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带着尊严谢幕 感受爱与关怀 人大代表建议推广“生前预嘱”
2018-04-06
字体: | 阅读:60|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与之相伴的是高龄患者数量也在急剧膨胀,处于生命末期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对于已进入生命末期阶段的临终患者来说,如何治疗、如何面对死亡以及身后之事是一个严峻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认为,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明确表达出自己在生命末期的医疗意愿和身后安排,即“生前预嘱”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困境。

当死亡降临时,中国传统孝道让我们习惯去延续亲人的生命,因为害怕面对死亡,却不能体会亲人此时生理和心理上所经历的煎熬和痛苦。

“应该给公民死亡自主权。”在张兆安看来,“生前预嘱”能改变我们对于死亡的想象,改变面对死亡时的方式,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看法,在生命尽头感受到爱与关怀,感受到个人意愿的被尊重。

张兆安认为,倡导生前预嘱的目的是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一种自主愿望下缓解临终痛苦和死亡焦虑的选择可能。这既是一种个体的人身权利和精神需求,更可减少社会医疗资源无度浪费,减轻患者及家人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在医疗改革和民生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推广倡导生前预嘱的时机已经到来。”为此,张兆安建议,做好顶层设计,研究适用于中国的生前预嘱概念。

“要为生前预嘱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张兆安说,生前预嘱理念推广的另一个前提,是需要对其定义、内容、实施条件、法理依据和权利义务等要素作出严格规范,使公众在理解和使用生前预嘱的过程中有规可循,保障生前预嘱意愿的实现。在生前预嘱尚无立法条件的情况下,可由国家卫生部门调研拟定相关政策规范,使其具有必要的法律效力。在目前环境中切实帮助生前预嘱签署者和其家人,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顾虑和法律风险。

他还建议,给予生前预嘱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生前预嘱不仅是个体人身权利的主张,在医疗需求扩大、医疗资源紧张的当下,它对社会和家庭有着正向意义。建议将生前预嘱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其主要涉及的医疗、殡葬环节,享有一定的优待措施,如“安宁疗护”优先以及殡葬基本服务补贴等,使签署者和其家庭得到切实的帮助。

“当下国人对生命态度和生死观念正处于多元矛盾的阶段,推广生前预嘱理念更应选择合适的环境和人群。”在张兆安看来,推广生前预嘱应小步缓行,循序渐进。建议在部分城市地区先行试点推广,其方式可借鉴港台地区工作模式,对老年群体和医护人员开展死亡教育活动和理念宣传。以引导为主,采用多元宣传手段如视频、讲座、访谈等提高公众接受度。

(摘自2018年4月6日《解放日报》  记者王海燕)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