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有什么是比活命更重要的——信仰
2018-06-28
字体:
大
中
|
阅读:113
|
牛犇夫人今年初刚去世。当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后,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之九泉下的她。牛犇拿出了1959年结婚时,演员好友的贺喜签名。
2018年6月27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信的第二天,新党员牛犇除了激动,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 本版图片均记者蒋迪雯摄
牛犇不剩饭
2018年5月31日,在虹桥路上海广播大厦员工餐厅,大家正在聊天,餐盘端了上来,牛犇立刻摆手不说了。他一口一口把餐盘里的菜吃尽,连葱段姜末也嚼了咽下。最后留一片菜叶子,用筷子夹着,在饭碗里转一圈,将粘在碗壁上的饭粒也刮下来吃了。等放下筷子,看到同事剩下酒酿圆子的汤,他征得同意,拿来喝完。大家都说“老爷子胃口好”。
有人见状,要替83岁的老爷子再打些饭菜来。牛犇说不用,他端端正正坐在干净的餐盘前,说:“我是爱惜粮食。因为小时候没吃饱过。”
儿时经历的饥饿感,深刻影响了牛犇一生。9岁父母双亡,牛犇辍学,跟随哥哥从天津到北京打工。哥哥在中电三厂做司机,晚上回厂里宿舍,带回来一小块饼,牛犇吃一口,还得给妹妹留一口。很快嫂嫂生了孩子,家里食物更不够分了。他总是觉得饿。当时日本人刚投降,北京城里一片混乱。在中电三厂,同住宿舍大院的演员谢添将牛犇引荐给导演沈浮,让他出演《圣城记》中一个村童角色。牛犇马上答应。
第一次站到摄像机前,不是为了艺术,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吃饭。
毕竟,有什么是比活命更重要的?
一个全新名词
同样为了吃上饭。
1930年,还在北平安徽中学读书的舒绣文辍学,为了替得肺结核的父亲撑起家,只有15岁的她当了舞女,一年后只身到上海谋生,进入天一影片公司,替明星做普通话辅导和丫鬟。
1931年,白杨母亲病故,父亲另有家庭,留下兄妹四人生活无人照料。11岁的白杨带着妹妹颠沛流离,后来到上海的联华电影公司在北京办的电影演员养成所,成为这里最小的学员。
1932年,上海大夏大学学生齐衡再次离开课堂。少时,因为看不下去日军侮辱中国学生,他愤而退学来到上海,这一次离校则是因经济困难无力交学费。他加入上海中国艺术供应社当演员。
1938年,只有16岁的秦怡离开上海,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很快参演了两部话剧《中国万岁》《正在想》和两部电影《保家乡》《好丈夫》。
1941年,丧父的黄宗英跟着哥哥先后在上海职业剧团、同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任演员。后来,在黄佐临主持的上海职业剧团打杂,不久在话剧《蜕变》中代戏上场,从此走上舞台……
懵懵懂懂中,命运将这些受苦受难的年轻人带入演员行业,让他们的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发生联系,也让他们此后的际遇,与中国即将经历的巨变互为观照。
当牛犇第一次站在摄像机前时,齐衡也站在同一架摄影机前,他们共同参演《圣城记》,讲述战火纷飞中中国人民坚强抗日的故事。
1947年,牛犇跟随张骏祥导演去香港拍摄《火葬》,在剧中扮演牛犇妻子的正是白杨。影片用一个妇女的婚恋悲剧控诉旧时代的不公。
也在同一时期,舒绣文、陶金、刘琼、吕恩、吴祖光、李丽华都来到香港拍电影,他们成了牛犇的同事、室友、兄姐、老师。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潜移默化影响着牛犇,也让他思考:为什么进步的大哥哥大姐姐聚在一起开会时义愤填膺?为什么明明抗战胜利了百姓还过得这么艰苦?为什么在香港这片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是殖民者在作威作福?
1949年10月,北京传来喜讯。正在香港拍戏的青年演员一路跑到大屿山,手拉手用身体拼出五角星。
牛犇问大哥哥大姐姐这意味着什么。他们激动地说:“中国人民解放了,共产党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是共产党解救了我们大家,给了我们新生活。”
一个全新的名词,这时候进入牛犇的生命——中国共产党。
榜样力量无穷
原来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在香港有着良好职业前景的舒绣文听说内地解放,毅然回沪;已在香港长城、南国等影片公司主演了《无语问苍天》《琼楼恨》而蜚声海内外的王丹凤,也立刻回到上海;同一时期,在香港已得到影帝级荣誉的刘琼,因为替《大公报》撰写赞扬共产党的文章并发动同仁罢工,被港英当局驱逐;演员白杨也离港到上海,立即投入《团结起来到明天》的拍摄。
到上海去,到共产党的诞生地去,到党的文化事业中去,是一代文化工作者的共同选择。
共产党真的来了,像太阳一样,让大家不由自主想要靠近。17岁的牛犇,也在1952年来到上海,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了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
那些年,上影厂推出《伟大的起点》《渡江侦察记》《淮上人家》《山间铃响马帮来》《铁道游击队》《为了和平》等一系列电影。在共产党引领下,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抒发对共产党的拥护,也用全部热情靠近组织。
1957年,赵丹入党;1958年,白杨入党;1959年,秦怡入党。
秦怡入党后,第一个角色就是《青春之歌》里的林红。白杨入党后,在桑弧执导的剧情电影《春满人间》中饰演医院党委书记方群。赵丹入党几年后,出演了《在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峰。
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似有特殊的魔力,谁只要触碰到,就能感受其中的力量。在银幕上,他们感染了无数观众,在创作时,也触动了所有参与创作的文艺工作者的灵魂。
1958年3月,上海著名的越剧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联合署名登报“我们演员应该是党的政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但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活里,旧社会给我们培养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特别表现在人生目的上,花很大精力追求着个人名利,这与社会主义时代很不相称,不改变这一情况,就很难承担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为此,她们立下战书,自我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钻劲。
同年4月,新党员黄宗英给新党员王文娟写了一封“应战书”:“文娟,假如没有解放,我们又和所扮演的人物——林黛玉、梅表姐,相去几何呢?或许舞台和银幕早无情地把我们遗弃。今天,我们信心百倍地订出五年规划,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我们的艺术青春刚刚开始。文娟同志,我们都是入党不久的新党员,都是在旧社会经历苦难的女演员,都是为今天广大人民寄予热望的文艺工作者,让我们紧紧携手并肩,彼此督促,相互鼓励,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文艺事业的繁荣而努力吧!”
