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园二号楼,一栋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层建筑,一梯六户;楼内的144户居民中31%以上是60岁以上老人,其中独居老人还占相当一部分。万众期盼的春节,正是独居老人最害怕面对的热闹。保姆阿姨们纷纷回家过节,子女也不在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话机旁、电视机前,几乎成了他们的常态。春节前的大调研大走访中,康健街道的干部们听到了来自“二号楼”那急促而低沉的声音:寂寞尚能忍,唯独害怕夜间犯病。
老人们的焦虑并非没有原因。二号楼曾有一位独居老人脑梗病发,由于发现、送医不及时,造成半身瘫痪。这桩单一事件蔓延成了众忧:亲戚朋友们住得远,发生急事时无法第一时间赶到,救护车也需要时间,一旦突发心脏疾患、脑梗等需要“抢时间”的情况,“谁来救我们?”
楼组,社会最末梢的神经元。梅花园二号楼老人们的困难,在康健街道这个成熟的居住区域内有着一定代表性。一方面,老年人多;另一方面,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光依靠社区、民警、医院救护等力量难免力不从心。
某种程度上,二号楼的解题思路代表了整个“康健自治模式”。结合大调研大走访,街道、居委会合力推动“二号楼”迈入自治微循环。在各方推动下,二号楼一些年纪在50岁左右的“小老人”组建起一支车队,公布车牌号、手机号,全天候为楼组内高龄老人值守。一旦发生紧急状况,车队能第一时间启动,将病发老人送往医院救治。
车队最早由两三名热心居民“抱团发起”,呼吁楼内有车一族在夜间值守,护送急病老人就医。这一想法很快得到整栋楼居民的热情响应,队伍阵容不断扩大,甚至还有附近楼组的居民前来问询加入。因酷爱拍摄鸟类、被邻居昵称为“鸟叔”的翁金祥当时还在西班牙度假,他从社区网站上获知这一信息后,当即在网上报了名。
如今,车队已有近十辆车轮流值守,加上主动参与的楼组长、热心党员,足足有几十人甘当“救命车队”志愿者。居委会则承担起协调资源、指导组建工作,积极招募志愿者,协调业委会空出活动室,引导志愿者带老人出行等。
康健街道表示,将吸取梅花园二号楼“救命车队”这一宝贵自治经验,将来自“微细胞”的自治活力发酵、推广至更多楼组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