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漫画家方成百岁了
2018-07-16
字体: | 阅读:118|
生于1918年6月10日的漫画家方成,今年迎来百岁诞辰。

 

 

 

 

方成自画骑车图

 

 

方成给本文作者的题签

 

说来也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搬到人民日报报社大院,就一直与方成是邻居,不是电梯里见,就是到他家里见。

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方成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住在南区宿舍时,一天早上,刚刚起床,电话铃就响了。拿起话筒,便听到一个声音,说找某某,一个我很陌生的名字。我忙说不是。对方执著地问:“那么,您是谁?”于是,自报家门。对方不由大笑起来,并赶紧说:“我是方成。哎,你怎么在这里?”

方成这老头真是挺有意思,自己打错了电话,反倒觉得我走错了地方。想必又在构思什么漫画走了神。对于他,发生类似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他已经不止一次在院子里碰到我便热情地大喊另一个名字,让我无所适从后便是两人开怀大笑一番。在这之前他也曾将电话错拨到我家里,是我妻子接的,他上来就自报家门,弄得妻子忙忍住笑说打错了。

不过,这一次他打错电话,我正好有话对他说。头一天,我刚从上海回到北京。在上海时,与贾植芳先生聊天,他谈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内战时期,在上海时曾与方成等人在一个小弄堂里住过不少日子,但自那之后再也没有机会重逢。他听说我与方成同在一个报社,便让我转告他的问候。

方成很高兴听到了贾先生的消息,但随即就说:“我还要问他要账呢!”原来,当年贾先生刚拿到方成的一部书稿准备推荐给朋友的出版社出版,谁知,贾先生很快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书稿从此也就杳无踪影了。我们在电话里讲了好久。没有想到,一次错打的电话,倒引出了颇有意思的这一番对话。

一个不显衰老的人

我和方成同住南区宿舍大院,两楼相邻,直接距离不过二十米样子,我们的阳台相对,我在五楼,他在三楼。有时开玩笑说,如果有急事找他,根本不用下楼,牵一根绳,荡秋千似地就可以一下子荡到他家。

我没有写字间,封上阳台,放上电脑,这里就成了我的一个小天地。每当写作时,如果我往窗外张望,常常第一眼看到的便会是方成的阳台。他的阳台上放着书架,很少有人影闪动,这时我就会想,此时此刻这老头保不定又在家里画出一幅佳作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了夏天,我们见面最频繁的地方是游泳池。当时他年逾古稀,可是他几乎每天都要游上七八百米,有时甚至上千米。我每次总是急匆匆地游几百米就走人,顶多不过半个多小时,而他则不同。他不是按照泳道方向来回游,而是围着泳池顺边转,不管周围年轻人游得多快,他总是慢悠悠地划动手臂。一圈又一圈,大概总得游一个多小时,方才算罢。

尽管他的速度很慢,我还是为他的体力如此之好而惊叹。最令人佩服的还是骑自行车。别看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出门却还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几年前,他到二十多公里之遥的海淀中关村一带去,都还骑车前往,令人叹服。我问他需要多少时间,他说总得一个多小时,反正慢慢骑,可以多看看。

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画的正是他骑自行车的“雄姿”,说不上威风凛凛,倒也优哉游哉。他骑在上面,颇显得轻车熟路。他没有往前看,而是脸侧向一旁,厚厚的嘴唇紧抿着,眼睛注视着某一个吸引他的场面。

从不显衰老这一点上,在我认识的人中只有方成可以和丁聪相媲美。当年丁聪已是八十高龄,可是出门却很少坐出租车,而常常是坐公共汽车。每有聚会,为了准时赶到,他会早早离开家去乘公共汽车。

我相信,丁聪也好,方成也好,对于他们,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也是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各色人等,生活万象,有意无意之间,可以进入他们的视野,感受着人与事一日日新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笔触变得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和幽默感。他们的作品,不正是以始终保持着敏锐、奇妙而深受读者喜爱吗?

