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240余件档案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传家宝”
2018-05-29
字体: | 阅读:93|

“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作风,它不仅关系一人得失、一家荣辱,更关系党风、政风、民风。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2018年5月28日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揭幕。展览以不同历史时期32位优秀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感人的家风故事为主线,通过240余件档案资料,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展厅入口处,毛泽东的“家风三原则”很是醒目。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其中包括“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展厅内展出了一封1950年1月谢觉哉写给儿子的信。彼时,谢觉哉出任内务部部长,得知儿子和乡亲要来北京找他帮忙,便给儿子写信,劝住他们。信中写道:“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谢觉哉同村的一位勤勤恳恳的老雇役,辛辛苦苦一辈子),起得早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谢觉哉曾劝诫儿子:“下头更需要人,你有文化,还是回乡工作好。”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本次展览展出的一封封承载着战乱年代记忆的家书,有力地诠释了他们忠于理想、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操。冷少农,党史上重要的地下情报人员,年仅32岁便被敌人杀害。1930年,冷少农在南京从事地下工作,为了消除母亲和家人对他迟迟不回家探亲的误解,冷少农特意给母亲写了一封5000余字的长信。信中写道:“母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岁月已逝,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财富在优秀共产党员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这是展墙上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一段话。杨善洲一辈子尽心竭力为百姓干实事、办好事,却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展厅中,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引人关注。这是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的——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按当时的政策,他的家人都可以办理“农转非”。杨善洲却主动放弃,将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

走出展厅,不少观众感动不已,他们说,以前知道的多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这次挖掘他们的亲情故事,在点滴家风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据悉,除了上海市档案馆的藏品外,中央档案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20余家单位为本次展览提供了重要展品,它们中大部分为首次在上海展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2018年5月28日起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展。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摘自2018年5月29日《文汇报》  记者李婷)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