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曹杨路:映射上海产业升级 从单一“工人新村”到多功能文化群落
2018-05-05
字体:
大
中
|
阅读:174
|
在上海普陀区有条南北向的马路,从市区向外的方向起于曹家渡,止于杨家桥,由此而得名“曹杨路”。改革开放40年,上海从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城市,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向以高端服务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漫步在曾经是产业工人聚集地的曹杨路上,回望转型期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城市的进化与蜕变。
曹杨一村:从建成那天起就已经“对外开放”
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就是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一村。如果说石库门建筑承载着老上海的回忆,那么或许可以说“工人新村”承载着1949年后新上海的历史记忆。学者张闳曾经说:“以曹杨一村为代表的工人新村其实比石库门更能代表上海,这里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影响了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基本构架。”——这种说法或许有人会争议,但谁也不能否认“工人新村”留给上海的深刻历史印记。
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大量产业工人居住问题,由上海市政府建造了一批新型市民住宅,最早建成的曹杨一村社区环境可以说是其中翘楚,它从开始规划时就引入“邻里单位、花园城市”的设计理念,新村内环境优美,即使和今天的商品房小区相比也不遑多让。当时一首描绘曹杨一村内景象的杨柳青歌谣传唱全上海:“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
曹杨一村建立后,很快成为第一批外事单位,承担起接待外宾的任务。到改革开放后,曹杨一村这种“对外开放”的功能更加凸显。1981年9月2日,美国前总统卡特偕夫人造访曹杨一村后评价说:“我这次在上海的参观中,最愉快的事是在曹杨新村托儿所及在居民家里与主人交谈。”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曹杨一村接待外宾的参观项目已经有好几十档,如做一天曹杨人、中国烹饪基础一日通、家庭聚餐、逛农贸市场;还有“老妈妈合唱团”的唱歌表演,教外国人打太极拳;进行高雅艺术交流的绘画书法、幼儿教育;以保健为目的的中华养气功、曹杨之春针灸医疗;旅游观光的乡村一日行等等。许多外国人特意来曹杨一村吃上海家常菜、住居民家,体验原汁原味的上海人家生活。据统计,60多年来,曹杨一村先后接待155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有媒体采访到过这里的外宾,外国人评价:“我们从曹杨新村的变迁,看到了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不过,从曹杨一村到曹杨八村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老式小区,普遍采用煤卫合用的方式,加之房龄长、缺乏维护,到改革开放后曹杨新村的居住条件已经远远无法和新式商品房相比。为此,普陀区政府也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旧房改造,只有独具特色的曹杨一村成为首个被列入历史保护名录的1949年以后建造的建筑,保持了原貌。与房龄一同老去的还有房屋的主人,曾经肩负起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建设重任的工人们一批批退休,曹杨新村面临着老龄化程度高、外来人口多的新情况。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普陀区规土局为曹杨新村区域制定了整体规划方案。曹杨新村在设计之初就有一条环浜,依靠原有自然水系而建,长度大概有2200多米。几年前,这条环浜已经被列入城市更新项目。计划围绕环浜,把当中一些断头地方打通,建立更多的亲水平台,并配备沿岸座椅、健身步道等公共设施。新的规划着力加强生态绿地、文化设施、堤岸修缮、滨河空间贯通等环境建设,让曹杨新村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展示海派精致、体现城市活力的地标。
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因选址位于当时的商业集中地,又有一条曹杨路,故得名“曹杨”。(资料图片)
2005年,曹杨一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保护重点以及要求是维持单体原外貌和规划空间格局。
沪西工人文化宫:从小商品集市到普陀区新的文化地标
与曹杨新村同样在上海产业升级中经历着蜕变的,还有沪西工人文化宫。
上世纪60年代,刚建成不久的西宫曾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也是1949年后上海第一批重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这里一度被誉为“广大职工精神殿堂”,平日有很多展览和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很大,曾是很多上海市民儿时最爱的游玩文化娱乐地标之一。
改革开放后,沪西工人文化宫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新增12个景点,添置激流勇进等大型游乐设施,相继成立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
对家住沪西工人文化宫附近的70后、80后、90后而言,这里曾经是放学后的乐园,是休闲逛街、品尝美食的商业中心,是购买花鸟宠物的贸易集市。这里还有诗歌、戏曲、棋类、表演活动,每逢重大节日还有游园晚会。
不过,改革开放后,上海曾经以产业工人为主的就业人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年代,东宫、西宫的所在地,产业工人集中,比如上海的纺织企业,一度达到50万产业工人,现在则整个纺织产业早已经历变迁,大规模的纺织产业工人在上海几乎不存在了。”上海老建筑研究专家娄承浩介绍,“那么,当年的工人文化宫就面临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问题。”
上海的产业结构在1999年超过临界点发生了质变——第三产业GDP超过了第二产业GDP。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是就业人口的结构调整,根据上海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前后高学历人才在第二产业中就业快速下降13.3%,在第三产业中就业快速上升13.1%,上海高学历人才向第三产业聚集的趋势明显。
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上海各处商圈快速崛起,成为市民新的休闲购物、文化娱乐中心;相比较之下,沪西工人文化宫从外貌到活动内容都显得比较老旧,对年轻的白领人群的吸引力不足。并且,随着商铺出租越来越多,沪西工人文化宫已经从曾经的沪西休闲文化地标“慢慢演变成小商品集市了”。
