉

       到了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乡村田野里吹来一阵阵风。这时,施惠琴放下手中的活,推着轮椅,让阿婆出来乘乘凉,透透气。腿脚好的顾阿婆自己走两圈,活动范围也就在宅前屋后。这也是老人们一天中比较惬意的时候。

       身兼数职的施惠琴,是大厨,是洗衣妇,是陪聊,还是看护员。她最劳神的活儿,是每天要帮老人擦身、换衣、清理大小便。老人床边摆着一张古旧的木椅,仔细一看,是一把改装过的椅子,坐垫下面有个便盆。老人内急时,施惠琴要来搀扶一把。所以,施惠琴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起夜要方便,按一下墙上的铃,她就爬起来帮忙。

       这些琐碎而耗力的活,日复一日。“我这辈子就是吃苦耐劳。”施惠琴说,“几位阿婆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我照料她们就如照顾自己的长辈。”

       她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老人在她这里吃住也支付一定的费用,一个月通常在1200-1500元。这样她就多了一笔收入。

       办这个养老场所,家人都很支持。一年里,丈夫有三个月在外打工,其余时间就帮她一起干杂活。在市区工作的儿子一家周末回崇明,也会搭一下手。这时,施惠琴就会感到轻松一点。

简易的场所暗藏消防隐患

       施惠琴家住了三位老人,房间里却摆着八张床。“以前最多时,屋子里住着七八个老人呢。”

       施惠琴说的是辅房,这是主楼旁的两间平房。带客厅的大的那间放着四张床,住两位老人,小的那间也摆着四张床。施惠琴和另一位老人一起住,剩下的床都空着。

辅房里有四张床,施惠琴和老人各住一张,另外两张空着。

       这个辅房前年新装修过,墙砖装饰看起来挺新。“人工费涨得厉害,当时花了30万。”施惠琴说。

       相比之下,主楼显得比较老旧。靠西边的一间房堆着各种杂物,门窗的玻璃破损了,也不见修补。主楼厨房间打扫得挺干净,但看得出有些岁月了。

       为什么主屋不舍得翻修,却舍得在辅房上投入?按照崇明的习俗,主房是主人居住的,施惠琴是为了半夜照顾老人才住进辅房。儿子回家时都住主屋。

施惠琴家的主房

施惠琴家辅房前晒着几件衣服

       一般情况下,辅房的条件比主房差不少,不少村民是用来放农具的。翻修前,施惠琴家的辅房也很简陋,而这么多老人集中住在一起,隐患不少。

       “你知道的,崇明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向化镇副镇长周利说,辅房的消防通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缺乏疏通渠道,如果按照养老机构的标准,这些辅房根本不达标。

       为了改善老人们的住宿条件,同时也提升安全系数,施惠琴家重修了辅房,屋外还装了两个消防栓。不过即便如此,离正规的消防标准还是有距离的。

       崇明区类似这样的互助养老场所还有几家,有的人家辅房条件更差,集中照护的老人却达八九位,这就引起了消防等部门的注意。

       民间互助养老,这是村民自发兴起的新事物,却给有关乡镇出了道难题:从情感角度上看,这种养老模式满足了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住在施惠琴家的三位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如果独自留老人在家,身体好还行,如果身弱患病,甚至没有自理能力,这些老人该何去何从?而从安全等问题看,确实隐患重重。不仅是硬件设施,老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也很薄弱,如果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老人如何疏散?

       “住的老人越多,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崇明区民政局副局长杨中健说,因为消防等条件受限,要把这个互助养老模式合法化有一定难度,而政府部门也不能坐视不管。

       有几家设施条件太差的民间养老场所一度被叫停,但是也没有全部禁止,而是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施惠琴家的几个床位就保留了下来。

公办养老院虚位以待

       向化镇上有一家公办养老院,拥有40多张床位,但一直没住满。

       村民管这个敬老院叫“福利院”。在传统观念里,往往将养老院看成是“孤老院”“老年收容所”“福利院”,不但子女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老人也不愿意去住。而把老人放到邻居家照护,村民们倒没啥说法。

       不过,村民们的观念也在变化。镇上在大力改造养老院,增加硬件设施,提升软件水平。去年11月29日,焕然一新的向化镇养老院落成。床位从改造前的40个增加到121个。

新装修的向化镇养老院

       镇政府在价格上打出了亲民牌。在市区,差不多品质的养老院,一个床位的收费标准在4700元/月左右,郊区则是2890-4300元/月,而崇明更低一些,在2500-3800元/月。

