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共同走过40年|品牌篇|金山区代表处张堰镇志愿者开展“爱与陪伴”活动
2024-05-06
字体: | 阅读:26|

爱与陪伴:用生命关爱生命

  这是一组极其普通的数据:自2019年4月至2023年12月,金山区张堰镇19名志愿者,16213人次为全镇42000人次的80岁以上失智、失能老人送去爱与陪伴,为465名生命垂危老人送去临终关怀。

  这又是一组极不平凡的数据。因为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展现的是这19名志愿者,在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金山区代表处的组织下,身穿统一制作的黄马甲,日复一日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全镇9个村、一个居委会的乡间小道和农家庭院,开展“爱与陪伴”和“临终关爱”公益活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关爱另一种生命。

“我们只是献出了一点爱”

  2024年3月12日上午9点。温暖的初春阳光,洒落在张堰镇旧港村5005号农宅门前的水泥地上,也洒落在坐在门前的95岁老人沈月娥阿婆身上。今天是“爱与陪伴”志愿者干爱莲、黄国权探望老人的日子,老人早早就坐在门口等着。这是她这段时间来一直企盼着的快乐时光。

  干爱莲和黄国权一边叫着阿婆,一边和老人亲切拥抱。这是她(他)们每次探望老人必做的第一个动作。老人满脸笑容,两只手竖着大拇指连连晃动,上下嘴唇因为激动微微颤抖。嘘寒问暖之后,干爱莲掏出红丝线,和阿婆玩起了在张堰农村叫作“翘掰掰"的游戏:一人用双手套着丝线做出长方形的各种图案,另一人用双手穿进去解开,再变化出另一种图案。游戏并不需要花多大力气,但需要手眼配合,一不小心就会乱,散掉或者打成死结。这是沈阿婆最喜欢的游戏,虽然简单,却承载着她许多童年的回忆。她已经走过95年的人生。她老了,而这一刻她竟是那样的开心,神情专注像个孩童。接下来也是老人喜欢的:有节奏地拍手,做手指操,唱歌。唱“东方红”,干爱莲、黄国权唱歌词,老人已经不记得歌词,就轻轻哼着曲调。那一刻,充满了温暖和温馨。

  “张堰镇户籍人口2.71万人,60岁以上的老人1.2万人,其中80岁以上1839人。随着子女上学和工作的离开,越来越多的老人缺乏家人的陪伴和子女的关爱,关注并改善这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便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现象。于是,我们就想出了这个‘爱与陪伴’公益项目。我们将之定位为农村版的老年人心灵呵护。”“爱与陪伴”项目负责人俞秀华介绍说:“项目开展一年多后,引起了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金山区代表处的关注,列为代表处养老‘一镇一品’张堰镇的品牌项目,纳入代表处的管理和指导之下。张堰镇党委、镇政府,还把实施‘爱与陪伴’、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金山代表处领导和张堰镇领导,也多次到现场参与对老人的‘爱与陪伴’。”

  俞秀华至今难忘她们在2019年第一次去秦望村陪伴78岁的朱永辉阿公时的场景。“2003年,阿公因为一场车祸致残,瘫痪在床十多年。我们一进门,他的眼中就焕发出別样的光彩。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唱歌,我们就给他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革命大生产》等红歌。听着那些年他曾经唱过的歌,阿公哭了,还一个劲说谢谢。之后,每个星期三相见成了我们和阿公的约定,每次相伴结束阿公总是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在阿公瘫痪之后,阿婆一直照顾着他,我们在陪伴中发现,也许阿公感觉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他和阿婆交流很少。在一次陪伴时我们劝说阿公要感谢阿婆,他动动嘴似乎很为难。我们坚持鼓励他:这么多年阿婆照顾你吃喝拉撒多辛苦啊,你一定要谢谢她啊!阿公看看我们,又看看阿婆,嗫嚅许久,终于对着阿婆说了一句:谢谢啊!多年来听到第一声‘谢谢’,阿婆顿时热泪盈眶!当时,我们也热泪盈眶。”

  “陪伴老人的时候,一般都是我们说话。但有些老人喜欢自己说,这时我们就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陪伴。”俞秀华回忆说:“88岁的夏引娣阿婆因为腿脚不便,生活起居一直都在一个房间里。从我们第一次去陪伴她,她就倒过来向我们嘘长问短,倒象是她来陪伴我们。熟悉之后,我们每次来她都给我们讲年轻时候的往事,那些相同的往事。她还会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种劳动号子,每次都唱这首歌,真正的‘同一首歌’。她说,我们就认真地听。她唱,我们还和她互动,哪怕并听不懂那些歌词。她高兴了,我们也就很高兴。”

