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上海多项环境年度指标历史最佳
2019-06-04
字体: | 阅读:60|

在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夕,上海2019年6月3日向公众呈交了2018年度生态环境“成绩单”,结果显示,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申城环境质量正进入近年来的最佳阶段,包括PM2.5在内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地表水质量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一些新挑战也开始涌现,特别是在2018年的69个污染日中,有超过一半的“罪魁祸首”不是PM2.5。

 

 

制图:李洁

 

环境质量近年来最佳

在所有环境指标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空气质量。根据《2018年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上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6天,比上一年足足增加了21天,其中“优”有93天。2018年,上海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四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创下历史最低值。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较基准年2015年下降32.1%,距离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达标线”(35微克/立方米)仅一步之遥。

水环境方面,随着近年不断加强截污治污力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全市主要河流的259个考核断面中,劣Ⅴ类断面占比为7.0%,较2017年下降11.1个百分点;水质达Ⅱ到Ⅲ类的占27.2%,Ⅳ到Ⅴ类占65.8%。主要污染物指标中,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1.4%和1.9%。全市四个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值得一提的是,6月3日发布的年度《公报》,由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和往年的《环境状况公报》相比,名称上增加了“生态”两字,内容上也加入“生态要素”,包括地下水、海洋环境质量等。结果显示,2018年,申城地下水水质和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此外,《公报》中第一次出现了“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这个指标,经过对2017年相关数据的评价,EI指数为62.6,等级为“良”。公报认为,总体上,全市“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上海环境质量的进步,是对全市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努力的一种回报。《公报》显示,2018年,上海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实施11个“专项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进了30余项改革任务。

2018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形成“1+1+3+X”的综合体系,出台包括新的“三年环保行动计划”、新的三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文件。全市聚焦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等,实施了包括“减煤”“减硝”“净水”“增绿”等11个专项治理行动。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2018年上海确定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方案,启动新一轮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在法制建设层面,完成了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修改。

有力的执法是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重要手段。2018年,全市环保处罚金额首次突破5亿元,已连续五年上升,金额几乎是2014年的5倍。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市环保查处案件数量较上年减少约三分之一,与处罚金额的增长相对照可以看出,上海对单个案件的处罚力度有了进一步提升,环保执法越来越体现出威慑力。

出现新问题新挑战

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大背景下,6月3日的《公报》中也折射出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以往,谈到空气质量,人们总是会联想到PM2.5。不过,2018年上海全面完成了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的使用几乎绝迹,而且PM2.5浓度已逼近“达标线”。在此情况下,2018年全市出现的69个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为26天,占比不足40%;超过一半的污染日(35天),其首要污染物是臭氧。事实上,就在上个月,上海出现了2019年以来唯一一个重度污染日,首要污染物还是臭氧。

当然,根据《公报》,2018年的臭氧污染指标(“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较上年降幅达11.6%,全年来看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总体上,此前四年,在PM2.5浓度显著下降的同时,臭氧浓度却持续上升,因此,臭氧治理必须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臭氧的成因比PM2.5更复杂,有效治理也更有赖于对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等进行控制,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好消息是,2019年下半年,上海将提前执行新车排放的“国6”标准,并首次对高排放的老旧铲车、叉车等非道路移动机械设定禁行区,这都是为治理臭氧污染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此外,海洋环境质量可能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短板。《公报》显示,2018年全市海域符合第一类、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位仅占10.8%,劣于第四类标准的却占70%以上。几天前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中国生态环境公报》中也表示,沿海省份中,浙江和上海的近海海域水质“极差”。

(摘自2019年6月4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张懿)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