       “我们这个养老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崇明东部地区都排在前列,最高收费也不超过2900元。”周利说,向化镇拨了一笔补贴,一般重度老人收费在2600元,包括床位、伙食和护理,如果是低保户,再加上长护险补贴,最低1900元就可以住进来。

向化镇养老院的老人

       村镇干部一家家上门做推广。品质大幅提升、性价比超高,新落成的养老院吸引了一批村民。一番权衡比较,不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原来在施惠琴家托付的老人有5个,2个搬进镇上养老院。

       养老院的价格有吸引力,但对有些家庭来说,还是太高。向化镇人大代表龚丽萍是司法所调解员,调解过不少养老矛盾。按照崇明风俗,老人的财产留给儿子不给女儿。而老人进养老院的费用一般需要子女分摊。嫁出去的女儿不想分摊这笔费用,而儿子也不想独自承担,为了这事,有的家庭甚至闹起来,僵持不下。而民间养老院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老人养老金每月1200元,邻居家开的床位费,正好把老人这笔养老金抵消,家庭矛盾也就没了。”龚丽萍说。“别小看这几百元,老人就这么点养老金。如果子女条件也不太好,这可能就是一家人矛盾的触发点。”

       有的家庭并没有这个矛盾,但也苦于费用的门槛,有村民坦言:“我们看过新的敬老院,条件确实好,虽然政府有补贴,但还是支付不起啊。”

向化镇养老院目前住进来90位老人

       目前,向化镇养老院121张床位住进来90位老人,还有些床位空着。疫情期间,养老院管理比较严格,不方便家人探望。“有的老人觉得受限制,宁愿待在家里。”周利说,我们的收费不算高,但相比民间养老还是高的。镇上也在想办法增加补贴,能为老人再减免部分费用。

能否作为有益的补充

       崇明的风俗,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好随意搬离。有的老人住在施惠琴家已经好几年了。她也想办个证,“没有证件,算是违规经营,总觉得不踏实”。

       她知道这证很难办,而村里把她家纳入了日常管理。“村干部时不时上门关心,提醒我们要注意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有时叮嘱我不要用老式蚊香,要用电蚊香。”

       周末,子女提着水果、蛋糕来探望老人,并关照施惠琴多做点好吃的。施惠琴叫他们放心,“都在一个锅子里吃饭的”。托养费用是口头商议的,他们没有签很正规的协议。施惠琴对这个并不在意:“都是乡亲嘛,有信任,有的三月一付,有的一月一付。”

       住在施惠琴家的老人失能失智居多,如果出现风险,怎么应对?这样的顾虑也不是没有。这几年,她也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有位老人状况不好了,施惠琴连忙打电话给她女儿,对方一边从市区往崇明赶,一边让她先送老人去医院。“我二话没说叫了出租,把老人抬上去,开到城桥中心医院,帮她先垫付了费用。”

       在崇明区,在家开养老院的一般都是夫妻档。夫妻俩身体都要好,都是任劳任怨型。向化镇上有一户年近退休的夫妻,操持着一个家庭养老院,同时照护着五六位老人。今年,男主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女主人无力再办养老院,就让家属把托付的老人都接回去了。

       施惠琴暂时没有这样的忧虑,而她关心的是,如果这些老人接回去后,谁来照护呢?

       镇上排摸了一下基本养老情况。目前,向化镇80岁以上的老人要占三分之一。在未来五年中,有照护需求的老人将近200名,而当前镇级养老院的床位数仅121个。现在的养老床位即使还空出不少,但接下来也未必能全部解决问题。

       “公办养老院床位不够,家庭互助养老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张辰认为,上海远郊地区的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也期待在自己熟悉的家乡安享晚年。她建议,政府能够对这种托养模式加以规范,并研究通过民事关系引导托养双方明确各自权责。

傍晚一刻

       “据我们了解,在崇明、松江等农村地区都有存在这种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市民政局做过一次排摸,要求将这些场所参照养老机构纳入疫情防控全覆盖管理。在他们看来,这种依托熟人社区、非正式的一种托养模式,不属于规范的养老机构,但其在客观上满足了远郊地区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的托养照护需求。

       “我们正在研究对其指导和规范的具体方案。”市民政局表示,总的思路是,要将其纳入政府相关管理范畴,不能置之不理或简单予以取缔,而是要疏堵结合,引导其规范发展,并加强有关风险防范的宣传,提醒托养双方签订书面合同,引导老年人的子女履行监护义务。

(摘编自2021年8月31日《上观新闻,记者:王海燕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