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智慧养老“大家谈”
2018-10-17
字体: | 阅读:110|
当你老了,你会向往怎样的养老生活?而谁又来为你养老?

 

 

老人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监测

 

 

长宁区老人体验健康一体机

 

上海是全国最早老龄化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养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逾483万,占户籍总人口比重达到33.2%。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0.58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6.7%,也带来一定的照护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概念方兴未艾。同样地,“智慧养老”也火了,并成为上海促进养老服务业升级的战略举措,以及给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

那么,“智慧养老”究竟是什么?打上物联网、AR、可穿戴等标签的养老产品就是智慧养老吗?高科技就能让养老生活无忧吗?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过程中,除了技术路线,我们还应关注些什么?

近日,市民政局邀请了相关专家、企业、街道、老年人等代表,举办了一场“智慧养老”大讨论,结合这些问题,各方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进行智慧“碰撞”。我们也希望,借这样的大讨论形式,结合各方的实践与思考,可以为 “智慧养老”勾勒出更清晰的图景,也为未来的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可行性参考,助力我们都将面临的养老生活。

对于智慧养老,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不管你是否从事养老服务实践方面的工作,有任何想法和建议,可发送邮件至shmzlgc@163.com,欢迎加入“智慧养老”大讨论。

离开了需求的高科技,只是噱头

陈泓(友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所理解的“智慧养老”,在某个层面上说,是用技术、终端、平台等提供为老服务,解决养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解决中国养老困境的,用智能技术是一个切入点。但如今,智能技术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存在一些误区,或者说是“度”的问题。

第一个误区,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

有公司设计了一款智能手表,给老人戴上,测血压、血糖、睡眠质量等,居委会给几百个老人试试、戴戴,可许多老人戴了一两星期就不戴了。为了鼓励老人继续戴,公司、居委会还要想方设法,用积分等方式激励老人。

所以说,智能产品要围绕老年人需求解决问题。离开了老人真正的需求,任何场景设计都是失败的。做产品时,经常有这种困惑:调研时大家都要的,可要掏钱了都不会买。这里的“需求”,是真正的消费需求,是我愿意掏钱买,这样的高科技才能落地。

第二个误区,技术发展,越新越好,越领先越好。

技术的发展放在养老服务中,应该“零差错”。“新”就意味着不稳定、不可靠,会出现问题。养老事关社会责任、公益等问题,不容出错,所以要掌握好技术的“度”,追求稳定和可靠。

第三个误区,只要技术创新了,合不合规不是问题。

养老服务上,我们需要更好地把握创新与合规的问题。创新,意味着对现有标准、体制的突破,比如现在社区、居家养老中会让老人使用血压、血糖监测仪器,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相关仪器,但其服务中也有合规问题。比如血压仪,有些是经过高血压联盟和相关委员会认证过的,而有的却没有。它们之间的区别是芯片不同。所以,我们在做智能养老产品时,对于可穿戴设备等我不敢轻易接,要是数据不准怎么办?风险管控也是个问题。做养老服务,创新还是需要合规,因为养老服务有特有属性,做事要靠谱。

最后,我认为,智能科技对于养老服务的意义,不在于仅仅提供一些应用,而在于它能改变并创新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这个模式这个不仅是服务模式,还包括商业、运营等形态的改变,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资源整合等。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放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去研究的,才能立足和发挥作用。

智慧养老,“社区规划”少不了

贺洁(静安区临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本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数占33%以上,临汾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39.4%。自市委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以来,街道职能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主管理中,其中作为民生问题的养老服务,成为街道的重要工作之一。

街道所进行的智慧养老,更多地是运用信息、技术、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及和社区、家庭等进行资源对接、配置,为老人服务。我们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社区和养老服务作了一些小探索。

街道打造了一个数据的平台“民情日志”,为养老服务决策做参考。有了大数据,我们可以给老年人分分类,也可以看在哪个小区老人更集中等。我们现在所做的为老旧小区的悬空老人提供爬楼机服务,就是基于数据分析之上的决策。2017年,我们已为2000多名老人服务。

