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愚园路:弄堂穿啊穿,遇见远方遇见诗
2018-04-28
字体: | 阅读:183|

愚园路909弄穿出来,差不多就是江苏路口。站一会儿,脚底下轰隆隆震动,地铁来了。

18年前,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车,静安寺到中山公园段,一大半与愚园路同行。8年前,不断生长的二号线一路串起了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四个航站楼、一座高铁站,全长64公里的它傲视国内“同行”。转眼2016年,就在这个路口,全路段贯通的1 1号线轻轻错身,向南去到迪士尼,往北跑进了江苏昆山,全长82.4公里,世界第一。

愚园路上,远方只在须臾间。

即便不远行,老住户也会告诉你,全长2.7公里,横跨静安、长宁两区的愚园路,是花园弄堂博物馆。弄堂间穿行,会有电影里一幕出现:忽而光影斑驳,抬眼,望见了大历史;不知哪家琴声叮咚,过路少年驻足,一颗种子悄然落下。

弄堂穿啊穿,就这样遇见远方遇见诗。

 

 

愚园路街景

 

他们与我们:那些关于信仰的故事,沉淀成今天的红色文化

都说愚园路的弄堂在上海算得一绝,不仅多而密,关键“路路通”。从沪西别墅能穿到宏业花园,宏业花园深处是岐山村,而岐山村连着安定坊。左右通、前后通、路通弄、弄通弄,此处羊肠小巷走到底,便是旁家弄堂深深。迷宫样的布局,天然的隐蔽战场。

所以,今年刚好百岁的愚园路,从她未满十岁那会儿,就陆续迎来一批大梦想家。所以,当今天的人们不断深挖上海的红色家底时,才会由衷感恩我们的富饶:这座光荣之城,到处都有永恒信仰的故事闪闪发光。

翻开2017年编写的《昨天·今天———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迹》 一书,《布尔塞维克》 编辑部的往事清晰如昨。1927年10月,苦于《向导》被停刊的共产党人潜入了亨昌里418号,即今日愚园路1376弄34号。他们决意新办一份中央机关杂志,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人组成编委会。彼时,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办公地也设立于此。在这个本是永安和先施两大百货公司建造的弄堂里,衣着体面的中高级职工们谁都没注意到,有一群人就在他们身边不舍昼夜地写稿、编辑。反动派们也万没想到,亨昌里的民宅竟是中国共产党新的革命据点、重要的理论阵地;他们更不愿料到的是,那之后,还会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命运,在历史不可逆的进程中来到了愚园路。

弄堂深深深几许。很难想象,若非30多年来一步步梳理、保护,那在波诡云谲中不曾暴露的编辑部,能在今天成为红色之旅重要一站。1984年5月,《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被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四年多筹备,1988年10月24日,即杂志创刊纪念日,这幢小楼以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的新面貌对外开放。那天,弄堂里许多居民细细参观后方才恍然,小楼里原来藏着如斯光辉岁月。

无独有偶,江苏路口的永乐邨边门,掩在高大枇杷树后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也是步履重重,才有机会被越来越多人铭记:1980年代,市文物局陆续启动旧址的房屋置换工作;1992年,这里正式进入市级文保单位名录;2003年春天,方行之女方虹将上世纪50年代全家离开永乐邨时带走的家具悉数捐赠,楼内恢复了斗争岁月的陈设;2011年起,每年5月长宁文博宣传月,都是此地向市民免费开放的31天;2016年,经市文物局协调,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市文物局文博处支援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照片,以充实的展览内容为建党95周年献礼;2017年,这里被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录入《昨天·今天———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迹》一书中。

修复原貌,旧址开放,丰富馆藏,集结出书,红色资源的深化挖掘不曾止歇,也不会有终点。仿佛一个宝藏开启,愈是行到深处,愈发引人入胜。

2017年有一大半年时间,一批街道志愿者都投入在“社区记忆———百位长者口述历史”的影像志采集工作里,红色典故是重中之重。居民们听说后主动找上门,分享阅历。国际友人研究协会会长陈一心就带着路易·艾黎的故事慕名前来。“路易·艾黎一生没有结婚,收养了两个革命烈士的孩子。30岁来到上海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到虹口消防做小队长。后来地下党发展他,在他的屋顶里建立了地下电台,当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给上海拍电报时,上海顺利收到了,路易·艾黎功不可没。此后,他还陆续掩护了多名共产党员。”口述里提到的地下电台就在愚园路1315弄4号、路易·艾黎故居。

