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2022-10-31
字体: | 阅读:79|

  63岁的盛美芬娴熟地打开小程序,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积攒的时间币:27个。

  按照小程序里商城的兑换要求,她可以观摩一场红色电影、上一节摄影课,再享受一次中医诊疗服务。

  作为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的志愿者,盛美芬和她的同伴们已经习惯了通过为老服务积攒时间币,在有需要的时候换取服务。

盛美芬在展示时间银行小程序

  自2019年3月起,上海就在虹口、长宁两区开展“时间银行”试点。2021年3月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中已有关于“时间银行”的规定。条例明确,上海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

  眼下,时间银行已在上海多区探索。不过,目前参与者依然是少数。就在最近,虹口区在进行时间银行形象征集活动,以扩大其知晓范围。作为国外盛行的“互助养老”模式,它在上海的实践,究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谁在积攒“时间币”?

  凉城新村街道在小程序上发送了“为孤老过生日”的需求后,8位志愿者接单了。

  今年重阳节,在市民驿站,她们为20多位出生在9月的孤老过了集体生日。当天,唱歌、吃蛋糕、说祝愿,让孤老们一度感动。之后,一位孤老和朋友聚会时不由说起:“真的还有人记得我的生日……”

  凉城新村街道有360多位孤老,每月一次的当月寿星集体生日,已成了保留节目。有所不同的是,近两年来,低龄老人志愿者在做为老服务时,可以通过“时间银行”积攒时间币。

凉城新村街道为老志愿者在为孤老过生日

  记者注意到,打开小程序,点击个人账户,就能看到通过服务时长累积的“时间币”。服务一小时积累一个“时间币”。在需求发布窗口,一般由街道或第三方机构代高龄老人发布所需的服务,让低龄老人或年轻志愿者“接单”。平台还有常设的服务大纲,老人可以在大纲里“点菜”,将时间币兑换成相应时长的服务。

  这些时间币,既可以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67岁的志愿者臧筛凤告诉记者:“我们的志愿服务并不是为了挣时间币。但时间币的积累,意味着我们的奉献精神得到了认可。”不久前,盛美芬还将自己的部分时间币捐赠给一位独居老人,然后使用时间币兑换,陪同老人一起看了一场《中国医生》。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代际循环互助的养老模式,与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背景密不可分。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5—10年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阶段,养老服务将面临更大挑战。其中,2025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600万人,老龄化率将突破40%。推广“时间银行”这一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无疑可缓解不断扩大的老年照料和服务压力。

  “储蓄时间”也并非新鲜事,早在1998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的晋阳社区居委会就率先创建了本土化的“时间储蓄”养老服务模式,但在运行多年后,遭遇了纸质“时间存折”容易遗失、搬家后“存折”难兑现等问题。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时间银行”服务模式具备了更多推广的现实条件。2019年,“时间银行”在首批试点的虹口区铺开,刚开始年满60岁(女性可以放宽到50岁)到70岁,身体健康、能自理且有服务意愿的退休人士,都可在该小程序进行申请,并根据发布的需求“接单”,虹口区的部分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等成为第一批接受“时间银行”服务的对象。

  截至2022年10月,虹口区时间银行已有注册人数3306,提供服务者1883人,服务对象(受益老人)1423人,发布需求1356次,累计完成服务1329次,累计产生时间币9249个。

  目前在上海,为便于“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内容的认定、存储和兑换,降低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内容为主。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等。

老伙伴志愿者“被看见了”?

  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从陪伴到交心,一直以来,上海很多地方都有老伙伴志愿者。

  12年前,不满50岁的许敏加入了杨浦区原五角场镇的公益机构“助理关爱员”。这是一个关爱60岁以上独居老人的组织,许敏和其他与社区老人结对的志愿者们被称为“关爱员”。目前,这支运作了十年的关爱员队伍被转入“时间银行”计划,成为新一批志愿者。

  许敏是支内返沪家庭的子女,年轻时回上海创业,退休前总想着能为社区做点公益服务。从最初服务5位老人,到后来的24位老人,她陪伴其中6位老人走到了他们人生的终点。关爱员的服务以精神慰藉和陪伴为主,但最后,服务对象往往变成了自己的亲人。

  年逾80的杨老师夫妇是许敏的老邻居。两年前,杨老师的老伴去世后,许敏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门,只见杨老师独坐家中。许敏进去就给了她一个拥抱:“放心,以后我来照顾您。”杨老师含着泪,把一份遗体捐赠书交到她手上:“我没有任何事需要你帮忙,希望我去世的时候,你们能及时发现我,把我的遗体捐出去……”一句话,让两人泪流满面。

  为了帮助老人走出悲痛,许敏每天都会去陪杨老师谈心。“我和老伴都活到80多岁了,也享福了。”“你幸福吗?”“我觉得是的,所以想多做点事情,给小辈积德。”每天早上,许敏都会给老人发“早晨好”,问候以外,也是确认老人平安。之后,许敏也收到了杨老师发的早安微信,会主动报平安。

