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养老布局的“浦东速度” 养老服务的“浦东温度”
2019-06-06
字体: | 阅读:160|
浦东新区是上海的“养老重镇”,全上海近五分之一的户籍老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截至2017年底,浦东新区共有户籍老年人口91.48万,占据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8.9%;到2018年9月30日为止,沪上百岁老人绝对数排名第一的区也是浦东,这儿是491位老寿星的家园。

 

 

浦东新区举办“爱”满社区——社区基金会开放日活动。

 

 

浦东新区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大会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好声音歌颂展演活动。

 

 

浦东新区举办“金牌全岗通社工”课程培训。

 

 

2017年12月1日起,浦东新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区通办”。 解放日报资料照片

 

上海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期开启,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浦东新区,在老龄化问题上也呈现出“浦东速度”——2010年末,浦东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共61.2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2%;十年以后,也就是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数字预计将突破100万人。

诚如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所言,“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对浦东新区而言,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亦能向整个社会展示“浦东温度”:在经济社会飞奔向前的同时,没有哪个人群会被遗忘或忽视。

养老机构数约占全市1/5

南码头南风养老院老人的一天,从清晨五点半开始。张奶奶在这生活了10个年头,养老院已经成了她的家。2009年她70岁,在上海来说甚至不算“高龄老人”,但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又遭遇了老爱人的离世,医生认为她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独居。

子女们想到了那所家门口的养老院,询问她的意见,她回想说:“一开始总归是不习惯的。但来了就适应了,我现在每天忙得不得了,参加一堆兴趣班,唱歌、编织、书法、插画,还定期读报学习。”

比起一人起居的小小的家,养老院能够提供更安全也更丰富的生活。上海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快速增长,浦东新区连年加速养老机构布局,养老床位连年列入区府实事项目,每年以千位数持续推进。目前全区已建成养老机构148家,占全市总量五分之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90家,社会办养老机构58家,床位数25092张。

目前,浦东新区正在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管办分离”,其目的,一是强化行业监管作用,把新区福利企事业管理所与新区福利院(老年特护院)合并组建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机构服务管理中心,强化服务监管能力;二是发挥市场专业作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浦发、新金桥、浦惠三家区属国有养老服务公司,作为新增的区级财力公办养老项目建设运营主体,发挥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专业运营的优势,重点推进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建设,并确保辖区“东西南北中”多点均衡布局,进一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供给格局。

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养老布局

相比机构养老,选择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规模更为庞大,他们对于晚年生活的需求,促使上海提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概念,意在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于15分钟步行距离之内,便捷地获得各类养老服务。

“15分钟养老服务圈”首先需要精细的社区空间规划作为支撑,浦东新区连年加大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等设施的投建。上海地皮寸土寸金,“缺地”一直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的难题。2018年起,浦东新区率先尝试利用闲置房产资源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想方设法增加供给;浦东辖区地域辽阔,不同街镇发展水平各有不同,新区因地制宜,力推中心城区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同时,也在农村地区探索挖掘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如今,新区36个街镇已有34个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到今年年底预计可实现全覆盖;城郊结合部或农村地区,则依据浦东新区落实《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的方案,确保“街镇有院、片区有所、居村有点”。

嵌入社区的农村睦邻点是典型的农村社区养老场所。睦邻点的辐射范围通常不大,但好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周浦镇红桥村的“红善睦邻点”为例,它所服务的老年人基本来自本村——红桥村户籍人口164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56人,占到34%,其中包括孤寡老人10位,纯老家庭老年人18位,这种老年人口结构在上海农村非常常见。红善睦邻点为老人们提供便民服务,比如每月一次为老年人量血压、测体重,还可提供上门服务;睦邻点有志愿者轮值,他们常常负责“代购”、陪医、送餐;此外,这里还是广场舞队、腰鼓队的活动场所,也陆续引进了插画、串珠等手作活动。

浦东新区财政部门对运营规范的社区睦邻点每年给予3000元到5000元的奖励补贴。村镇对睦邻点建设也都相当重视,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乐于投入。短短几年间,浦东新区建成了331个农村睦邻点,2020年预计可以增加到500个点位。

需求从生存型到发展型

时代在变,老年人的需求也在变。如果说过去的老年人大多习惯被动接受照顾,现在的老年人则更乐于主动寻求社会参与,这就要求养老公共服务的“功能模块”更多元、更开放,具备动态调整动态发展的能力。

2018年起,浦东新区将养老服务融入该区的“家门口”服务体系,要求各居村灵活设置养老服务功能板块,在按需设置养老顾问、为老助餐、老年活动、微型日托四大重点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创设多元服务内容。