身边的榜样,力量无穷。
来到上海几年间,牛犇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青年。目睹前辈一致的选择,他和新婚妻子在胸口别上团徽。“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戴上团徽也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辈子跟党走。”
独一无二的上海
这是中国电影发祥的城市,是一个占据演艺明星半壁江山的城市,也是一个中国商业化最发达和文化生活最繁荣的城市。
在这里,人们热爱音乐、绘画、戏剧、服装和美食、以善于过精致和考究的生活闻名。但在这一切之上,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属性是——上海是孕育和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城市。
下了戏,赵丹会去“红房子”吃西餐;张瑞芳会拣菜、打毛衣、炖鸡汤;刘琼爱抽烟斗,戴雷朋太阳眼镜,用手轻轻一捻,能区别美国布料和英国布料的细微差别。影坛常青树秦怡已96岁,至今坚持吹头发、化淡妆,她待客前,衣服总是搭配亮色丝巾,嘴上永远有口红。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串熠熠生辉的经典影片名字,每一个人的生命痕迹里,都有堪称传奇的趣味轶事。但在这些个人特色外,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不论是在工作时,还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始终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绝不把金钱名利放在第一位。
正是他们教会牛犇演戏、生活,也正是他们影响了他处事、做人。
1983年,演员刘琼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前后,谢晋、孙道临、吴贻弓、桑弧、周柏春、富润生、中叔皇、陈伯吹、张乐平、朱屹瞻等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入党。
演员崔杰记得,他的岳母、演员孙景璐,也是演员乔奇的妻子,那几年,总是坚持步行到剧团向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直到如愿。
前辈们业绩辉煌,似星光灿烂,也让牛犇自忖,入党这么神圣的事情,自己是否够格?
现在,深受广大影迷喜爱的“金牌配角”牛犇再无吃饭保暖之虞了。他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但此刻,牛犇却感到不够。
一份新的匮乏感,焦灼着他的心。
新生命刚开始
牛犇本来有点担心,自己老了。
但2015年,他听说,当时已经93岁的秦怡上高原拍摄《青海湖畔》。在回答为何要在高龄挑战自我时,秦怡说:“我愿意一辈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有了大姐姐作榜样,2016年上影集团拍摄《邹碧华》,正在北京的牛犇听说剧组需要,二话不说就回上海参演。在收集邹碧华事迹时,这位生前分管上海司法改革的上海高院副院长留下的一句话,打动了牛犇——“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但正因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我们的存在才有价值。”
如同解放前牺牲的革命志士激励了无数前辈演员那样,邹碧华这位当下的时代楷模点燃了牛犇心里许久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邹碧华》杀青之际,在上影集团的内部活动中,牛犇给上影演员剧团团长、邹碧华的扮演者佟瑞欣递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一块儿从今天起考虑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吧。”
不久,牛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段时间,牛犇的妻子去世,她留下遗愿和青年时佩戴的团徽,希望丈夫能帮他们俩一起实现这多年夙愿。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演员剧团支部委员会同意吸收牛犇为中共预备党员。6月6日,在上海影城的“2018我的电影党课”启动仪式上,牛犇在入党介绍人、上影集团党委书记任仲伦领誓下,和上影众多青年党员一起宣誓入党。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牛犇写信,祝贺他在耄耋之年入党,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
接到信,牛犇欢欣鼓舞。“这封信不仅是总书记给我个人的鼓励,也是对文艺界的鼓舞,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勉励,也是对新时代每个文艺工作者的鞭策。”牛犇很清楚,“针对当下文艺界的种种情况,我们文艺界的人都应该有所作为。总书记一定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辜负新时代,承担起我们的责任。”
83岁的这一天,是牛犇新生命的开始。他兴冲冲跑到剧团告诉团长:“我要工作,我们马上来谈谈拍戏吧。”他的胸前,是新佩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徽章。
镰刀斧头为证。
1933年,在上海的原联华影片公司的道具仓库里,聂耳在这个标志的见证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他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
1959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入党不久的新党员赵丹扮演了《聂耳》中的聂耳。在拍摄现场,赵丹替聂耳喊出:“我要入党,我要入党!我要献身祖国”的呐喊。
1980年,赵丹逝世,在悼念活动上,牛犇作为赵丹徒弟发言。他听到张骏祥导演说:“在怀念赵丹同志的日子里,让我们努力学习赵丹同志,一颗红心向着党,向着电影艺术的高峰,努力攀登吧!”
现在,牛犇看着胸前这枚崭新的党员徽章,感觉像是从一代代前辈手里传递下来的。
11岁时,那个萦绕并占据他全部思绪的问题,现在,83岁的党员牛犇可以回答了。
——有什么是比活命更重要的?
——信仰。
(摘自2018年6月28日《解放日报》 记者沈轶伦)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