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首家全人群健身房为何受欢迎
2018-07-04
字体:
大
中
|
阅读:115
|
2018年6月以来,62岁的金阿姨每天到杨浦区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报到。“困扰了我20多年的失眠,通过健身逐渐好转,现在安眠药也停了。”金阿姨尝到了健身的甜头。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是上海首家能同时服务老年、中青年、青少年(儿童)以及残障人群的社区健身房,也是上海首家全民健身与健康融合的社区型市民健身中心。启用一个多月来,深受周边居民欢迎。
专业人员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 小金摄
实现“三代同堂锻炼”
除了像传统健身房一样配备中青年健身区域,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还根据青少年与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开设了室外青少年游乐区和老年运动健康促进区,让“三代同堂齐锻炼”的愿景得以实现。
一楼500平方米的“乐活空间”是一大亮点。乐活空间是尚体健康科技为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运动健康促进平台。根据老年人体质,配备了量身定制的心肺功能增强、等速肌力训练、微循环促进的专业健身设备等。中心还设有睡眠研究中心、健康服务中心,以及针对心血管问题、便秘问题、腰椎间盘突出问题的运动专区,为老年人群提供常见慢病的运动解决方案。
采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市民在中心可通过APP付费成为健身房会员。中青年健身区全天卡每月收费199元,白天的公益时间段和专为老年健身者打造的乐活空间每月收费99元,日均仅3.3元。目前中心会员有1400余人,老年会员有400余人。101岁的陶阿婆成为中心首位“百岁会员”。
“网红”健身房让老百姓受惠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结合“健康中国2030”,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
在中心的残疾人运动健康专区,记者看到轮椅律动通过被动式锻炼提高残疾人的机能康复,提升生活质量。63岁的余阿姨十多年前因医疗事故导致脊神经损伤,右下肢功能障碍。通过采取抗阻为主、有氧为辅的训练,余阿姨改善了步行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
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介绍,原来服务跟不上、经营不善而乏人问津的百姓健身房,在精准定位健身人群、引入科学健身指导后,杨浦区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成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新产物。“政府搭台提供场地、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管理,让老百姓得实惠。中心已成为‘网红’健身房,来参观考察的外地同行络绎不绝。”
建全人群体质数据库
从2017年在杨浦体育中心成立全市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市民健身房,到五角场街道第一家社区型“互联网+”市民健身房,再到殷行街道第一家精准服务全人群的社区市民建设中心,杨浦区在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上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一个人在65岁以上的医疗开支费用占其一生医疗费用开支的70%左右。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雪萍多年来跟踪老年人健身项目。她说,“在养老院,有很多通过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案例。我们要关注全人群的健康,七八十岁也可以健康优雅地生活,而不是躺在病床上。”
吴雪萍说,此前静安区试点引入针对老年人健身的“乐活空间”,殷行街道这家可以说是2.0版本。“现在国民体质监测标准限于69岁的老年人,70岁以上老人缺乏相关数据。我们在殷行开始跟踪7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质数据,半年一监测,一年一评估。目前主要借鉴跟国际接轨的几个标准,比如坐起站立、行走时间等。我们计划选择200个对象长期跟踪,争取在上海率先建立全人群体质数据模块。”
(摘自2018年7月4日《解放日报》 记者秦东颖)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