第二个小探索,是创建了“社区大脑”监测平台。街道区域有2.12平方公里,我们安装了上万个感知部件,设置了21个应用场景,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安全监测服务。在一些自愿安装的家庭安装了门磁、煤气感应器、红外感应器,烟雾感应等“五件套”。监测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居委会入户上门等,目前这项服务免费提供给独居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

第三个小探索,是运用智慧服务平台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目前,街道的助老员共40多人,服务老人260多人。街道和爱照护合作提供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以前都是手工派单,无法及时监管助老员的服务质量。有了信息化平台,现在都是电子派单,助老员到老人家里要签到,结束时也要签到。我们统一给老人发了一张智能卡,可以评价助老员的服务质量。这样,有了过程的监管,可以促进为老服务的质量。

关于智慧养老,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对智慧养老的认识是否存在局限性?

现在,一说到智慧养老,我们就想到使用何种新技术,运用什么样的现代化手段,设计发明怎样的辅助性为老产品,进行为老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在养老领域上的认知应该更宽广、更有系统性。除了和高科技“挂钩”,我们也应该考虑,社区的人文环境、空间打造等,是否适合老年人生活,是否能实现处处养老。政府在这些方面可以立足社区,加强养老服务的整体规划。比如,街道有个小区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提出建楼道的残疾人通道,其实对老年人来说也需要这样的设施。

另外,政府要加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整合。现在,每个老人都有很多张卡,助餐点提供一张卡,居家养老服务又是一张卡。街道的多个为老中心,如果运营方不同,卡也不能通用。老人去党建服务中心参加活动,又有一张卡。能否让一张卡走遍社区?打通所有的服务资源,这样,我们统计服务时,不仅仅掌握的是人次,而是绝对人数。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从政府角度来看,是不缺数据的。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用好各类数据。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数据是可以拿来分析的,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老百姓需要哪些服务,不需要哪些,这样以便于政府逐渐完善政策。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单纯的“数据思维”,开发技术的懂技术不懂业务,而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懂业务不懂技术,如何寻找更好的结合点,也需要时间来磨合。

最后我想说的是,智慧养老要让大家有认知度,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感觉有温度。

触摸老人的真实需求

丁勇(爱照护公司总经理):

说到智慧养老,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它到底属于“道”的层面,还是“术”的层面。如果属于“道”的层面,那么养老应该解决解决尊严、生存权、自立能力以及社会包容等问题;如果属于后者,则缺什么补什么。对于这一方法论问题,我一直不认为技术层面有什么难题,更倾向于从“道”的层面来思考智慧养老。

对于智慧养老的概念范畴以及应用场景,可以进行拆字分析。“养”是动词,缺少主语,即谁来养,是老人自己“养”,子女“养”,政府“养”还是社区“养”?根据不同的供应主体,所需要考虑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所区别。“老”,需要考虑老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老人是愿意被服务,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而拒绝被服务?当然,以我从业这些年的经历看,很少有老人愿意被服务。

关于“需求”,现在市面上不少技术产品不接地气或者使用率不足,主要还是因为知识体系的缺乏导致业者无法真正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同时,我们有时也非常喜欢为老人做点事情,但这其实也是在剥夺老人做这件事的权利。

在我看来,养老或者智慧养老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无老可养”,老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或者给外界感觉像一个正常人。

养老是一个比较特殊且相当有难度的行业。拿当前比较流行的术语来说,养老行业要想吸引一个“用户”,并产生用户粘性,需要护理员、护士、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师、牙科医生、营养师等多个“兵种”。另外,院后护理即非正式照护体系(子女、社区、邻居)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人工成本依然占据相当大比例的养老行业,通过什么规则来协同各方,遇到问题又该听取哪一方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算法,智慧养老将很难取得有效进展。

但这并不是说“互联网+养老”一无是处,它依然存在很多好处,如提高效率、加强协同。对此,监管部门也可以实施相应政策,以此激励养老机构主动引入互联网或者物联网,提升效率。