同样,刘晓、刘长胜战斗过的痕迹,他们靠打麻将来掩护地下工作的轶事,也在后人年复一年的追索中被拂去尘埃,熠熠生辉。位于今天静安区内的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二层以上被辟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里面收了双筷子,其主人是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的陆延年。他刻在筷子方寸间的绝笔,至今读来仍在吾辈心头翻江倒海:“人生的过程便是斗争,你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斗争的结晶便是经验,你哪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这条路作证,一颗年轻的心会跨越时空照亮另一颗,直到我们内心无比辽阔。

 

 

愚园路上有故事的老房子

 

快发展与慢生态:解开文脉“封印”,城市更新定义了生活美学

愚园路也有梧桐作标配。阔叶一片片攀附在老洋房的身影上,百年不过一瞬。可到了落叶季,踩在武康路的金黄地面上,咔嚓咔嚓,秋日有私语。愚园路呢?却是有段周折。

2018年是上海命名64条永不拓宽道路的第12年。若回到2007年的愚园路,车水马龙、商居混杂,不说人文气蕴可开烦襟,就连“偶得悠闲境”,都只是弄堂深处专属。

故事在“迎世博”那年翻了篇。上海启动城市更新,狠抓市容环境。2014年开始的第二轮城市更新,本身也是理念的更新。愚园路邀来专业团队。设计师们把马路从头走到尾,发现她“深藏功与名”。文脉不见,沿途视线内都是水果店、理发店、小吃店,跟所有老旧街区一样平平无奇。马路“荡”完,思路成型——要揭开附着在百年文脉之上的“封印”,要让曾经的名流集散地再度优雅起来。

改变从“去噪点”开始。街边,围墙打破、绿化重构,公共空间拾掇得有爱有趣。比如创邑国际园门前,企业主动拆了围墙,原先380平方米的内部停车场被改为耐踩踏的草坪,成为草坪音乐节的一方舞台。弄堂口,各家“一弄一方案”,有的完善健身设施,有的重构出入动线。弄堂里,老洋房内部环境改造,小而精的城市更新投射进更多居民的日常。

“噪点”被抹去,弄堂口新添的二维码凸显出来。有了它们,过路人仿佛手握秘钥,朝着历史长驱直入。2015年,“老弄堂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老邻居们自告奋勇,钱学森故居、汪公馆、涌泉坊的故事在他们肚皮里一清二楚。2016年,“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晋升社区“网红点”,无论静安区路段上的名人旧居,还是长宁区辖内的,康有为、蔡元培、钱学森、茅盾、傅雷、施蛰存、顾圣婴、沈钧儒、白杨、祝希娟、万籁鸣兄弟、茹志娟母女……都能在此按图索骥。2017年,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在江苏路地铁站旁揭牌,社区老洋房地图册、红色巡游地图册、《愚园路上》《弄堂深深深几许》《那时那屋那人》等书刊画册,都是街区“文脉复兴”工程的阶段成果。同一时间,“慢生态”店铺丰富了愚园路的艺术涂层。专工限量版图书的独立书店,只卖小众货的买手店,可看展也可体验的玻璃艺术馆,当然还有飘着香气的咖啡馆。因为它们,人们可以把艺术植入时间。因为它们,愚园路更添凝固时光的魔法。

也许是文化遗产仍在有形无形地塑造社区里的每一个人,也许是过路的人在慢生态引导下,不觉会低语漫步,当一条路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难怪,2017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会相中这里。一个个充满趣味的装置、奇思妙想的搭配被设计师巧手带到愚园路,从电话亭改造到幼儿园门前的涂鸦,从停车线装饰到垃圾桶的变身,看似微小的变化,却真正贯通了商业模式、艺术设计与市民生活需求的不同次元。

愚园路转型了。有这样的街区生态,万水千山都会入梦来。

 

 

愚园路上的斑驳树影

 

近现代史与市民社会样本:时间看得见,城市精神是这样一天天加深了底色

上海一家微信公众号曾办过一次“市民投票”,要选出大家心目中最能代表上海的十条马路。愚园路列在其一。她呼声极高的理由能用《愚园路上》作者徐锦江的话来概括:一条从未易名的路,一条上海滩的传奇之路,一条上海市民社会的样本之路,一条端倪城市变迁的阅读之路,一条见证近现代史的风雨之路。

“见证近现代史”与“市民社会样本”尤为传神。例证前者太容易了,举凡愚园路上的“大咖”名号,就见一斑。而要详证“市民社会样本”一说,有老住户提醒,“人生的重要阶段几乎都可以在一条马路上完成,这很少”。愚园路上,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医院、邮局、商场、剧院、少年宫、图书馆、消防队,几乎应有尽有。