从2015年开始,普陀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网站公示了对沪西工人文化宫城市更新的方案。项目完成后,这里的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围绕综合交通枢纽等设施整体开发,打造一个集娱乐、休闲、文化、体育为一体的艺术交流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今后这里会建成上海市北部城区最大的拥有1800个座位的剧院,会有更多文化展演满足不同群体观众的艺术需求。此外,新的西宫还将整合图书馆、健身房、多功能厅等多种文体设施。
同时,在保留原来的水系和功能绿地的基础上,也将提升人文景观和绿化环境的品质品位,比原来的沪西工人文化宫绿意更浓,为普陀区乃至全市增添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建设之中的曹杨路:从曾经的批发市场到文化休闲带
如果在几年前,有人愿意把曹杨路从头走到尾,再问问他(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批发市场多”。
普陀区被称为上海“西大堂”,交通四通八达,是连接内地与上海货运的重要集散地。普陀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内联外引”的传统优势,使得普陀区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多达106个批发市场。作为普陀区的主干道之一,区内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的几个批发市场几乎都在曹杨路:曾经不少上海人吃海鲜会去铜川路水产一条街,买多肉植物会去曹家渡花市,买水果去曹杨路水果批发市场……
但是这些批发市场在带给市民优惠便宜的商品同时,也带来噪音扰民、环境脏乱差、火灾隐患等多方面弊端。据统计,曹杨水果批发市场关闭后,这里110的报警量同比下降了30%,每天产生的垃圾也从25吨减少到一吨左右。这些简单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应当说曹杨路上的批发市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繁荣经济、方便市民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上海的高速发展,区域性调整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课题:2015年,曹杨路水果批发市场关闭,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商务园区;而铜川路水产市场也于2016年10月关闭,今后此处会建成名为“明日光谷”的生态绿地。2017年12月,曹家渡花鸟市场关闭,未来这里将被整体打造成文化休闲区。
曹杨路上的批发市场一家家关闭了,提升了曹杨路的街道景观美感,减少了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影响,却没有降低居民的生活便捷程度。上海经济快速转型,拥抱创新与互联网+,原先批发市场的功能被移动互联网取代。需要新鲜水果、水产品、鲜花、宠物饲料时,简单在提供本地服务的购物App上按几下,各种需要的商品就能送货上门。一些原先在曹家渡花鸟市场经营的商贩,一个个地开起了微信公众号,自己做起了电商。
40年过去了,曹杨路的变化映射着上海的产业升级的过程。如今的曹杨路规划正着力于改善区域面貌和环境品质,努力建设生态文化休闲带和文化公园;有机整合曹杨新村和西宫这样的历史建筑,留住城市记忆,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及商业街区。“建筑是可阅读的,街道是可漫步的”,日新月异的曹杨路正飞速向这个目标前进。
1999年,普陀区利用兰溪路曹杨路间一废弃铁路轨道搭简棚办起了曹杨铁路市场。当时它与长宁区泰安市场、南市区豫园菜场、卢湾区淡水菜场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市场,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图为青年作家钱佳楠绘画的曹杨铁路市场。(钱佳楠提供)
到2021年,真如副中心将全面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总部经济和体验型商务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凸显。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构建联系真如城市副中心腹地的畅达交通网络,上海西站、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地面道路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图为西站南广场效果图。
相关链接
曹杨地标有哪些
曹杨新村
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首批入住的居民几乎全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劳模村”的美誉也因此传扬开来。1953年,曹杨新村街道成为国家首批外事接待单位,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旅游观光14条专线之一。
曹杨一村在规划图上就给绿地建设留出了充沛的空间,建成以后,这里成了一个公园般的工人新村,红瓦白墙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屋后到处是鲜花盛开。这里的绿化覆盖超过了30%。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大批多层和高层住宅拔地而起,曹杨新村大变样了。如今的曹杨新村已成为一个现代化适宜居住的大型社区,曹杨一村则成为上海的历史保护建筑。
沪西工人文化宫
沪西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9年,曾是本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儿时最爱逛的游玩场所之一,其简称“西宫”更是家喻户晓。随着时代变迁,“西宫”的一部分成了以服饰、礼品、鞋帽经营等小店铺组成的市场,但这里仍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去处。
不过,由于功能定位逐渐落后及部分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有关方面决定将市工人文化宫搬迁至此,原“西宫”的相关功能定位和文化设施需重新定位规划改造。根据普陀区最新的规划公示,“西宫”与巴士电车公司武宁停车场地块及周边将大部分拆除,新建市工人文化宫,其中包含1万平方米以上的集中绿地,保留小部分现状建筑。同时在曹杨路地铁站5号口处新建曹杨路公交枢纽,包含一座140米高的商业办公楼。目前,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
沪西革命史陈列馆
沪西是上海较早建立近代工业,产业工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位于沪西工人文化宫内的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陈列展品为1919年至1949年在沪西地区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共产党人的战斗史照、革命文物,计有150余张照片、一万多字历史资料和10多件实物展品,再现了沪西革命斗争的悲壮场面。交通指南:
(摘自2018年5月4日《文汇报》 记者卫中)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