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追梦百年浦江 锻造世纪精品 感谢与时间赛跑的“他们”
2018-01-03
字体: | 阅读:136|
2018年元旦假期,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的两岸滨江段,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已然成为“人气地标”。然而,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曾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有关方面曾经做过调查,黄浦江两岸空间的土地,权属复杂。截至“十二五”末,两岸45公里实际贯通率不足50%,剩下的岸线,跨行业、跨单位、跨区域……要贯通异常艰难。

  这张蓝图,最终能成为现实,离不开设计师的谋篇布局,建设者的挥洒汗水,更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响应,沿线企事业单位主动“腾地”的大局观。是他们,与时间赛跑,打赢了这场接力赛。

  设计  统一“指挥棒”

  两岸绵延45公里的滨江段,涉及浦东、杨浦、虹口、黄浦、徐汇五区,以往都是各自开发建设,风格、标准都不统一。为了给市民更好的贯通体验,就必须严格遵循统一的“指挥棒”。于是在2016年初,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分院副院长钱欣和他的团队开始编制《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设计导则》。

  时间紧,难度大。编制这份导则,国内没有现成的材料可参考,国外的又不“贴肉”,不能照搬照抄。对此,编制团队一方面向市民、设计师、建设者广征博采好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着手摸底黄浦江两岸的开发情况,工作时常要调阅大量资料,有时还要跑现场勘探。“绿化、环保、水务、海事、旅游等相关部门,对两岸建设都曾制定过大量管理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在导则中引用的就达30多项,时间跨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6年。”钱欣说。

  “整个编制工作到2017年3月结束,大改小改了10多版。”钱欣边翻阅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边向记者介绍,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不再以区来划分,而是将滨水公共空间整体分为三类空间形态——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型、以文化休闲为主的文化活力型以及工业遗迹为主的历史风貌型。

  在统一“指挥棒”下,各区再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本区域特色亮点。如徐汇滨江,曾经的运煤码头变身时尚美术馆,老工业厂房得以改造再利用;杨浦滨江,原先的上海毛条一厂和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所在地,变身成了“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

  不仅指明大方向,设计导则还在总体设计、生态景观、活动场所、交通设施、安全保障、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明确统一的建设设计要求,如公交站点与滨江公共空间各处入口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50米以内,最远不超过100米。在运动服务上,要提供寄存箱、更衣室、自动购买机、饮水点和公共厕所等运动健身配套设施,提高两岸地区综合服务水平。

  设计导则还融入了国外一些好案例。如在生态湿地保护上,借鉴了西雅图滨水区在高桩码头上嵌入玻璃砖的做法,让阳光直透到下面的水生植物上,以此来丰富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为此,设计团队在导则中写入了“应保留原有滩涂湿地,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添加绿化容器、鱼巢砖等方式对驳岸进行生态化处理,营造多孔隙、绿色的生态驳岸,为水生动物的食物源、栖息、产卵、洄游提供条件”这一条。

  2017年底,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目标是贯通。钱欣表示,下一步,各区将根据建设设计要求,逐步完善、弥补欠缺。

  建设  工作“白+黑”

  2017年11月5日下午,随着最后一个200余吨的钢桥塔安装到位,浦东滨江云桥——川杨河桥主桥落成。直到这时,负责施工的上海建工机施集团项目经理储慧斌才放下了悬着的心。

  事情还要从2017年4月底说起,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中标浦东六座云桥的建设项目,不久储慧斌也接到转战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任务。“刚得知时很开心,因为这是上海的头号工程,但接触后压力很大。”储慧斌表示,作为浦东滨江亲水道断点的连接工程,六座云桥原定都要在9月30日前贯通,为了让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他通过以往的施工经验,针对每座桥梁不同的结构,编制了施工计划。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川杨河桥的图纸反复修改,直到6月27日才确定下来,拖慢了工期。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由于川杨河桥属于特大型桥梁,采用半自锚斜拉桁架梁结构形式,需要用到225毫米厚的钢板。可工厂没有现货,需要定制。工厂工人加班加点赶制出钢板后,又遭遇了上海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最高温超过40℃,钢板表面温度可以达到60℃,工人要焊接钢板,手根本碰不上去。焊接工作只能调整到晚上加班来做。这还不够,打桩时,又遇到阻碍。“怎么也打不下去,把下面的土扒开来,才发现有百来根暗桩。”储慧斌告诉记者,为了让项目进行下去,施工人员开始拔桩,拔不掉的就切割,来清除这些暗桩。

