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乍暖还寒。气象专家提醒市民,棉衣别急着收纳,做好“春捂”谨防感冒,但是,春捂不等于瞎捂,也是大有讲究。
俗语常提“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因为人体适应气温需要一个过程,太冷或者太热都不好。冬季到春季转换过程中,尽管天气日渐转暖,但是,寒气仍未消散,“春捂”就是为了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让人的体温保持在37℃左右,慢慢适应季节变化。
春捂要讲究科学。从气象角度来说,“春捂”有四个要素,一是把握“春捂”时机,也就是在冷空气到来前24 — 48小时未雨绸缪;二是把握“春捂”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尤其是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敏感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三是注意“春捂”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正是春捂的信号;四是“春捂”持续时间不宜过长,7到14天正是恰到好处。气温回冷需及时加衣御寒,此后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让体弱的孩子和老人逐渐适应气候变化。气象专家建议,用冬季的抗风外衣、厚重羽绒服等来春捂未必可取,保暖宽松的毛衣、棉服是更佳的选择。
(摘编自2021年2月20日《新民晚报》 记者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