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闵行:莘庄镇敬老院里的“年轻”老人带来久违的活力
2019-08-13
字体: | 阅读:288|
对90岁的钱婆婆来说,65岁的老邻居周红是妥妥的“年轻人”。这是上了年岁的人对“年轻”二字的另一种解读。

 

 

多年前,行动日渐迟缓的钱婆婆住进了闵行区莘庄镇敬老院。陪伴她的,是平均年龄近85岁的院友们。四季变换,她与院友们看到的都是同一片景致。不过,莘庄镇敬老院打开了“大门”,吸引来更多“年轻人”,素来宁静的敬老院变得热闹起来。嬉笑声、谈天声交织在一起,养老院里重现久违的活力。

对于像周红一样走进敬老院的“年轻老人”而言,在为院内老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生活半径。

“年轻老人”来这里找便利找快乐,也找到一种“类亲子关系”

在许多人看来,父母是“人生来处”。但年过六旬,许多人成了家中长辈,下面是自己的儿辈、孙辈。不过,当孙辈也开始上学、乃至独立生活后,习惯待在家里的老人往往一下子失去了生活重心。

自莘庄镇敬老院打开“大门”后,周红来这里的次数肉眼可见地增多——原先要一两周才来一次,如今天天准时报到。“大门”未开时,周红主要来这里探望她的老邻居——90岁的孤寡老人钱婆婆。而“大门”打开之后,周红彻底将莘庄镇敬老院纳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圈。

最吸引周红的,无疑是位于敬老院二楼的卡拉OK房。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周红,将唱歌视作她们那个年代的抖音,“我们那个时候都是用唱歌来交朋友的”。但周红们大多只能把居委活动室当作练唱地点。活动室条件有限,既没有大屏幕,也没有麦克风。在敬老院里的各类设施、活动向社区老人开放后,周红欣喜地找到了敬老院里这个硬件设施齐全的卡拉OK房——从屏幕到麦克风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专门的社工帮老人点歌。

不过,能让周红天天来敬老院准时报到的,除了齐全的硬件设备,还有在此找到的“类亲子关系”——日积月累的点滴相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比如周红与钱婆婆。

在敬老院对外开放之前,由于探望时间有限,周红与钱婆婆之间的聊天仅止于过去老邻居街坊之间的闲话家常。但随着周红来敬老院的次数增多,她与钱婆婆之间的关系又升温了。“就像跟父母一样天天见面,这种亲密感马上就有了。”从要找话题聊天,到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熟悉的邻里关系就在这一天天的亲密相处中进阶为一种“类亲子关系”。

从一片冷清到人气旺盛其乐融融

周红的频繁到来,不仅使她与钱婆婆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也让院里的许多老人养成了新习惯。人称“总管”的钱益旗就是其中一位。

由于双下肢肌肉萎缩,无法站立行走,61岁的钱益旗很多年前就住进了莘庄镇敬老院。每天坐在轮椅上的日子平淡无奇,但钱益旗有个应对平淡生活的特殊方式——“记忆”。从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到每位来访者的车牌号,他总是记得清清楚楚。这些琐碎的日常细节就是他平淡生活里重要的新鲜感来源。

自周红到来后,“总管”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哼歌。敬老院内的卡拉OK房十分宽敞,容下二三十个老人一起合唱不成问题。但平时主动活跃、什么都管的“总管”钱益旗一到卡拉OK房,整个人就会“收敛”一些:他总是推着轮椅、坐在人群最外圈。但若仔细注意他的嘴型,就会发现,他一直在轻声哼歌,一首都不落下。

卡拉OK房被挤得满满当当,居于“C位”、拿着麦克风的老人大声领唱,一旁的老人们轻声哼歌,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但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冷清场面。“高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也没有特别会唱的人带唱,自然人气不旺。”莘庄镇敬老院副院长金萍萍道出了卡拉OK房此前空有设施、人气不足的原因。

在老年大学学了四年声乐的周红颇有点“科班出身”的味道,在她的带领下,更多社区老人开始踏足敬老院,也将活力与热情带到这里。在一首首经典红色老歌里,许多老人寻回了年轻时的那份激情。

金萍萍发现,老人们对于服务品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他们并非对一些服务没有需求,而是市场上尚不具备供应能力。”此次公办养老机构向社区老人开放就是一次挖潜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新尝试,以此为起点,老人们的更多养老需求未来有望被一一满足。

记者手记

打破的不只是“围墙”

“旁观者”,这是不少年满90岁、长期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对自己家庭地位的定位。这些老人往往都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代,但随着新生命的到来,他们或是碍于日渐迟缓的行动,或是不想打扰小辈们的生活,都选择住到了养老院。

离开了熟悉的家庭,住到养老院的他们面对的也大多是同龄人。记者走访沪上许多养老院发现,平均年龄超过75岁是普遍现象。报纸、电视是这些高龄老人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当更多养老院将“围墙”打破后,吸引来的社区低龄老人们将更鲜活、生动的世界诉说给高龄老人们听。社会上的热点事件、邻里间的琐碎日常,逐渐拼凑出了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的养老生活。

开放式养老的另一面,则是更多社区老人在养老资源日趋紧张的当下获得更多生活便利。比如,当养老院里的公共食堂开放后,社区老人得以告别天天“买汏烧”的生活,拥有了更多交友、培养兴趣爱好的时间。

(摘编自2019年8月13日《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