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福州路——文化杠杆激活传统书业与中华老字号
2018-07-12
字体: | 阅读:206|

往东漫步迎上开阔的外滩、走到西边是车水马龙的人民广场——全长近1500米的福州路,坐拥上海城市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喧嚣市声的背后,浸润着浓墨重彩的历史底蕴。

 

 

    你很难在上海找到第二条书店密度如此之高的马路了——前后步行几百米,上海书城、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外文书店、百新书局比邻一字排开。在互联网购书如此便捷的当下,上海书城变身独具海派风情的城市文化会客厅,磁场效应吸引读者争相赴书香之约

 

 

中华书局上海旧址(资料图片)

 

 

竣工于上世纪30年代的福州大楼位于江西中路与福州路交界处,是一幢典型的英式洋房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老半斋酒楼就有了“淮扬第一家”的美誉

 

遥想百年间,笔墨笺扇、报馆书局相继创设;戏园茶楼、中西菜馆竞相峥嵘;洋行药铺、百货烟号热闹繁荣……一身老派名媛风情的福州路,如今以“文化杠杆”效应为马路注入活力,令传统书业、百年餐饮品牌在当下频焕新生机。且看沿街云集的大大小小实体书店、文房四宝商铺,构筑出书墨香萦绕的城市书房群落,其中不乏沪上第一家超大型零售书店上海书城、申城最早经销典籍类图书的上海古籍书店、拥有上海最大规模日本原版动漫图书及周边的外文书店;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美食品牌星罗棋布,167岁的杏花楼、274岁的王宝和、113岁的老半斋、156岁的老正兴,屡屡以“网红”月饼、青团、糟货引爆上海滩排队奇景,安抚了许多挑剔的舌尖和肠胃,令人生出对一座城最温暖踏实的眷念……

如果说日常美好点滴离不开头脑的充实和味蕾的享受,福州路在多年积累升级中,正不断满足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双重食粮的旺盛需求,品质生活的AB面在此尽情绽放。

实体书店“城市书房”群落效应凸显,多元圈层读者都能觅得心头好

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迄西藏中路,因是上海开埠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福州路旧时被称作“四马路”,从20世纪初起,福州路中段就有“中华文化第一街”之称。毫不夸张地说,福州路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业的前沿阵地,曾拥有大小书肆300余家,多家书局鳞次栉比;中华、大东、世界、传薪、开明、商务等大型书局、书店先后开设,往来鸿儒不断,文人墨客济济一堂;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开文等笔墨庄纷纷迁入,文房雅韵流芳。

套用今天的流行词,福州路就是全国文艺青年蜂拥而至的“打卡”地标。岁月镜头推至1933年7月,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徐迟从北平南下上海,海派名家、资深编辑施蛰存二话不说,带着他直奔福州路:先去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淘书,然后一路徜徉各色书店“挖宝”,接着逛到沿街茶楼喝下午茶——这是当时许多文人到福州路踩点的经典路线。

当天在商务印书馆外文书店,徐迟买到了渴望已久的美国诗人维琪·林德赛诗选集,其中一首150行长诗《圣达飞之旅程》令徐迟激动不已。后来他翻译的这首长诗发表在《现代》杂志,自此开启了翻译生涯。14年后,同样在福州路上的汉弥尔顿大厦,徐迟获知他被选定为美国丛书《瓦尔登湖》卷译者,这也成了他最负盛名的译著。

其实,远不止外国经典译著,福州路也成功培育孵化了本土原创文学。比如,光是福州路280号,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开明书店旧址,一代文学泰斗茅盾、巴金的成名作《子夜》和《家》就诞生于此。

多年来福州路一带书店开开关关,但文化的基因一直没断过,最终沉淀下来的实体书店都不忘“自我进化”。你很难在上海找到第二条书店密度如此之高的马路了——前后步行几百米,上海书城、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外文书店、百新书局比邻一字排开,一网打尽综合型与个性化主题书店,更不消说路两边林立的多家特价书店、文化用品商店等。在互联网购书如此便捷的当下,福州路文化圈交织而成的城市书房群落,以多样化的阅读复合服务,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读者前来享受读书交流之乐。

迈出创新的步伐,考验着许多品牌书店的魄力与耐心。许多老上海人都还记忆犹新,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开业,风头一时无两——营业面积超一万平方米、大手笔的七层零售空间,人山人海绕着福州路、湖北路、浙江路、广东路排队,哪怕开张初期要花三元钱买进场票,读者仍争先恐后探店尝鲜。被列为上海市人民政府1998年实事工程的上海书城,成了市民心中不折不扣“世纪之交的礼物”。这里承载了上海80后的童年记忆——开学前夕来买教辅补习书,周末盘坐书架下哗啦啦翻中外名著、连环画,过道常挤满人,几个收银台排着队结账;稚嫩的小手捧了一大摞书,迫不及待埋头闻一闻墨香,有时买很多书装在马甲袋攥手上挤公交,回家后发现,手掌都勒出了印子,心头却是满满的收获感。