  这样的陪伴,一直坚持至今。

  许敏说:“时间银行的上线,让我感到'被看见了'。每次点开‘时间银行’,看到志愿服务的时间被累计下来,很有成就感。”

杨浦区老伙伴志愿者在陪伴老人

  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老伙伴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远大于存入时间。因为高龄老人经常有临时性的服务需求,他们也不善于用智能手机发布,因此除非之后请街道或第三方机构补发,否则服务就没有纳入时间银行体系。但大多数老伙伴志愿者并不是特别在意:“我们的初衷是关心需要帮助的老人,时间币毕竟只是锦上添花。”

年轻人愿意参与吗?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已明确,年满18周岁的青年,有提供养老服务意愿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精神,也可自愿成为服务提供者。

  去年8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位年轻志愿者以传奇见证官的身份,帮助了25位杨浦在沪老党员和老革命者的人生故事在纸笔与镜头中复现。

  “当我整理了一晚上稿件之后,看着通宵自习室里的点点灯光,就想到陈粉珍奶奶在采访时说过的话:‘我们工作有苦有甜,但到最后还是甜比较多。’”上海大学的志愿者卜易说,这样的榜样力量,一定会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在时间银行中,卜易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服务提供方,一方面,他们帮助长者完成生命价值的再挖掘与新传承,另一方面,他们参与社区助老活动也有了记录账户和信息渠道。

青年志愿者采访记录老党员的故事

  虹口区水电路长者照护之家,也是“时间银行”水电服务点,近两年不断扩大社会面参与,吸纳青年志愿者服务力量,发挥其特长,为老人提供讲座、帮办、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

  在普陀区,时间银行不仅与“老伙伴”活动结合,也在通过第三方组织招募18周岁以上的青年志愿者,以智力、体力、技能等为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

  从“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逐步拓展到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时间银行在充当养老服务平台和工具的同时,成为一种构建在社会信用体系之上的民主参与过程。通过时间银行共建共享,提高了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效率,也是构建稳定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善治”的过程。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年人眼下的参与率依然很低。通常青年参与服务、存储时间币后,直接兑换的也很少,不少人将时间币捐赠到平台统一的公益账户中,用于需要帮助的特殊老年群体,还有人将其储备着,供父母或自己今后使用。

理念普及、体系建成仍需时日

  时间银行,是在1990年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倡导并成立的。埃德加曾突发心梗,亲人都不在身边,幸好在朋友的及时救助下才渡过难关。但他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于是他便构思了一种“时间回报”模式:如果别人帮助了你,这个人就可以用帮助你的时间去换取另一个人相同时长的帮助。

  发展至今,全世界已有超过1000家时间银行。日本的时间银行侧重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美国的时间银行已广泛覆盖,为了解决时间币只存不取的问题,允许志愿者用时间币获得一些费用减免和折扣的商业服务;英国的时间银行侧重医疗服务,重视对服务者进行相关培训,中学生也把加入时间银行作为加强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之一。

  “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时间银行”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新态势,近年来,在我国,已陆续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展开试点,“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渐趋走向社区常态化。

  然而,由于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尚未普及,公众对“时间银行”认知程度还比较低。采访中,多位受访者提到,很多为老志愿者习惯兑换实物,而不愿意兑换未来的服务。

  更现实的问题是,全国层面的“时间银行”系统尚未建成,缺乏规范的制度引导和统一的存储、流通、兑换标准,“时间银行”的跨地域存储和使用尚未实现,一定程度上有损“时间银行”信用体系的建立。目前,上海时间银行的实践以区为单位试点,因此时间币的存储、流通、兑换一般在区级、街道社区层面。

工作人员教老年人使用时间银行小程序

  为此,华师大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体标建议,首先,要增强时间银行可兑换的信用,吸引更多的低龄活力老人参与,增加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非专业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支撑。时间银行的兑换信用可通过设立时间币的兑付担保专项基金来保障,打消参与者疑虑,形成良性代际互助循环体系。

  其次,针对时间银行互助服务的可兑换和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在激励机制上应区别对待。将可兑换的市场交易特性和志愿公益的慈善特性分开来,同时通过时间币的捐赠可将互助服务转换为志愿服务,进而打通时间银行互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信息系统障碍。将公益上海、志愿服务系统、时间银行平台的数据对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服务交融。

  此外,目前有关“时间银行”的法规主要集中在省(市)级层面,应在此基础上酝酿制定全国性的法律规范,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全国统一通存通兑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时间银行”的标准化建设和后期评估体系,重视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时间币”的跨地区、跨时间通存通兑。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民政局已牵头制定和完善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系列运行标准,并计划逐步将“时间银行”信息系统与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公益上海”等信息系统数据对接,推动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各试点区则设立托底性担保专项资金,用于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特殊老年人群体发放时间币等。

  67岁的志愿者张幼珠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幕,曾有一位长期做为老志愿服务的老人,生病时感叹:“我以前所做的那些服务,可以在这时换取服务吗?”未来,当时间银行体系运转良好后,老人的愿望将不难实现。

来源:上观新闻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