如何从老人的角度出发,触摸到老人的真实需求?真正的养老服务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而改善的标准应该满足于老年人对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期待。我建议,以后的评估体系可以反过来做,评估老年人的哪些能力还比较好,还可以加紧训练、弥补和补充。

第二、在我看来,最好的护理员是老人的配偶。如果能有什么技术,可以让配偶变得更加专业,这样更有利于居家养老。对此,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一定的政策导向。

另外,就是养老护理员的收入问题。护理员的收入普遍较低,但是老人又有收费不能太高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解决的方法也只有提高效率。目前,爱照护就有一个“抢单”系统,其中可“抢”的项目既包含了康复训练、个人卫生、生命体征检查、居家上门等规律性时段的内容,也包括洗碗、洗澡、洗衣物等“时间敏感度低”的工作。

传统的薪酬结算模式,往往是 “按时计薪”。但“按时计薪”并不利于提升效率,混时间的情况常常发生。而“按件计薪”的方式依托智能物联网技术,每日的照护计划基于评估参数由系统自动生成,随后推送电子工单,由护理员手机“抢单”,合理安排空余时间提供更多服务,薪酬计件支付。如此一来,照护人员可以在老人睡觉的时候洗衣服,有余力的人员还可以多进行一次居家上门服务。总之,只要充分利用边角时间,就能为自己多赚一份收益。

总而言之,在智慧养老体系构建中,如何既能让老人更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又能提高效率,让护理员比较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且收入有所增加,这是智慧养老的应有之意。

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流程再造

贺奇(上海计算所所长助理):

智慧养老的概念是指让优质的养老服务触手可得。所谓优质的养老服务需要符合几个特征,如个性化、贴心如子女一样、可靠,解决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且低价、容易获得等。

当前,养老问题确实存在不少痛点和难点,而智能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来看,智慧养老仍处于刚刚萌芽阶段,下一步还是应该坚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而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来重设为老服务的流程。在流程的再造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最终使整个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切实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比如,针对养老,职能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补助计划,如养老补贴以及长护险。不过,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补助性资金的下达依然存在一定障碍,包括申报的程序和流程都比较复杂。而如何通过技术等手段再造职能部门为老服务的管理流程,这也是养老服务的智慧与价值所在。

对于智慧养老,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制定智慧养老的规划与顶层设计,对智慧养老行业、产业进行有效引导。目前来看,智慧养老产业也确实期待职能部门能够在政策层面提供相应的引导。

其次,部署专项工程与项目。养老问题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专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由民政部门牵头,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社会以及企业之间的力量,有的放矢,解决每一个专项问题。

第三,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让老百姓对于智慧养老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比如,策划“老年人一天的生活”等系列,向外界展现老年人如何利用智能化、智慧技术而“活得像一个正常人”等。

花点功夫做好养老信息科普

陈积芳(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

智慧养老的作用是什么,借用一位专家的观点,他说,人工智能要接地气,回答老百姓的应用需求。那么,智慧养老也应该“接地气”,所有的应用要集中为老人服务。

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智慧养老的范畴可以延伸,朝着养老、护理、健康等信息科普的方向延伸,并推广普及。我曾经看到一系列养老的科普文章,其中有个“喵大夫讲养老”,全是漫画。一上来不是讲医学知识,而是以故事的问题的形式展开。比如谈到老人的面瘫问题,漫画中以小羊为例,以它的故事展示,用漫画的形式普及养老知识,非常可读。因为,我们谈养老,不仅是面对知识分子,还有菜市场买菜的老妈妈等,要让老百姓了解这些明朗的确定的养老知识。

另外,我们现在所有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结合网络、脑科学神经知识等,助力养老服务。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年纪大的老年人摔跤后,生命质量大大下降。怎么让老百姓防止那一跤,这时候,智慧养老、大数据、云计算等管用了,结合医疗数据等进行分析统计,让老年人的摔跤不再悄悄、无迹象地来到他身边。

(摘自2018年10月17日《解放日报》)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