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松江:亲清护理院让慢病康复老人安心住定
2019-09-06
字体: | 阅读:298|
日前,本市发布《关于推进健康上海行动的实施意见》。在全面提升健康上海建设能级的过程中,改善“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成为重中之重。在老龄化日渐加剧的上海,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医养结合之路如何走得更宽?

“住在这里,我生病时不用到医院去了。”2018年6月,朱阿婆住进松江区的上海亲清护理院。朱阿婆患有多种疾病,原先常年辗转奔波于各家医疗机构。在急性治疗期后,出了医院去哪儿成了难题:回家,子女要上班放心不下;住养老院,大多缺乏医疗诊治能力。

有没有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老年照护场所?经多方打听,朱阿婆的家人选择了这家非营利性专业护理院。从最初的“试试看”,到如今的“安心住定”,亲清护理院里朱阿婆们的故事或许能为医养结合带来一些启示。

护理院与养老院并不相同

亲清护理院面向全市接收老年人,89岁的朱阿婆住在虹口区巴林路,由于路途遥远,刚开始家人有些顾虑。最终让朱阿婆两个女儿下定决心的,是这所护理院的医疗特色。“我们不是提供单纯养老服务的机构,而是具备医疗设备和诊疗水平的护理院。”

护理院与养老院并不相同,前者属卫生系统,后者属民政系统;前者的服务对象大多面向长期卧床或需要康复的患者,后者则面向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年人群。

朱阿婆近年来先后被诊断出冠心病、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和焦虑症等,在市区多家二三级医院的心内科、内分泌科和皮肤科等就诊。她女儿说:“反复的肺部感染与出入院,让我们心力交瘁,而且作为慢性病患者,母亲也不能长期在急诊病房滞留。”

据亲清护理院医疗院长张一凡介绍,近年来,老年人群共病患者人数激增,“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的占7成以上,入住护理院患有5种及以上疾病的也有约3成。像朱阿婆这样因肺部感染入住医院的患者不在少数,甚至可能诱发心衰、应激性血糖增高等并发症。”目前,具有多学科医护能力的护理机构并不多,上海急需一批具备医疗护理与康复能力的护理院接收“住院难、回家怕”的老年共病患者。

托老园里充满童趣

如果说医疗护理与康复能力是护理院最大的亮点,那么人文关怀与舒心氛围就是抚慰老人内心的又一剂良药。在亲清护理院一楼的取药窗口处,有一块长6米的玻璃柜区域,各种活灵活现的卡通小动物泥塑、纸塑摆满长桌,富有童趣,这些作品均出自于在院老人之手。

84岁的沈老师,干了一辈子教育事业。2017年底,她不慎摔倒,导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只能卧床,之后入住亲清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这里有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手段,慢慢地我就可以坐起来、站起来、能走路了。”如今,沈老师坚持要在这里安度晚年。“我觉得,护理院就是一家老年幼儿园。我想继续发挥余热,和医护人员一起丰富生活。”

院方负责人说,亲清护理院由全国劳模朱良才2010年创办,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他最大的心愿。护理部主任崔红妮说,护理院还联合洞泾镇明珠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定期为老人组织生日会、欢孝游园行等活动。

老年照护期待成立医联体

如今,亲清护理院住着320余位老人,最高寿纪录为104岁。张一凡说,目前三成老人是慢病发作急性期后的康复患者,需要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慢病管理。为此,病区二楼正在改建,未来将集中收治护理院的危重老人。不过,护理院也对未来发展提出更多新期待:目前虽然院内已聘请了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和呼吸内科等相关专家,但仍面临人才紧缺难题。这也是许多类似机构的共同瓶颈,是否有更好的合作模式能解决这一难题?

截至2018年底,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占比34.4%,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高达16.2%,需求量极大的老年医疗照护,绝不能仅依靠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来承担。2018年4月,“仁济医院南院——上海同康医院医联体”成为沪上首家三级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建立的医联体,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由此辐射至老年护理院。仁济南院组建34人的医护专家导师库,为医联体内医护骨干提供为期3年的培训。仁济南院常务副院长李劲表示,“公立与非公医疗机构的医联体,为我们探索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多种形式医联体打开了新思路。”

据了解,早在2015年,北京市第二医院就曾开展医务人员进驻养老机构进行多点执业的探索。亲清护理院也期待能够和具备较强医疗能力的二三级医院联合,建立医联体或多点执业机制,为有医疗和康复需求的老年人群更好服务。

(摘编自2019年9月6日《解放日报》  记者黄杨子)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