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积极治疗老年人骨折是在救命
2019-04-02
字体: | 阅读:71|

“医生,你进行到哪一步了?”“以后康复效果怎么样?”手术台上,90岁的老刘视野有限、动弹不了,但他依旧希望从主刀医生的回答里掌握这台局部麻醉手术的进展。这是老刘人生中第一次手术,做的是髋关节置换手术,主刀医生是知名骨科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张长青。

 

 

    “外科本是一种极端的手段,但如果能让老人恢复到从前,这是其最大的意义与价值。”骨科教授张长青说,老年人骨折是要命的,积极治疗是在救命,在此期间,医生观念要更新,家庭观念也要更新。图为张长青为高龄老人手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供图)

 

对于这位上海老爷叔,张长青记忆很深,但别以为是因为他的高龄。过去两个月,张长青已经为多名高龄上海老人做了这类手术,年龄最大的99岁。

张长青说,老龄化社会疾步而来,他们这群外科医生在手术室已有真切体会。如何给这些老人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晚年,是他们遇到的新课题。

高龄患者住院,老了也要体面

老刘90岁了,上过大学,工作体面,年轻时是单位里的“明星人物”。这辈子,老刘没怎么求过人,对小辈也始终保持威严。多年来,他与老伴两人居住,老伴87岁了,二老生活均能自理。

但人总得服老。今年初,老刘半夜里看足球赛事直播,11点多起身上厕所,兴许是久坐未动,从马桶上站起来一下没站稳,跌倒了。老刘没告诉老伴,躺了一夜,也忍了一夜痛。第二天一早,他给子女打电话,痛得忍不住了。

在市六医院急诊检查显示,老刘右侧股骨颈骨折,积极的治疗就是手术。“90岁了,有没有必要开刀?”子女有犹豫。毕竟,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何况是身体各脏器都“年久失修”的高龄老人;如果不手术,长期卧床的风险也显而易见。大家在医院里开起了家庭会议,可谁都拿不定主意,最终把利弊和盘对父亲托出。“要开。”老刘态度坚定。

手术很快,半小时完成。术后第三天,医生还密切观察着老刘的心肺情况,但老人吵着要出院了:“我要回家看老太(老伴)。”“你放心,在家等你,八宝饭准备好了。”电话里老太太一句话,老刘安心了。张长青与同事看在眼里,更明白手术刀蕴含着亲情与团圆的意义。

手术患者年龄一再刷新,观念也在更新

“近来我遇到不少这样的高龄老人,而且耳聪目明,没有传统印象里垂垂老矣的感觉。”张长青说,如今高龄手术患者很多,百岁老人也不稀奇。

手术患者年龄一再刷新,其实伴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有一名99岁的老太太是独居老人,生活自理,前不久滑倒了,需要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半髋置换。如此高龄,家人的态度却很一致:手术!原来,老人曾于2016年找张长青做过一次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当时也是摔倒,家属有过犹豫,但在与张长青沟通利弊后,还是同意了手术。“要是没动这次手术,恐怕妈妈已经走了。”女儿说,希望再为母亲赢得一次生机。

可毕竟又过了三年,99岁的老人还能耐受手术吗?术前评估带来了好消息,老人的手术风险属于“中度”,心肺功能可以耐受。手术依旧由张长青主刀,一周后,老人开始由子女搀扶着下地走路了。

对老人来说,最可怕的可能不是癌而是骨折

不过,张长青与同事们也清楚:如此“积极”的老人与家属还是少数。

“太多的老人,身体健朗,却因为跌了一跤,没多久人就没了。”有骨科医生感慨,对老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癌,而是骨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手术还是一件“大事”。如果骨折的是老人,家人很可能会陷入纠结:年纪大了,手术安全吗?很多家庭会选择看起来更稳妥的保守治疗——卧床静养。而这,反而可能是痛苦的开始。

很多因骨折卧床的老人吃喝拉撒全都要在床上解决,很快,肌肉萎缩、消瘦、身体溃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随之而来。有数据显示,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内的死亡率超过20%,最高甚至达50%。这比不少癌症的死亡率都高,致死原因不是骨折本身,而是各类并发症。正因如此,老人的髋骨、股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面对痛苦,面对生命,我们能做什么?”随着高龄手术患者增多,张长青开始思考,能否将这项工作常规化。2013年,他牵头在全国倡议建立老年骨折救治“绿色通道”,即强调“骨折后48小时黄金救治时间”。目前,市六医院这条“绿色通道”已累计完成600多例老年骨折手术,老人手术后数天可下地,重新回归社区。

张长青的观察、思考与作为,或许是一个起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占总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过15岁以下的孩子。而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在老龄化社会,如何让人安心老去,来自手术室的改变是一个新信号。

(摘编自2019年4月2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唐闻佳)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