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能走多远?在徐汇区,从家里出门15分钟的步行距离,可以将养老、儿童照护、休闲娱乐以及政务服务等功能“一网打尽”。
这个新晋网红名叫“邻里汇”。去邻里汇逛逛,正成为徐汇区居民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田林十三村邻里汇里的养老顾问回应社区居民诉求。
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邻里汇为居民们打造了社区共享的会客厅。
长桥街道生态家园邻里汇外景。
绿主妇团队议事会现场。
徐汇区面积5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万,辖12个街道和1个镇,303个居委会。截至2018年底,全区户籍人口92.12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34.7%。与此同时,徐汇区历史底蕴深厚,科教文卫资源丰富,居民群体多元,服务需求多样。这样一个中心城区也对社区治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补齐当前社区治理的短板,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徐汇区给出的探索和实践便是邻里汇。邻里汇项目自2016年启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理念,按照步行15分钟的原则,打破街镇界域,居民们可以享受到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为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教育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志愿服务等十大类基本服务。如今,徐汇区已建成邻里汇16家,总面积2.4万平方米,实现街镇全覆盖。
三年多来,邻里汇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便民点”,也将“邻里汇、汇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的理念浸润人心。它既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探索走出的新路,也是居民们“幸福徐汇”的真切感知。
因地制宜 营造美好生活多种场景
长桥街道生态家园邻里汇傍水而建,被美丽的春申港围绕,是徐汇打造的邻里汇“航空母舰”,囊括从幼到老、从白天到黑夜、从动到静的全方位服务,高度浓缩了社区事务、为老服务、文化、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中重要的服务功能。
不光是景美,生态家园邻里汇更具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开设了水环境科普基地、自然动植物循环体验园,同时利用较大空间资源,不定期汇聚长桥街道32个居民区邻里汇的艺术作品交流,多维度打造“1+32”的长桥邻里汇架构。
生态家园邻里汇的长者照护服务独具特色。社区居民夏阿姨因为子女出远门无人照顾,临时住进了长者照护之家,没想到来了便舍不得走。“这里鸟语花香,还能在生态园种种菜。”在夏阿姨看来,条件再好的养老院,也比不上这里居民来来往往有人情味。
生态家园邻里汇也是长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所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这里孵化、培育、成长,还结成了协作型的公益伙伴。长者照护之家的承接方一度为老人上下楼头疼,偶然得知中心里有一家专门提供爬楼机服务的机构,双方“一拍即合”。
因地制宜,也是徐汇区各家邻里汇的关键词,每个邻里汇都各有巧思。比如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邻里汇,步入其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海洋气息——原来江南新村是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居民也多是江南造船厂的退休职工,于是这家邻里汇就将船文化融入硬件环境,勾起大家年轻时奋斗的美好记忆;虹梅华悦家园邻里汇则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优势,“邻里汇一条街”融社区教育、文化、卫生、幼托、为老、慈善、红十字和法律咨询等近10项服务内容为一体。
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便民点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邻里汇主要目标定位有四个:一是打造家门口的“党群站”,搭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开展自治共治的平台,推进传统社区党建与区域化党建、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发展,提升党组织资源统筹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群众自治能力;二是打造家门口的“会客厅”,搭建民诉对接、民愿反馈、民事调解平台,打造居民开展文娱休闲、协商公共事务、协调邻里关系、对接法律服务的“公共客厅”;三是打造家门口的“托老所”,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邻里汇多数设置养老服务功能。据了解,目前已建成的邻里汇中,有11家内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1家设置长者照护之家、13家内设日间照护机构、11家设置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点;四是打造家门口的“便民点”,集成生活健康、文体法律、亲子教育等各类民生服务,同时结合各街镇实际,用社区服务激发社区活力。
爷爷陪着孙子听故事,全职妈妈将亲手制作的饼干送到二楼的长者照护之家,大学生们为眼力渐弱的老人录制有声读物,志愿者为从未涂过指甲油的老人美甲,幼儿园的孩子在结对长者辅导下写下植物生长日记……邻里汇里,全年龄的融合互动比比皆是,邻里间的情谊满满。
邻里汇项目推进以来,受到社区居民广泛欢迎,数据显示,服务活动受益群众达到数十万人次。居民们的“点赞”也比比皆是——“感觉又回到了从前住在老弄堂、老房子的时候,你在厨艺课堂做点心分给大家吃,我有空了就帮你照看孙子孙女,大家发自内心地把这里当成自己家的客厅,重新学会了如何与邻里相处,相互尊重,懂得付出。”老刘的话道出了很多居民的心声。
“旗舰店”“邻里小汇”全方位辐射需求
如何让更多居民享受到邻里汇的美好生活?如何进一步提升邻里汇的“颜值”和“温度”?