老报纸还会提醒后人,这条路上,大事件与个体的诉说不断交织。上海怎样变,小小的愚园路就会闻风而动;愚园路上发生过哪些事,很可能放诸上海地方史也值得一书——

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缕春风拂过时,愚园西菜馆是上海第一家开在生活区的西餐馆。

1981年,四明服装社在弄堂里挂牌,闯出一条待业青年创业的新路子。

1983年,祝希娟离开从小生活的愚园路去往深圳,在一片滩涂上夜以继日地筹划着什么。一年后,由她担任台长的深圳电视台取代香港无线电视台正式向当地观众呼号。

1984年,孙海平开始担任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教练。从小在愚园路上生活的经历,很难说是否影响了他的带教理念。儿时的他与育才中学的老师为邻,爱读书的他把邻居家当作私人图书馆,一有空就钻在书堆里,乐此不疲。后面的故事人尽皆知,他与刘翔联手书写了中国田径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他不同于传统教练的形象与理念亦为人称道。

1987年,愚园路上的上海宽紧带厂在国内几大国际展览会上观摩研究,成功实现了“不出国门考察也能引进设备”。四年后,该厂研发成功宽紧带沙发,改变了沙发离不开钢丝弹簧的历史。

2002年,上海中小学对外教育敞开大门,71所接纳“小老外”的学校里,愚园路一小是其中之一。

2005年,香港居民胡虹翔从工商静安分局企业注册官手中接过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因其“001”号而显得不同寻常,这是上海第一次向香港居民开放个体经营。

……

愚园路如果有记忆,渗在她肌理中的故事未必挨个能数清晰。

惟一点可以确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是在时间里一天天加深了底色。

 

 

愚园路上的潮店

 

相关链接

了解愚园路,最好的方式就是“荡马路”

愚园路的门牌号可以数到1600多,几乎每一号都是故事的起点。了解她,最好的方式就是“荡马路”,而我们只能取一瓢饮。

81号:刘长胜故居

1946年至1949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人、中共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居住在此。小楼因而成为当年中共中央上海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秘密机关之一,上海局书记刘晓常到这里和刘长胜讨论开会。刘长胜家在二楼,当时地下市委书记张承宗住三楼,而同楼的还有一个国民党特务。每次,地下党在刘长胜家中联络,他家妻儿都在屋外放哨,一发现动静,便将麻将搓得哗哗响。时间一久,周围人都以为这位矮胖的老板爱搓麻将,虽人来客往,却从未引起怀疑。以至于上海解放后,报上刊出上海市委领导刘长胜的名字,邻居老太惊呼:“伊难道是阿拉格麻将搭子‘刘胖’?!”

也不要说这些邻居了,当时在附近的市西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顾和也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上级、上海局的副书记居然就在距离自己学校几百米远的眼皮底下,81号的保密工作做得怎样可想而知。

1065号:愚园路历史名人墙

顾名思义,愚园路上承载多少名人记忆,这里就是本目录册。一度,愚园路的名人墙只有单调的名人照片和生平简介。在经历了城市更新后,它变成了一座“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复古电话挂在墙上,拿起听筒便可听到老上海的卖报声、公园里的合唱声、叮叮当当的电车铃声……这些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声音记忆。

1136弄31号:长宁区少年宫

愚园路上最漂亮的建筑就数1136弄内的王伯群别墅。透过西边镂空的围墙,人们可以看到一座梦幻城堡般的花园别墅,蹦蹦跳跳的孩子们从这里进出。这就是长宁区少年宫,也是经典电视剧《围城》 的重要拍摄地———苏小姐的府上。不少老上海都知道它是汉奸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后在上海的“行宫”,于是理所当然将它称作“汪公馆”。其实,“汪公馆”原本应该叫“王公馆”,它是抗战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的住宅,当初王伯群为了向校花保志宁求婚,建此别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愚园路上许多漂亮洋房,后来都从私邸变为民宅或是校舍,最出名的便是少年宫。

1208号:好久不读

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愚园路上多了不少网红店。两个文学妹子创办的“好久不读”就是其中之一。她们定期会为书店更新近百本书籍,许多都是国内外限量版的图册。他们家的英式早午餐同样小有名气,除了食材、风味和摆盘这些西餐的基本要素,菜名更让人过目不忘。什么“百年孤独”“爱丽丝漫游仙境”,仿佛在提醒来此“打卡”晒朋友圈的年轻人,读本好书,让它带你去远方。

 

 

隐匿在愚园路上静安设计中心的咖啡馆

 

 

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作品《雨·林》

 

(摘自2018年4月27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王彦)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