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八旬老人感怀恩人投稿“夜光杯”找到34年前好医生
2017-12-15
字体: | 阅读:107|
2017年12月13日中午,家住延安西路的谢则林老人匆匆吃了饭,把一张《新民晚报》小心折好,坐上公交车,又步行了一站路,来到梅岭北路上的普陀区中心医院。他要见一位重要的人,为了这次重逢,他盼了无数个日夜。

  下午2时不到,谢则林快步走进医院会议室,距约定的时间还差几分钟,眼前已经坐着一位同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孙浩明医生吗?总算见到您了!”虽然过去了34年,谢则林还是一眼认出对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初遇 “话疗”温暖人心

  时间回到1983年春天。援藏回沪的谢则林在曹杨二中任老师,时年46岁。在农村落下的老胃病一直没得到规范治疗,胃溃疡、胃出血时常困扰他。那天,胃痛难忍的他到学校附近的普陀区中心医院挂急诊,因病情严重,当即被收治入院。谢则林担心自己一病不起,难免瞎想。

  心乱如麻时,一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白大褂”来到病房,笑着自我介绍:“我叫孙浩明,你这几天感觉怎样?”“为了让你内心踏实些,我把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告诉你……”“这种手术很常规,我已成功完成近千例。”几句话,让谢则林放松下来。

  后来谢则林做手术切除了4/5个胃,孙医生又耐心安抚他、解答疑惑。在普陀区中心医院住了近3个月,孙医生成为他的恩人、朋友。

  失联 “夜光杯”寻恩人

  出院后,谢则林恢复得不错。他打听到孙医生就住在医院附近,还曾上门拜访,几次想“意思意思”,都被孙医生拒绝了。再后来,孙医生搬了家,谢则林写了两本教育学的书打算送给孙医生,去医院找了几次都错过,以为孙医生已调离岗位,两人就此失联。不久前,感怀当年救治之恩的他写下《一段当年的医患关系》投稿给本报编辑部,刊登于12月3日的“星期天夜光杯”。普陀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夏秀芳偶然看到,立即想办法联系,把两人约到了一起。

  昨天,孙浩明接过两本“迟到”的赠书。他说,当时单位改善住房,自己便搬了家,想不到让一位病人牵挂多年。更让人意外的是,一张《新民晚报》成了完成夙愿的“红娘”。

  重逢 “80后”互相感恩

  孙浩明出生于1936年,比谢则林大1岁,80来岁的两人都戏称自己为“80后”。当时,孙浩明是大外科副主任,分科后曾任科主任,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直到80岁才结束返聘。

  “在医院,孙主任有两大‘招牌’:亲切微笑和谈话艺术。”夏秀芳说,1995年2月6日的《文汇报》还报道过一则孙医生的小故事:一次下班回家,睡梦中被叫回医院做了一台紧急手术,连干8小时的他累坏了,次日清晨从医院回家竟然在电梯厢房里睡着了,最后电梯工发现了他。夏秀芳说:“谢则林老人笔下的孙医生,就是他真实的模样。”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虽然辛苦,但能感受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幸福感。”孙浩明认为,医患之间就应该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病人都能感觉到你对他是否关心。“我为人人,人人信我”,是他从医多年坚守的信条。

  两位“80后”故地重逢,一段医患情穿越34载,历久弥新。

  (摘自2017年12月14日《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