2018年,邻里汇进一步统一标识和建设标准,其连锁属性进一步凸显。“网上邻里汇”建设也取得成效,“徐汇邻里汇”小程序搭载“一网通办”移动端,加强信息功能的整合和共享,提升参与便捷度和人气。
目前,徐汇区已制定了“1+13+X”多层级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总体规划思路,即1个区级邻里中心,13个街镇为支撑的街镇级邻里汇,303个居委会为延伸的居民区邻里汇。这意味着,邻里汇还将进一步向两端延伸——向上延伸1个区级邻里中心,发挥好引领示范和统筹指导作用,打造邻里汇“旗舰店”;向下以5分钟生活圈为半径,在2020年底前,分批建好303个居民区邻里汇“邻里小汇”。
记者了解到,邻里汇“旗舰店”选址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园区,面积4万多平方米,以“国际邻里”的理念,在文化、运动健身、就餐、托幼等方面满足高科技园区白领个性化、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需求。居民区邻里汇则是邻里汇“一汇多点”模式的突出体现,也是徐汇区探索将社区服务可及性从15分钟向5分钟提升的重要方式,它既可链接邻里汇已有活动,也将进一步提供补充型服务,方便居民就近参与。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到2020年,将邻里汇系列基本建成体现徐汇高品质生活的服务连锁品牌、基层治理平台、三社联动基地,实现社区治理更智慧、更生态、更幸福。
涵养内生能量,营造和谐文明氛围
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居民区内,活跃着一支“绿主妇”志愿者队伍。在她们的巧手匠心下,老旧小区“颜值”与“内涵”齐齐提升,社区迎来了绿意盎然的环境,“绿主妇”则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将居民自治和社会专业力量形成合力,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绿主妇”成社区自治名片
梅陇三村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老公房小区,设施老旧、人员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样。2011年初,梅陇三村10位家庭主妇组成“绿主妇、我当家”低碳环保自治行动小组,次年便注册成立社会组织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并推出“家庭一平米菜园”,指导居民在家中用酸奶盒、利乐包、花盆等容器种植。2017年,梅陇三村开始试点“生活垃圾不出小区”,厨余垃圾粉碎机进了小区,居民养成了湿垃圾手动破袋的好习惯,更吃上了自家“垃圾”种的大米和蔬菜。
“绿主妇”是社区自治的一张名片。以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为突破口,抓住主妇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一名女性带动起一个家庭,进而辐射到一个楼组,形成由点到面的大联动。社区里成立了“绿主妇议事会”,活动多了、人气旺了,“绿主妇议事会”也逐步成为小区治理难点、堵点问题的重要平台,更树起社区治理和公益服务的金字招牌。
发挥志愿服务最大价值
志愿服务历来是徐汇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徐汇区深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注重组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实践中,还涌现出了徐汇区社会福利院“馨福”志愿者服务队、徐汇区第二社会福利院“孝老爱亲”志愿者服务队、徐汇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汇爱”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批志愿者队伍,在城市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公益事业、社会慈善救助等领域表现突出,充分展示了徐汇区“汇善汇美”的文明形象。
徐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服务是一项不图报酬的公益性服务,为使其发挥更大价值,徐汇区多年来摸索出一套“攻略”,包括:制度化管理、专业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等等;同时以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深入研究受众对志愿服务的内在需求,系统规划一段时期、一定领域的志愿服务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为贯彻落实志愿者服务条例和推进公益基地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徐汇区还于2017年举办“汇善凝爱·牵手公益”公益伙伴日暨首批百家公益基地授牌活动,积极响应上海市万家公益基地建设计划,全区现有各类公益基地276家,促进公益服务便利化、常态化。
如今,伴随着邻里汇“1+13+X”三级社区治理和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徐汇区志愿服务正规化、多元化的新格局正逐渐形成,营造“人人公益、处处公益、随手公益、快乐公益”的和谐文明氛围。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