以为老助餐服务为例,经过10年探索实践,浦东新区培育出了覆盖新区城乡的助餐服务网络,通常每个街镇拥有3到4家助餐点位,部分需求量较大的街镇则适度增加配置,目前全区146个助餐点每日总供餐能力达1.8万客。

老年人对餐品要求日益“挑剔”,如果说以前只需“吃饱”,现在则要“吃好”,并且换着花样地吃。因此,社区老年餐的配给模式也日益丰富,既有传统的社区食堂模式,也引进了中央厨房模式、社区合作模式等等。为了让老年人吃得实惠,吃得放心,民政部门联合区市场监管部门规范管理助餐服务,并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定期跟踪、评估、考核各助餐点。根据老年人对餐饮服务的要求,各街镇定期召开老人座谈会,了解大家对饭菜质量、口味、卫生、营养、保温等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之作为考核测评助餐点及工作人员的依据之一。

近年兴起的智慧养老服务理念,为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新的工具。浦东新区36个街镇全都拥有科技助老信息平台服务,借助信息技术,各街镇精准掌握辖区老年人的基本状况,针对老年人的突出需求引进“科技助老”设备,比如为低保低收入老人免费配发操作简单的“老人手机”,且由区财政扶持话费;针对频发的老年人走失现象,区级平台为老人们配发了智能腕表,并在后台设置老人行动的“电子围栏”,一旦老人跨越围栏范围,子女便可通过手机App掌握老人实时位置。

社区工作全岗通 撑起“家门口”服务体系

新建一个小区活动中心,空间怎么安排,功能怎么设计?小区近期出现流浪狗,爱狗人士要求善待,怕狗的居民要求“处理”,你该怎么办?小区新建一所“自治花园”,刚造好时大家都说好,后期维护谁来做?在浦东新区举办的社区引导技术培训课上,十八名社区工作者进入模拟演练环节,正动脑筋解决这些棘手的社区问题。

浦东新区计划培育百名“金牌全岗通社工”。2018年8月末,各街镇精心选拔的首批十八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课程结束后他们还挑战了一个月的社区实战任务。浦东新区希望“金牌全岗通社工”能为辖区的社区治理带去新的改变,更好地推动“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9年来,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家门口”服务体系是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的一项创新,意在“规范村居功能,畅通为民服务”,让辖区所有村居具备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七大服务的能力,让所有居民过上“生活小事不出村居”的日子。

为了做强为民服务“神经末梢”,浦东新区要求将各个街镇的“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的端口延伸到村居。村居委可提供个人政务服务事项的自助办理、当场办结、代为办理、现场预审、帮助办理等五类服务,川沙、周浦、书院等街镇通过受理中心人员下沉的方式,定期到居村提供服务;陆家嘴、三林等街镇通过受理中心远程办理、居村协助办理的方式,解决居村办事权限、资格问题,实现当场办结;张江、祝桥、泥城等街镇用好“一网通办”平台,对于不熟悉操作设备和流程的服务对象实行“帮办”,指导、协助他们进行网上办事或提供政策咨询。

浦东新区的社区事务受理事项共有199项,属于全市标准化事项的有177项,其余22项为区级事项,事项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一门式”延伸到家门口之后,诸如老年人需求量较大的医疗记录册更换服务、外来人口需求量大的住房租赁备案服务都能在村居当场办结,为市民减省大量跑腿时间。

此举还促成了村居办公场地的空间重塑、流程再造,村居委会与居村“一门式”受理大厅共享办公场地,全部秉持开放式设计,确保居民进门就能找到人,坐下就可办事。根据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规范与居村实际情况,按照一网(“一网通办”总门户)、一机(一台电脑)、两人(至少两名“全岗通”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基础配置,高拍仪、读卡器、打印机等必要设备也必须到位。

前往任一村居,都能看到首问接待区、事项受理区、自助服务区、休息等候区等“标配区域”,这是村居委会标准化建设的结果,事项受理区通常会配置一到二个社区事务办理窗口,标准化事项以外的便民事项也被一并纳入了事项受理区。

“家门口”服务体系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又提出新的要求,村居工作人员既要具备独立完成日常接待工作事项的能力,“一岗多能、事项通办”;又要做好村居日常服务,引导社区自治。浦东新区开展的“金牌社工”选拔正是为了帮助社区工作者提升技能水平,通过实训锻炼、浸入式案例分享、集中授课、岗位实践等形式,锻炼一支出色的“全岗通”社工队伍,以“金牌社工”带动村居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2019年6月6日《文汇报》  撰文钱蓓 美术设计李洁 编辑朱伟)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