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
2019-11-19
字体:
大
中
|
阅读:78
|
“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养老问题,家家户户都关注,又关系着每个人的未来,体现了城市的服务质量。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又是一座特大型城市,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大城养老的服务质量,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资源和配套要围绕老年人转
记者:养老的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您如何看待大城养老,这项工作又该如何推进?
朱勤皓:做好大城市养老工作,需要立足市情、精准发力,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领导体制,是推进大城市养老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才能实现养老服务发展全方位的统筹,推动养老服务行稳致远。
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民政开展养老服务带来新机遇,民政部门也会主动作为,牵头推进落实,通过建立行业规范、提升服务标准、强化行业监管,发挥社会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等,集中解决大城市养老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这一新提法,如何理解?
朱勤皓:“老有所养”,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工作的属性将更加多元化、多层次,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城市养老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应当是资源和配套围绕老年人转,让城市老年人够得着、用得上。
“发展理念”决定了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老人们都向往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养老,我们也要建立符合国情市情、有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让他们生活得更有亲情、更有尊严,实现“在地老化”和“原居安老”。
养老行业第一属性应是公益性,为老年人提供质量优良、价格适度的服务是养老服务的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上海首选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民政部门将重点在街镇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体,在1500米(步行15分钟内)半径辐射范围内,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一站式的养老服务。近期,我们计划在市级层面出台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为街镇提供一个完整的、可参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板,将服务送至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
搭建养老资源供需对接平台
记者:对于老人和家庭来说,选择何种适合的养老方式,能享受哪些养老服务,怎样能更便捷地获知呢?
朱勤皓:“平台建设”是新一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养老平台可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统筹养老服务的指挥部、推动养老工作任务的督查点。
这里的平台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实体平台。城市的最基本单元是街镇,养老平台的重点也在街镇。我们既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力量,加强养老工作的协同协作,也要整合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鼓励他们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通过实体平台建设,强化养老资源与服务的统筹调配,实现养老公共政策和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信息平台。我们要将养老服务与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和市民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智能的信息化服务。这才能有效推动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的高效对接,实现养老资源的精准配置和养老需求的充分满足。
记者:如何建立养老资源与养老需求对接的桥梁纽带?
朱勤皓:从2018年起,我们尝试推出上海社区“养老顾问”制度。在社区“养老顾问”点挂牌,由专人面对面地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方案定制等服务。这个制度不光是促进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对接,优化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更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很多养老顾问都是基层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将老人的急难愁问题解决在基层。
目前,全市社区养老顾问点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向居村延伸达1687家,2486名养老顾问年服务达10万人次。同时,在上海广播电台《直通990》开播“空中养老顾问”节目,每周六下午1时至3时在直播间为市民提供顾问服务。同时在“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www.shweilao.cn)推出线上“智能养老顾问”,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一目了然。近期,又正式启动运营“上海养老顾问”微信公众号,用手机可随时查询本市养老服务资讯。
未来养老服务将更均衡优质
记者:根据规划,未来四年,全市将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勤皓:上海老年人口总量巨大,且持续增加,目前仍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应抓好谋篇布局,一张蓝图画到底,实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在规划下落实各项工作。
未来四年,上海发展养老服务,主要就是抓好“三增”。第一个“增”是“增量”,着眼于全覆盖织密网,全市养老服务主要指标在量上有明显突破。比如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数量翻番,不少于4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在现有基础上将实现总量翻番,达到1600家。第二个“增”是“增能”,着眼于提质求精,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比如说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职业化、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监管,以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从2019年起,在全市养老机构中全面开展服务质量日常监测,设计了90项评价指标,将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监测,结果向全社会公开。第三个“增”是“增效”,着眼于活力可持续,让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全激发。
记者:我还注意到,上海已连续两年将建设100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关注到一些家庭的养老“痛点”。
朱勤皓:服务供给,是发展养老服务的基础。大城市养老,在明确规划、明确布局的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让其日渐丰富、便于选择。
特别失智失能老年人是我们更需要关爱的群体,他们更需要护理照顾。近年来,上海针对老年认知障碍照护进行积极探索,在养老机构中建设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到2022年认知症床位要达到8000张。2019年9月,“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启动,本市10个区的28个街镇被列为首批试点单位。一大批专业的服务机构活跃在社区,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早期筛查、专业照护和家庭支持等服务。这样,我们的养老资源和服务更能满足有“痛点”的家庭的刚性需求,为家庭解忧,为社会服务。
(摘编自2019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 记者彭薇)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