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
2020-04-25
字体:
大
中
|
阅读:125
|
市卫生健康委2020年4月24日传出消息:2019年,本市居民健康三大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3.06/千;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居民健康三大指标是国际通用的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上海作为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之时,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疾病谱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人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在三大健康指标数据的背后,是一张上海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支持的“健康城市网”。
合理布局,优化一张医疗资源网
上海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与共享,通过“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医疗机构间上下业务贯通等服务,37家市级医院之间35项医学检验、9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互联互通互认,市民通过“上海健康云”,就能查看近半年内在市级医疗机构的影像报告。
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上海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实施“腾飞计划”,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发展格局,即以国内优势专科为“龙头”,冲击国际领先水平;以国内特色专科为“主体”,打造国内一流的专科高地;以重点亚专科和新兴、交叉专科为“两翼”,培育新的增长点。
而今,上海分级诊疗优势已渐凸显。2019年,全市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15万人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诊34万人次。2020年4月,已完成认定首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已有6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3270张区公立医院综合治疗型床位转型为护理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布局健全,基本实现市民家庭“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点”。目前,全市拥有全科医生近1万名,二、三级医疗机构均已设立与社区对接部门,平均每月为家庭医生优先预留13.8万个门诊号源。全市共开具延伸处方484万张,金额达10亿元。
增加投入,做实一张母婴安全网
数据显示,上海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医疗机构从234家增至276家,新增儿科床位500张、产科床位351张。50家综合医院儿科示范门急诊建设,已完成过半,其中“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深化“全专结合”和“医防融合”模式,在社区基本实现儿童初级保健、儿科诊疗全方位整合型服务。目前,“腾飞计划”中投入6400万元加大妇产科、儿科学科建设。
针对危重孕产妇多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或妊娠并发症等疾病谱变化,全市在原有5家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基础上,又在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两家建设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同时建设7家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和3家产科实训基地。完善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6家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持续建设,同时启动26辆新生儿救护专用车辆配置项目,加强转运力量,打造“流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现长三角跨省市转运。目前,上海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9%和90%。
探索模式,完善一张院前急救网
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1.6分钟,较2016年缩短近5分钟。截至2019年底,上海院前急救医师960人,较2016年增长了71.4%;拥有救护车总量980辆,平均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拥有急救分站175个,较2016年增长37.8%,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从4公里缩短为3.5公里。2019年全年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2.4分钟。
上海探索完善分类救护服务模式。通过完善组织构架、创新运行机制等综合举措,在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运营模式,为急救业务分级救治腾出空间,提升急救服务效能。记者获悉,全市制定了非急救业务运营工作方案,规范了配置标准和服务规范,开通“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数据显示,2019年“962120”接入量达27.98万个,占接听总数的14.1%,服务10.53万人次,占全市业务总量的13.2%。
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推进人才队伍、信息化等健康城市建设,为健康上海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2020年4月25日《解放日报》 记者顾泳)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