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沪上一批老建筑经保护修缮重回公众视野
2018-09-13
字体: | 阅读:100|
杨浦区恒仁路上居然有座“小故宫”,静安区北苏州路470号大院内曾矗立着中国第一商会,曾经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在谢绝普通访客近70年后以潮流文化社区的面貌重回公众视野……近期,沪上一批老建筑,正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保护修缮,焕发新生。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它们或延续最初的使命,或融合新业态重塑功能,努力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探路,惊艳了时光。

 

 

修缮后的原上海总商会门楼。(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供图)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旁边的原体育馆内,有目前上海仅存的近代侨民总会露天泳池,泳池水质澄澈,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周围白色欧式立柱的倒影。(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供图)

 

 

    重檐歇山的屋顶、明黄色的琉璃瓦……曾经的上海市图书馆,与故宫颇有几分相似。(杨浦区图书馆供图)

 

重檐歇山的屋顶、明黄色的琉璃瓦……上海居然有座“小故宫” 

重檐歇山的屋顶、明黄色的琉璃瓦……恒仁路长海路口,一幢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别具一格,与故宫颇有几分相似。它是曾经的上海市图书馆。经过三年多的修缮扩建,这座承载了满满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将重新延续其最初的历史使命,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目前,该馆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成为“网红”。

这是一幢中国式塔楼,坐西朝东,古典式重檐歇山式的屋顶颇具特色,檐下有斗拱,在方圆一公里都可以眺望到。从正门进入,迎面是156平方米的大厅,朱红色柱子与雕梁画栋的装饰充满了民族韵味。

建筑内部装饰精美,初建时的孔雀门和彩绘天花被保留下来,让历史的年轮得以保留昭示。一层地面为红色缸砖,二层为水磨石,可见当年上海市图书馆的彩色LOGO标示——一本摊开的图书象征着求知好学。据史料记载,蔡元培在该馆建成时曾题词:“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意思是希望该图书馆收藏的书籍要包罗万象,兼顾大众与专业读者的需求。

这种在北方常见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路过附近的人们忍不住为它驻足,恍惚间还有种穿越的错觉……该建筑的设计出自中国民族建筑师董大酉的手笔。它于1934年9月动工,1936年9月试运营。留存下来的最初的设计手稿显示,图书馆本应为“井字”布局,然而由于经费原因,只完成了一部分便对外开放,呈 “工”字形。

作为公共图书馆,它的诞生生不逢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它短暂地开放了不到一年便被迫关闭。建筑外围墙壁上零星的枪眼,见证了当年的炮火。上海解放后,该建筑为同济中学长期使用,同济中学迁出后空置多年。如今,经过修缮扩建,这座老建筑终于重获新生。

北苏州河畔曾矗立着中国第一商会,见证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

北苏州路470号大院内,一座102岁的历史老建筑近期悄然露出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真容。这幢建筑落成于1916年,是原上海总商会会址。

上海总商会,脱胎于清政府于1902年设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改称上海商务总会。1912年,上海商务总会与江浙绅商自行组织的上海商务公所合并,正式定名为上海总商会。这个中国第一商会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责,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商务公断处,起草了第一份商法草案,孕育了中国第一代工商业企业家。辉煌时期,它曾迎接过美国商会代表团、筹办过中国国货展览,举办外交讨论会议、处置江浙战争善后会议等等,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见证了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

据《上海总商会新建议事厅开幕纪念册》记载,这幢大楼当时投入经费约白银十万余两,聘请了上海颇有名望的英国建筑事务所通和洋行负责设计,拥有当时这个城市跨度最大的弧形穹顶,两层通高,跨度约 18.3米,可容 800人开会的大议事厅。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总商会经历过几次变迁,先后用于上海电子管厂、联合灯泡厂、上海市电子元件研究所的生产和研究,建筑的结构形态也因此发生了较大改变,门楼主立面顶部“上海总商会”几个大字被抹去。

上海总商会修缮项目总设计师凌颖松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座建筑时,它的外墙斑驳、门窗歪斜,和几十米开外、杂草丛生的一座三角形门楼一起,矗立在北苏州河路与河南北路交界处的一片空地里。八年精心修缮,这幢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建筑终于重现昔日的风采,并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融于城市生活。眼下,这里正在举办 “上海总商会百年展”,让人们重温城市记忆。未来,多类时尚展览、跨界展演等国际交流活动将在此举办,昔日的议事大厅将成为宴会大厅,续写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创造属于这个城市未来的生活和时尚。

 “生人勿近”近 70年后,这里蝶变成时尚文化新地标

会员制独立书店、360°观景餐厅、潮流艺术展览……这是上海时尚文化新地标——上生·新所。很难想象,这个24小时活力社区,在近100年前是外籍侨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在近70年前,它变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作为科研场所一直生人勿近,谢绝普通访客。

上生·新所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场地内有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及其附属建筑、孙科住宅等历史建筑,以及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时期建造的30余幢生产用房。其中,建于1924年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是园区的“元老”。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艾利奥特·哈扎德设计,红屋顶、圆拱门,一楼大厅有很多曲线优美的螺旋。该建筑原是为在沪英美侨民设置的,集休闲、娱乐、生活的社交场所。宽敞的室内曾被分成保龄球馆、桥牌室、台球室等,一整排连续的都铎式拱形玻璃门十分壮观。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旁边的原体育馆内,有一个全上海都十分罕见的“英制”露天泳池。这也是目前上海仅存的近代侨民总会露天泳池,泳池内水质澄澈,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周围白色欧式立柱的倒影,很是惊艳。

说到邬达克,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上海诸多知名历史保护建筑都出自于他之手,园区内的孙科别墅就是其经典作品之一。孙科别墅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至今仍能见到保留较为完好的屋面筒状瓦片,外立面的鱼鳞状拉毛尖券拱门,内部螺旋柱子十字拱顶等,花园为中式庭院风格,一条人工河流蜿蜒流淌。

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块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疫苗的科研和生产基地,陆续建设了一批科研办公、实验室、厂房仓库及配套用房等。这些并非保护类建筑,却有着自身的特色。比如,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之子郭博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高层建筑“麻腮风大楼”,被誉为当时的“长宁第一高楼”。

“历史建筑并非封存在玻璃罩中的展示品或历史剧的背景,设计一方面要让它们尽可能长久地在时间中保持下去,同时要将其活化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的建筑师宿新宝如是说。据透露,上生·新所一期已对外开放,吸引了20多家品牌进驻,新、旧事物在这里碰撞交织,让街区充满生机活力与魅力。

(摘自2018年9月13日《文汇报》  记者李婷)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