  就像俞秀华说的那样,“爱与陪伴”主要以志愿者上门零距离陪老人聊天、猜谜语、唱红歌、说故事、表演节目等形式,为全镇80周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是卧床不起、失智失能和独居老人,提供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让本来寂寞的他们,在笑声中重新找回生活的快乐。志愿者们的行为得到了家属的赞扬,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中国生命关爱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授予项目组“老人心灵呵护服务网络优秀会员单位”。

“妹妹,你们要再来啊”

  2010年国务院在长宁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新华路街道结合社

对于“爱与陪伴”项目组的19名志愿者来说,中国生命关爱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授予她(他)们“优秀会员单位”,那是对她(他)们工作的一种褒奖。还有一种褒奖让她(他)们更感动的,是每次陪伴结束时老人们依依不舍的神情,和拉着她(他)们的手说的那句话:“妹妹,你们要再来啊。”

  “爱与陪伴”19名志愿者,年龄最小的54周岁,最大的70周岁,平均年龄62周岁。她(他)们的学历也不算高,最高的大专,最低的只有初小。她(他)们本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岁,却用自己的手去牵比她(他)们年龄更大的老人的手,用自己的生命去关爱比她(他)们更年长的生命。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她(他)们并不受老人们的待见。

  65岁的黄国权,是19名志愿者中唯一的男性。伙伴们沿用《红色娘子军》中对洪长青的称呼,都叫他“党代表”。确实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他,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和搭档(项目组规定陪伴老人必须二人同行)去百家村探望、陪伴一位80多岁的阿婆,怎么叫门老人都不肯开,后来勉强打开一条门缝。“我们就站在门外,对着门缝反复给阿婆解释我们来的目的,老人还是不开门。第二次也是这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直到第三次来,阿婆才开门让我们进去,慢慢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不似亲人胜似亲人。旧港村还有一位长期卧床的90岁老人,我们第一次上门时,她躺在床上一直哭,说活着没什么意思,不想活了。我们耐心地开导她,每周二都来陪伴她,渐渐情绪就稳定了,心情也变好了。”黄国权特别感慨地说:“我们关爱老人,老人也关爱我们呀!每次分別,老人都再三叮嘱我们骑电动车要慢点。遇到下雨天,更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也成为激励我们更好地关爱老人的动力。”

  志愿者们最难以接受的,是她(他)们陪伴的老人因病逝去。“鲁堰村的赵雪宝阿婆,是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陪伴的老人,当时91岁。两年前摔了一跤,卧床不起,是儿子一直照顾着她。我们第一次去陪伴她,就帮阿婆梳头,给她讲笑话,逗她开心。之后,我们每一个星期五都要去陪伴阿婆,只要有太阳就把老人抱到大门外,让她晒太阳。”让59岁的志愿者张玉英至今难以释怀的是:“2021年,阿婆的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她喜欢看文艺表演,我们就在她的床前给她表演节目,放她喜爱的音乐给她听。可是,这年10月,老人还是离我们而去了!”

  让志愿者们同样伤心不已的,还有她(他)们陪伴的桑元村90岁老人奚阿婆去年11月的故去。61岁的志愿者干爱莲清晰地记得:“阿婆是一个老顽童,我们去陪伴她时,她不断出新招,一会儿要我们唱歌给她听,一会儿要和我们一起唱,一会儿又要和我们猜谜语。和这样的老人相伴,老人很愉悦,我们也很轻松,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整个过程就象走亲访友一样,亲切而又温馨。我们陪伴阿婆时,老人的儿子也陪着一起聊天,回忆往事,还把我们陪伴阿婆的过程拍成视频,发到村里的村民群里。”干爱莲说:“俗话说,孝顺要趁早,我们的体会是,陪伴也要趁早。在阿婆还能健谈、还能说笑的时候多陪伴了一段时间,就少了一些遗憾。”

  “爱与陪伴”公益项目负责人俞秀华来自上海众皈护理站。这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医疗机构,专业从事上门探视、家庭护理和康复指导等社区护理业务。俞秀华把这些专业植入公益项目,在践行“爱与陪伴”的实际服务中,形成了另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每一位老人就似一本本生活教科书,而志愿者就是一个个读书的人。通过“爱与陪伴”,志愿者们走进老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听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体验到了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温暖了我们,对社会对政府的感恩、对周围事物的包容让我们肃然起敬。每次陪伴我们和老人都相互给对方一个拥抱,这时,没有代沟,只有心与心的相通。既让他们心存感激,也让我们内心暖暖。”俞秀华说。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有一首流行很广的中文歌曲:“特別的爱给特别的你”。这首歌唱的是年轻人之间缠绵的爱情,听来令人怦然心动。“爱与陪伴”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们,则吟唱了另一种样式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她(他)们从2021年开始,在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金山区代表处的指导下,将“爱与陪伴”项目延伸,给张堰全镇因为疾病而生命垂危的老人,送去“临终关爱”。她(他)们要让这些老人,尽可能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里程。

