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大食堂”又开门了
2020-04-11
字体: | 阅读:128|
对许多人而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尽在花样经不断的一日三餐里。复工复产复市的当下,嵌在居民区、商务楼宇里的社区“大食堂”陆续恢复运转。从一开始只提供客饭到上新面点小吃,再到逐步恢复堂吃,“大食堂”正一步步还原人们最为熟悉的味道。许多上海人对早餐吃个肉包子有种执念,愿意为买到好吃的肉包子,排上近一小时队的也大有人在。

生活中的小确幸,还不仅仅是晨间那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还有中午那顿镬气十足的炒菜。饭食之外,人们留恋的还有那些普普通通,却将生活填补得更为充实的家长里短。戴上口罩、保持着一米的安全距离,熟悉的邻里又见了面,互相寒暄几句,久违的暖意立即涌上心头……

 

 

 

 

 

心心念念的肉包子又上桌了

来自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本市日均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已达1.5万余客。

2020年3月16日起,彭浦新村街道的四家社区食堂全部恢复供应,一并回到餐桌上的还有老人们心心念念的肉包子。负责人董钧棠对于自家出品的肉包子十分自豪,“只只都是50克肉馅、75克面皮,这样做出来的肉包子料足、吃口好。”

为了尽量减少老人出门的次数,重新开张的彭三社区食堂还专门推出了早点套餐。一份套餐12元至13元不等,包括肉包子、菜包子、刀切馒头等老人们喜欢的各种点心。董钧棠说:“买上这样一份套餐,一般能解决老人两到三天的早饭。”此后,食堂又陆续恢复了中饭、晚饭堂食和外带,每顿16道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满足了社区老人们想吃自选菜的念想。

镬气十足的炒菜,是最深刻的“舌尖记忆”

董钧棠所在的连锁餐饮店经营着上海多家社区食堂。为确保整体菜品质量,他每周都会轮转多家食堂,有时还会亲手炒制当周新品,给厨房里的小师傅们做示范。

位于安亭镇墨玉南路888号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厦白领食堂,是董钧棠最近常来帮厨的地方。一周里总有几天,他会驱车数十公里从市区赶到这里。做中餐的人大都讲究感觉和经验,但董钧棠却有些不同,他更看重的是“标准”,“我希望把每一道菜品配比都固定下来,这样食客每次都能吃到水准一致的菜。”

时针指向上午9点半,白领食堂后厨俨然已成为“战场”。“动作快点!”一走进厨房,董钧棠就连语速都快了许多。下油、翻炒、装盘……凭借多年经验,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转眼一大份油焖大虾热腾腾地出锅了。2020年2月3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厦就已陆续有企业复工。一周后,位于二楼的白领食堂也被“催”着开张了。从恢复营业至今,白领食堂每天卖出的套餐已从最初的200多份增至目前的560多份。

大铁锅炒出来的菜带着一股镬气,说不出哪里特别,却让许多年轻小白领格外想念。董钧棠坚持的“标准”,也成为他们最深刻的“舌尖记忆”。

一餐饭食之外,老人们更想念家长里短

上午10点,距离浦东新区洋泾社区食堂的午市饭点还有一小时。90岁的张宝华老人早早来到食堂,“占”好心仪的座位。许多老人和他一样,也陆续走进食堂。戴好口罩、一人一桌,老人们都十分自觉且严格地遵守着防疫规定。

洋泾社区食堂是沪上首批开放堂食的社区食堂。负责人鲁小锋告诉记者,开放堂食是为了满足社区老人的刚需。

在尚未恢复堂食前,鲁小锋就遇到数波老人前来询问食堂何时开放。他留意到,来问的多是独居老人,社区食堂关门期间,他们的饭食常常对付了事。鲁小锋心想,何不恢复堂食,让老人用餐更放心呢?他的想法与洋泾街道社服办负责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大家开始筹备起来。重新规划出入动线、在地面划上一米间隔的等待黄线、入口处安排专人测温……尽管恢复堂食需要做各种细致准备,但鲁小锋觉得很值得,“这既是生活逐步回归常态的标志,也是满足社区老人们最朴素的期待。”

在一餐可自选搭配的午饭之外,更吸引老人们的是久违的生活气息——重新开放的社区食堂更漂亮了,一盆盆长寿花摆放在窗台上,紫色花朵拥簇成一团,煞是精神;等待开饭的时候,大家还会隔着桌子打声招呼,顺便聊上几句。

社区食堂目前只面向60岁以上老人开放堂食,年轻人可以在点餐后选择打包外带。恢复堂食至今,社区食堂的就餐人数已从一开始的近50名老人翻番至百人。来来往往的人多了,一餐餐再简单不过的饭食中,流淌着的是至为珍贵的人间之味。

记者手记

对独居老人而言,一份由社区食堂出品的午餐,意味着买汏烧的担子卸下了一半;

对已复工复产多日的年轻小白领来说,大食堂里那份荤素搭配得宜的午市套餐,意味着不必纠结每天是带饭还是吃泡面;

对许多社区居民而言,重新开张的社区食堂,更是带来了他们翘首以盼许久的“网红菜”。一个馅心扎实的肉包子、一份将油控制得恰到好处的干煎带鱼,是他们平凡生活里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一日三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不言而喻。重新转起来的社区“大食堂”,不仅满足了居民们的味蕾需求,更将久违的生活气息也带进大大小小的社区之中。除了在意咸甜口味之余,人们更习惯那个烟火气十足的用餐环境,或许有些喧闹,或许带着些许油烟味,却都是生活中最质朴、最原本的味道。

(摘编自2020年4月11日《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文  记者袁婧摄影)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