一个念旧的人

方成其实不姓方,他姓孙,本名孙顺潮。他的家乡在广州香山县,一个叫做翠亨村的村庄,诞生了孙中山,故香山县改为中山县。

方成大学本科,学的是化工专业,抗战期间在四川毕业后,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可是,他却酷爱漫画,在学校办壁报开始学习漫画,抗战结束,他离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前往上海,漫画事业由此开始。笔名方成,由此诞生,他的漫画一生,已有悠悠七十余年。

十几年前,我为大象出版社策划一套“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方成怎能不写一本回忆录?找到他,说服他用了一年多时间,写下一本《方成自述》,该书于2003年出版。

读自述,才知道,抗战之后在上海,方成曾是储安平主编的《观察》杂志的美编,既为《观察》画漫画,也负责编辑刊物的漫画。两人共事,颇为融洽。

现代史上,《观察》是颇有影响的杂志,储安平是爱国进步民主人士,他的才华与遭际,更为它增添了传奇色彩。如今,与《观察》有关的人,编者或作者,健在者已寥若晨星。于是,在我眼里,方成尤显得珍贵了。2004年,我参与吉林卫视的“回家”栏目,特地陪方成去上海旧地重游,请他寻访《观察》编辑部旧址,漫忆储安平,漫忆远去的往事。

正好我收藏有一九四七年的《观察》合订本,拿去请方成为我题词纪念。没想到,他从第一页的开始写,洋洋洒洒,连续写了好几页,计有两千字。回忆,留恋,为刊物,也为储安平。谨摘录部分如下:

李辉要我在这上面写点回忆。那就想起什么写什么吧。

从我现在还保存的画估计,我是一九四七年春受聘主持《观察》周刊漫画版的。我保存《观察》第二卷第二期上面印有“观察漫画”字样,这一期是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出版的,由此推算出我是在这天前来《观察》工作。

但我没在办公室作画。都是在住所画的,编成后才送到《观察》编辑部交储安平先生。我是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储先生是复旦大学教授,是一位长者,所以我们之间有如师生关系,谈话不多的。他是留学英国的,估计受英国文化影响,带有英国绅士作风、绅士风度。

……

我是在大学时为编壁报才画漫画,学会了一些漫画的基本艺术方法,只会画学生生活方面的题材,不会画单幅的政治讽刺画。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从我工作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里保存上海出版的英文报刊上,看到上面转载的英、美政治讽刺画,才知道这种画的画法。这些画都是在二战期间针对德、意、日三国的漫画。我在《观察》上登的漫画,画法和画的风格都从那些漫画学来。

1947年冬,我回广东家乡探亲,听说上海白色恐怖加剧,不敢回上海,避居香港去了。《观察》这时被查封,工作人员被捕入狱。储安平逃北平,听说他曾藏在徐盈家里。

《观察》周刊发行十万零几百份,各省都畅销,听说这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成为知识分子最爱看的读物。

……

方成

二〇〇四年八月卅日

十几年过去,重读此文,仍让人感慨万千。历史细节,留存字里行间。岁月,也就这样流过去了。

一个活得很好的人

2016年12月6日是丁聪百年诞辰纪念,在上海举办展览,我去找方成请他题词,他二话没说,写下大大的八个大字:丁聪百年,漫画一生。这既是展览名称,也印在请柬上。

方成活得很好。几年前,他还在院子里骑轮椅,忽然碰到,我拍下他乐滋滋的样子。

这两年,方成身体不如从前,见到人,想不起名字。一天,在电梯里遇到他,我说认识我吗?他看看,认识。我叫什么名字?他想了又想,没有说出来。只说:“我知道,两个字。”听了,心里还是一阵酸痛。

2018年6月,方成也一百岁了!百岁方成每天都写一幅大字,这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的一个好办法。每天看到方成儿子发出的大字,真为他高兴。

百岁华诞,匆匆草就此文,祝方成老头健康,快乐!

(摘自2018年7月15日《新民晚报》  作者李辉)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