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从“科学救国”起步 王振义院士口述与医疗相伴的77年
2019-03-19
字体: | 阅读:11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王振义口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骑自行车去上海瑞金医院上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生于1924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今年是我和医疗相伴的第77年了。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人问我从医的感想与经验,我想,所有一切的努力与成果都离不开为“解决病患的问题”而服务的初心。2019年我马上就95岁了,所以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牢记这句话,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奋斗。

好好念书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裕家庭,但童年时光伴随着战火纷飞。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在家中我们都能听见隆隆炮声。父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一定要科学救国,好好念书。”他还告诉我们人生的准则:做老实人、讲老实话、认真念书、勤恳工作。

7岁那年,我的祖母突然患了伤寒,病势凶险,最终未能得到救治。怎么会得这个病?为何不能治疗?其他患者也是一样的结果吗?因此1942年,我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后,选择了医学专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医生可以救很多人。

探索我国自己的血友病诊断法

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1952年,我在著名内科专家邝安堃的指导下,进入了血液学研究领域。当时,医院的牙科收治了一些患者,在拔牙后出血不止,却找不到原因。我查阅了许多外文杂志后才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但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其中一个步骤是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但是,国内没有这种材料,我就尝试用石蜡替代,没想到成功了。这样一来,我国就有了自己诊断轻型血友病的方法。

后来,我除了继续研究血友病的诊治方法外,又注意到了一种新的疾病——白血病。看到这么多病患在痛苦中离世,我坐不住了,除了查房、问诊,我都埋头在国内外的学术文献里,希望找到突破口。

攻关白血病获得国际认可

改革开放第一年,我在文献中读到,以色列专家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变成正常细胞。我向医院申请了只有四五平方米的“灶披间”,带着学生们,就用显微镜做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虽然我们不断尝试,但一直一无所获。直到1983年,我再次从文献中看到一位美国专家的报告。文章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一种叫做“13顺维甲酸”药物的诱导下,会向正常细胞逆转。但是,当时国内没有能合成这种药的厂家,且进口价格高昂,唯一能找到的维甲酸是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我就拍板用它来试验。其实,支持我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说我在胡闹,因为这种药是用于皮肤病治疗的外涂药物,但我还是坚持要做。终于在半年后,它的分化诱导效果被确认了。

1985年,我的夫人谢竞雄告诉我,她所在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了一位5岁的小患儿。这个孩子患的正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所有的治疗方案已经束手无策。但我相信科学,相信试验结果,我们顶住压力,和孩子的家长恳谈,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第一次有了临床应用。

7天后,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科室里的年轻医生也一下子有了信心,骑着自行车在全市找到了24个病例,用药后最终治愈率高达90%以上。1988年,全球血液学顶尖刊物《血液》刊发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之前外国专家一开始都不相信中国医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论文被编辑压了一年。之后,美国、法国等国家先后派人前来学习合作,他们亲眼见证了原本三四天内就会出血死亡的患者转危为安。这项成果终于得到了国际认可。

把更大的舞台留给青年人

1994年,我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此后,我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我已经70岁了,早过了该退休的年纪了,但我只是“退居二线”,把更大的舞台留给陈竺、陈赛娟他们和更多的青年人。一个好的团队,必须要有年轻血液。

这些年,“转化医学”成了发展主流,我和青年人说,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转化医学”,我们通过网络上既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研究,再来解决自己临床上的问题。

我家客厅里只挂着一幅白牡丹的油画,牡丹是国花,雍容华贵,但这幅画叫《清贫的牡丹》。我告诉自己,“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如今,我们的医学发展正在迎来更好的时代,但医者必须牢记:有好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但没有好心,可能还会害病人。我们从病患那里获得了力量,所以必须将自己的全部回馈给他们。我相信,青年一代中国医者还会继续取得更多好成绩,攻克更多疾病。

(摘编自2019年3月19日《解放日报》  记者黄杨子整理)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