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两会开幕,代表委员里不乏在老百姓心中颇具人气的“战疫明星”,比如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就在2021年1月24日凌晨,张文宏发微博说,自己不能出席当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开幕式了。对于本轮上海疫情,他在微博中作出判断,称上海的防疫工作一直是“陶瓷店里抓老鼠”,希望不要因为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大的影响。目前所有病例均在快速追踪线路上。“这几天属于防疫队伍与病毒传播的并跑阶段。目标是要尽快跑到病毒前面,终止这波疫情。”
对于这次两会,新任的这位市人大代表关心什么?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波动与反复、谣言伺机出来“搞破坏”、临近春节“就地过年”的倡议等等,他怎么看、怎么说?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张文宏。
谈防疫
面对新冠病毒的复杂性,要加强感染病学科体系建设
“这次两会,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新冠病毒可能成为‘常驻病毒’后,我们相应的常态化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建立起来。”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文宏医生直接打开了话匣子。
“常驻病毒”——张文宏医生一如既往地擅长打比方。“常驻”二字,让人瞬间理解了这个病毒的复杂与反复,一个会时不时在人类面前狠刷一把“存在感”的病毒。
“尽管这个病毒很狡猾,但我们对战一年了,基本摸索到了一些它的特性。也正是这些特性,让我们现在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可能长期伴随人类的病毒。”张文宏分析,这种 “长期伴随”的状态是:短期内,我们可能压制这个病毒、且可以把它压到很低的水平,但可能每年冬季,它会有一定的发病情况。而这个时候,没有免疫的人可能就会面临被感染风险。
在张文宏看来,这个“对手”的毒性、传染性都可能超过流感病毒,也正因如此,需要备好更强的公共卫生体系来应对。
上海在2020年4月就召开了全市的公共卫生大会,并提出“公共卫生建设20条”。而包括张文宏在内,此次参会的多位代表、委员更关心的便是,“公共卫生建设20条”如何更好落实落细,以过硬举措确保上海始终安全。
“我们整个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这次防疫中已经获得很好的锻炼,在此期间,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预警、溯源、应急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我要重点提的是强化各大医院感染病学科建设。”张文宏分析,下半年,随着疫苗接种普及,人群整体免疫力提升,有效药物问世,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会下降,全球范围会重新“开放”,而输入病例压力会一下子增加。届时,新冠很可能成为 “常驻病毒”,虽然不会大暴发,但可能像流感一样会时不时有散发。如此一来,上海除了庞大的发热门诊体系建设外,还需要强化的一个空间就是医院的感染病学科,以便将这些病例纳入常态化诊断、隔离治疗。
“全球重新开放在即,现在就得作准备。不要到时候再愁——医生在哪里,隔离体系在哪里?我们得注意到,还有相当部分的医院没有正规感染科存在,没有构建起系统的感染病房。”张文宏注意到,上海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已出台,他的提案希望据此特别强调对各大医院感染病学科的建设规范,包括针对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制定相应的学科建设标准,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构筑抵御各类传染病的“基石”,“不要每次打遭遇战,而要成竹在胸!”
与防疫相关,张文宏代表特别关心的第二个焦点议题就是生物医药转化。“无论是新药研发、疫苗研发与储备,病原体的探究,在上海市层面要有整体构思,即从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研发,到疫苗开发、药物临床试验转化中心,从‘上游’到‘下游’要有一个系统链条构建,让成果加速度跑出来。”张文宏分析,从这次新冠的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来看,国外有很好的展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在疾病救治、预警体系、生物研发体系方面有更高要求的布局。
谈科普
鼓励医生科研人员做科普,让公众不信谣不传谣
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正逢张文宏携手漫画作家“混子哥”的科普新作《超级大脑在想啥?漫画病菌、人类与历史》出版。这不是张文宏第一次出科普读物。某种程度上,他的爆棚人气正缘自他自疫情以来从未间断的“科普力”。
新冠疫情袭来之际,从初期的一句“党员先上”,到后来的“在家就是战斗”“你很闷,病毒也被你闷死”,以及最近的“两个快速” — 你快速(有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我快速(公共卫生人员及时排查、流调、隔离)……在“金句”刷屏的同时,让人们记住了应该如何做,能更好地配合打赢防疫战。
在张文宏看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染病流行网上的一个节点,面对传染病,公众可以“统一行动”,不轻信、传播谣言,做好个人的科学防疫举措变得很重要,而科普正是承担着这样一层重要的社会“喊话”功能。
这次疫情中,张文宏、吴凡等公共卫生学家都站在了科普一线。如何让更多医生乐于参与科普,让民众愿意听医生的科普?对此,张文宏直言,目前医生从事科普逐渐获得重视,但长期以来,从事科普没纳入医生工作的硬性要求,都属于“自发动作”,未来应该更多鼓励医生从事科普,在职称认定、成果认定上给予倾斜。尤其在需要跟公众做充分沟通的领域,更需要鼓励、引导医生从事科普。
“比如,最近一两年对新发传染病、对老百姓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积极接种疫苗,就需要系统科普。另外,对老人、妇女、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科普范畴,也应该有相应的布局。各个领域都应有科普体系构建,尤其跟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要多多开展科普。”张文宏说。
目前疫情防控仍处于严峻的关键时刻,南京路步行街沿街商场都加强了防疫举措,顾客戴好口罩、测量体温、出示绿色健康码才能进入 杨建正摄(刊于2021年1月25日《新民晚报》)
谈过年
16字口诀稳心态,过一个平安健康的快乐年
这个冬天,各地疫情有波动,在1月21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第90场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坦言:疫情到来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基于全国疫情的新形势,上海出现本土病例不是偶然事件,关键在于后续我们的处理是否可以及时控制住。
关于疫情波动,张文宏并不回避,对上海、对各地防控举措表现出信心。“从上海来看,我们的经验之一是早期预警,上海的发热门诊数量全国最多,发热门诊及时响应,将为防控提供很好的时机,可以做精准防控,尽量把防控范围、对象定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为常态化防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张文宏强调,“常态化防控”就是公共卫生体系在从事防控,但不影响大众的正常生活,而要做到这个状态,只有建立在“精准防控”这个基础上。一旦冒出确诊病例,做到“动态清零”。“早期预警、及时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这一防控16字口诀,他常挂嘴边。
时下,春节即将临近,人口流动会增加,全球历次传染病传播最怕这点。对此,张文宏紧张吗?接受采访时他坦言:原来紧张的,当全国防疫策略敲定,“就地过年”成为新风尚,心里踏实了。
“第一,还是希望大家这个春节不要东跑西跑,减少流动,尽量‘就地过年’,以家庭为中心过一个平安健康年。第二,外地员工不回老家,当地单位的工会、党支部等,要关心到位。如何让大家过一个安全又温暖的中国年,2021年也是对各单位智慧的考验。”张文宏透露,他所在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已在筹备如何陪伴不回家的进修医生、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医生等,过一个平安健康的快乐年。
(摘编自2021年1月25日《文汇报》 记者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