如今,光是“高大全”已不足以释放阅读的立体魅力。上海书城精耕细作不同圈层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从空间布局、消费体验下功夫,单独辟出六楼玛德琳绘本馆打造新型亲子阅读空间,中外绘本分享会、教育话题沙龙密集亮相,许多家长每个周末必带孩子来“打卡”。一楼的大厅,定期举办“全国新书发布厅”“上海·故事读书会”等品牌活动,广邀知名作家学者解读书中的山高水长和柴米油盐。上海书城变身独具海派风情的城市文化会客厅,磁场效应吸引读者争相赴书香之约。

福州路成就了一代代读书人的书香记忆底色,也见证着无数上海人的精神生活。早在1982年,上海就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专业艺术书店,“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专”的开拓进取精神引领全国。1981年、1986年的上海书市,1990年第三届全国书市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沪上专业书店的实力。没有专业书店群落的培育储备,当年的书市想要举办成功,也是有难度的。这也为福州路带来启示,在网络购书种类极其丰富、找书不再困难的今天,“专精特”书店反而拥有着广阔的市场沃土。于是,专业细分领域的一家家“知识供应商”应运而生。

先看一栋古典外墙搭配红砖绿叶的建筑——外文书店。除了傲视群雄的海量原版书,书店三年前将四楼日文部装修一新,更名为“松坂书屋”,主打日本动画、游戏类书籍与周边、日本时尚潮流杂志等。在松坂书屋,常能看到十几岁高中生大排长龙抢购,自提预定的杂志、漫画书等。动漫人设、红头发的异次元魔法少女“松坂瞳”,仿佛随时在向忠实读者眨巴着闪亮双眸,实体书店变身互动性十足的二次元体验空间。

隔壁是艺术书坊,盛夏钻进去,一下子摆脱了身后的暑气,被宁静雅致包围。这家店所属的上海图书公司打破了传统书店经营模式,店里既有艺苑真赏社的海派风情,又融艺术创意、人文阅读、文化沙龙为一体,前不久还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艺苑美术节”,多场海上博雅论讲坛、主题讲座让书店成为传递温暖和美好的地方。

对面的上海古籍书店,则透着古典静雅,时间在这里如同放慢了脚步,读者的心也应和着传统典籍,变得虔诚沉稳了。楼上博古斋,以经营旧版线装古籍书、新文学读物、拓片、碑帖、珂罗版画册闻名,为古籍资深爱好者打造了文化乐土。再往东边走几步,百新文具馆2016年更名为百新书局,图书与文具、文创产品交错,呈主题形式陈列,洋气别致,是学生党的最爱。

除了实体书店,福州路还汇集了大量文化用品商店,荣宝斋、西泠印社历史悠久,上海文化商厦更是以品种齐全、品质优异著称。2005年福州路文化街就提出“文化购物消费、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商务办公”功能定位。2006年汇丰纸行从福州路305号迁至280号,引入“新文化概念”。后来中福古玩城揭幕,福州路又从单纯文化街迈向“文化旗舰街”,把海派文化推向了新高度。

徜徉福州路,除了醒目招牌,还有许多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书店、纸行、古旧书店、笔庄、琴行等,值得细细品味。它们如逆波而行的小船,不惧图书市场风浪,以水磨般的脾性经营着书香事业。在不少书界人士看来,福州路的地段,很好地辐射了全上海客群,堪称书业“流量担当”。

老字号抽新枝研发“网红”爆款,以独创匠心造就魂牵梦绕的味觉地图

旧上海素有“吃在四马路”的说法。早些年,福州路上就聚集全国各大菜系菜馆、酒楼十余家,王宝和、大鸿运等著名餐馆都诞生于此。匠心树标杆、“网红”添活力,这些经久不衰的老字号美食,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也不忘创新用料,研发爆款,为上海餐饮文化留住根系。

比如百年老店“杏花楼”,三个字,从舌尖丝丝缕缕酥润到心头。老一辈的上海人会拉住儿女追忆,当年结婚在杏花楼摆上几桌,绝对算是蛮体面的了。而每逢中秋佳节,黄拎袋便在沪上大街小巷流行起来,美丽嫦娥翩翩起舞,年复一年飞进千家万户。产品有口碑打底,但真正点燃消费激情的杀手锏还是推陈出新。几年前杏花楼研发出精致小巧的“椰皇流心月饼”。掰开后,雪白椰浆馅缓缓流出,混合淡淡奶香,如丝般柔滑的口感甜而不腻。还有许多人念念不忘的玫瑰细沙月饼,原料极为讲究,即使放几天豆沙都能保持湿润顺滑,个中诀窍尽在饼皮上——手工熬制糖浆,放置个把月后,等待柠檬酸转化完成,便可防止结晶沉淀在饼皮中影响口感。