  “张寒根是我们第一个提供‘临终关爱’的老人。2019年那年他78岁,却已经肺癌晚期。2020年,在征得家属的同意之后,我们把老人列为‘临终关爱’对象进行陪伴。陪他聊天,给他唱歌,帮他按摩,籍此分散他的注意力,缓解老人因疾病发作而带来的疼痛。”陪伴张阿公最后一程的钱惠英,是“爱与陪伴”项目组里最有陪护经验的志愿者之一。老人过世两年多了,61岁的她仍难掩心中的悲伤:“我和我们组里的另一位志愿者柳英,每个星期三都去陪伴阿公。时间长了,阿公把我们当作了他的家人,一到这天就盼着我们进门。半年多的陪伴,我们和阿公的感情越来越深,一听说他去世了,我们立刻赶去家里。阿婆告诉我们,阿公去世的那天,嘴里一直念叨着我们的名字!虽然我们非常遗憾,没能最后为他在床前送终,但我们终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日里,给了他一些安慰。”

  “张堰镇的‘爱与陪伴’和‘临终关爱’,本质上是一个项目,都是为农村老人提供心灵呵护。‘临终关爱’是在‘爱与陪伴’项目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原有服务的延伸。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服务的内容也各有侧重。”上海市老龄基金会金山区代表处常务副会长黎仕忠介绍说。“爱与陪伴”这个项目原本是张堰镇一些志愿者自发开展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正是黎仕忠发现了这一项目切合农村老人的需求,将之提升至由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金山区代表处直接管理和指导,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他介绍说:“我们对老人的服务完全免费,逢年过节还会给老人送些礼品。‘爱与陪伴’项目,坚持的是关爱老人、陪伴生命的宗旨,坚守每一位老人都是需要陪伴、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呵护的价值观。延伸至‘临终关爱’,则是为了帮助那些生命垂危的老人减轻病痛,能够感受到与爱同在,坦然面对死亡;同时,也帮助家属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虽然这是个很小的群体,我们也尽心尽力,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共送別临终关爱老人456人。"

  在61岁的志愿者顾秀华看来,“爱与陪伴”也好,“临终关爱”也好,关键都在个“爱”字。有“爱”才有一切。顾秀华自己也是个癌症患者。2014年,她被确诊恶性淋巴肿瘤转移至一侧乳巢,做了全切除手术。2021年复发,转移至另一侧,又做了全切除。她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亲人的关爱中竟奇迹般的康复了。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打开了许多患病老人曾经紧闭的心扉。另一位志愿者钱惠英记得,她们有一次去陪伴秦山村一位医生诊断生存时间不超过半年的晚期癌症患者,老人一句话都不说,还把整张脸都遮住,因为肿瘤长在脸上。“我们默默地坐她的身边,一遍遍开导她,鼓励她不管病魔如何无情,都要勇敢地面对不幸。一次次的耐心陪伴,她终于开口对我们诉说她的病情和百年之后的忧虑。我们的温馨陪伴,也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直至弥留之际,都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直至安详地离去。”她还记得,她们去陪伴秦山村88岁临终前的朱阿公,问他想不想听唱歌?他睁开眼睛声音微弱地说:听的。我们就在床边轻轻唱了几首红歌,老人在歌声中安然入睡。最后一次陪伴他时,阿公已经陷入深度昏迷,我们仍静静陪在他的床前,安抚伤心的阿婆。当天晚上,阿公离世而去。顾秀华说:“我们做的这些看上去简单。如果没有爱,其实都是很难做到的。”

  每当说起这些离去的老人,俞秀华脸上都露出无助和悲切的神情。她这样说:“平时陪伴也好,临终关爱也好,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了一些拾遗补缺的微薄之力。我们只像一根蜡烛,点亮了老人生活中一小段时光。更多的关爱,还是要依靠政府、机构和家人。”她觉得她能做的,就是带领她的志愿者队伍,把“爱与陪伴”和“临终关爱”公益活动一直开展下去,尽力做得更好。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