  赶工,也要保质。在几个月的施工高峰期中,储慧斌带领项目部开启“5+2”、“白+黑”的工作模式。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川杨河桥从开始加工到完成水上三跨的吊装合龙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使断点成为了亮点。等到六座云桥全部贯通后,储慧斌心里很有成就感。他带着妻子和大女儿,一起去洋泾港桥走了走,并留下了合影。

  在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中,像储慧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建设者的精益求精,为市民呈现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空间  腾挪“老地方”

  如今,走在滨江边,面朝浦江、凭栏临风,眼前的开阔与通达让人神清气爽。但在滨江贯通背后,每一断点的打通都不容易。为了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景于民、还岸于民”,一批央企、国企、驻沪部队、公共管理部门“挪腾换地”,黄浦海事局就是其中之一。

  黄浦海事局的盛志大师傅,在巡逻艇上一干就是33年。他至今还记得,过去在黄浦江上工作,欣赏也只能往外滩看,浦东都是一些农田泥地。随着两岸开发建设,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浦东成了适宜居住的新城区和新社区,陆家嘴更是发展成了金融地标。密集分布于浦西的码头、仓库、货栈、工厂,随着城市产业的调整,也慢慢退出,两岸开始齐头并进发展,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如今,为了滨江贯通这一事关百姓的百年大计,黄浦海事局从外马路725号搬到了局门路801号。盛师傅告诉记者,搬迁时,一批批老物件被找了出来,曾经的制服、标识、获得的奖状。翻开一本本值班日志,行行文字记录着上海的“大事记”——卢浦大桥合龙、世博会举办、亚信会开幕、上海旅游节盛况、世界健康促进大会召开,725号既见证了浦江两岸巨变的昨天与今天,也记录着几辈黄浦海事人的艰辛与坚守。

  2017年4月21日,是黄浦海事人难忘的日子,外马路72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浦海事局”牌子被缓缓摘下,最后一批物品打包、封箱、装车,职工们在局门口、与黄浦江亲密合影,浓浓的不舍与眷恋涌上心头。但一想到未来,这里将成为南外滩的新地标,大家都觉得一切“值”!

  还有不少沿线企事业单位自我加压,腾出公共空间。陆家嘴集团拆除了沿江第一层面的8家餐厅,拆除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地产集团拆除浦明路1888号高桩平台上近2000平方米建筑。百联集团不仅积极让出紧邻杨浦大桥、区位优势明显的物流仓库,还把三栋保留完好的老建筑一并让出,向公众开放。徐汇区通过军地合作、市区合作,实现了云峰油库和上粮六库1000亩土地的腾让。黄浦区则弃用了江边污泥码头,改水运为陆运,将江边美景让给了市民。

  记者手记

  不放弃 不将就

  黄浦江——上海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她蜿蜒流淌在上海市区,孕育了上海的繁华,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从曾经熙熙攘攘的工业生产岸线,产生林林总总的断点,到如今一鼓作气打通断点,向市民开放,并发挥休闲、运动、观览等全新功能。如此的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贯通,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滨江能实现贯通,是不容易的。“没有一处江景可以放弃,没有一处断点能够将就。”正是设计师、建设者到沿线企业,心中都有这样的信念,才能攻坚克难,集中精力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所以,当我们享受着悠闲便利的滨水生活时,别忘了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滨江岸线的贯通只是第一步,两岸功能的提升是个永恒的主题。越过贯通节点,浦江两岸从2018年起将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愿景,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未来,还有太多亮点值得期待。

 

 

 遗存老工业元素的杨浦滨江  杨建正摄

 

 

徐汇滨江岸线风景如画  记者张龙摄

 

(摘自2018年1月2日《新民晚报》  作者裘颖琼)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