许多网民都对2016年春季的咸蛋黄肉松青团记忆犹新,那抹咸鲜的口感,让不少美食博主不吝美好辞藻,铺陈唇齿间回荡的那抹最是家常的销魂。杏花楼的保安还记得,当年清明节前夕,从福州路门口经过福建中路一直排到广东路的队伍,多达300多人,几天内“网红青团”刷屏朋友圈。青团销量从每天三五百只,涨到最高峰时日销五万只。短短一个月,这款青团销售量近千万。“青团里如果放整只蛋黄,口感太干,将蛋黄打碎效果更好;肉松也不简单,油酥型、肉粉型、太仓式等三种肉松多次尝试配比,才混搭出口感最好的方案。”杏花楼研发人员津津乐道的美食配方,谁说不直观体现了上海美食文化的工匠精神、品牌服务意识呢!

还有福州路浙江中路口的老半斋酒楼,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就有了“淮扬第一家”美誉,漫长的岁月流转中,柳亚子、于右任、鲁迅、施蛰存等文化人都光顾过。鲜美干丝、红烧清蒸总相宜的狮子头、水晶肴肉、白汁鮰鱼等人气菜品,风靡上海滩。每年初春的一碗刀鱼汁面更是火了半个多世纪,往往引得近乎全城的饕餮食客出动,不畏排队纷纷尝鲜。眼下世界杯如火如荼,福州路上最年长的老字号王宝和,推出令人垂涎欲滴的多款口味小龙虾,许多球迷排队堂吃不过瘾,索性打包几盒带回家,边看球边吮指品咂,成了这个夏天最酣畅淋漓的动感画面。

各大菜系在上海的融合再发展,见证了上海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丰厚积淀。这些餐饮老字号,是儿时的味道,舌尖上的乡愁,更是享受当下的鲜活日常。难怪人们聊起福州路,眼角眉梢总会绽放出喜悦笑意,这条马路便风情万种地活在人们的舌尖、胃里、心田……

相关链接

福州路上的海派味道

天蟾逸夫舞台

福州路701号

一座记载了上海京剧百年兴衰沧桑的剧场,是沪上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来北往戏班到上海,都以登上天蟾舞台为荣,京剧界流传“不进天蟾不成名”,天蟾舞台赢得“远东第一大剧场”美誉。除了演出京剧外,沪剧、越剧、昆曲、淮剧、滑稽戏、河北梆子、川剧、扬剧等地方戏曲也在这里演出。1989年上海京剧院负责筹资,其中香港邵逸夫部分捐资,于1990年拆除原建筑,保留天蟾门面,重建新剧场,1994年更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近20年,“星期天京剧日场”“青少年普及专场”“流派系列展演”“京剧擂台赛”等活动轮番上演,天蟾舞台不仅是上海戏曲演出中心,也是全国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2018年天蟾舞台启动1994年改建以来最大规模修缮,将全面提升音响、灯光、吊杆、空调通风设施,增加新技术设备,扩展剧场面积。戏迷们期待一年后天蟾舞台的崭新回归。

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福州路108号

第一次私人产权房拍卖、第一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上海第一次出租车经营权拍卖、外资邮轮“奥丽安娜”号股权拍卖、世界首列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浮列车冠名权拍卖、世博资产拍卖……这些中国拍卖行业史上赫赫有名的案例,都与一家拍卖公司息息相关,那就是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人们称呼它“上海国拍”。位于福州路的正是上海国拍总部,它成立于199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拍卖业恢复后最早成立的拍卖企业之一。踏着市场经济的节拍,上海国拍在槌起槌落间,也成为时代变迁发展的缩影。

百新书局

福州路364号

在老上海的出版业,百新书店相较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也许不算有名,但提起他们的出版物——作家张恨水的小说 《啼笑因缘》,很多人都会感到亲切。1912年徐鹤龄在上海福州路创立“百新书店”,早期主要从事贩卖出租旧书,后来改为专营文具。1959年公私合营成立“百新文化用品商店”,迁入现址,一度是上海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用品商店,现已改制为民营企业。2016年重新装修的百新文具馆,将图书再度引入店内,原有文具商品与图书有机融为一体,摆列陈设既美观时尚,又提升了文化品位,是手账控、潮人、年轻学子们必去的福州路打卡地标。

(摘自2018年7月12日《文汇报》  记者许旸  图片除注明外均由记者袁婧拍摄)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