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百姓心尖上的关切 民生建设这样解
2021-03-08
字体: | 阅读:87|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养老:能不能老得慢些,就看大环境是否“友好”

【数读报告】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十四五”期间,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提高到55%,支持300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

【百姓有话说】

网民小美:每个人都会老,年轻时可能感觉不到,但仔细留意身边,对老人友好的设施真的还不多,建议从社区做起,从每天打照面的细节来建设老年服务设施。

李阿姨:家有老人康复出院回家,可市场上找个养老护理员可真难!要想到他是不是接受过正规培训或学习,也要想着是不是有耐心有爱心,希望政府部门能组建专业培训机构,让居家养老护理更省心。

【会场声音】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一章谈如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许多代表委员在审查时发现,草案并非就养老谈养老,而是关注到了老年友好型大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譬如,设施建设、保险制度、弥合数字鸿沟、康养服务等等。“能不能老得慢些,就看大环境是不是‘友好’”。

室内活动区域地板不平坦,易滑倒!

室内门框过狭,易碰撞!

盥洗室和卫生间普遍缺少扶手,没有支撑!

厨房设施不够安全便捷,卧室内没有报警器,不能及时救助!

全国人大代表汤亮一一细数当下室内空间对于老人们的不够友好。他说,从实际国情来看,居家养老是最切合实际的大多数人的选择。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中许多居民住宅内外设施,远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没有顾及老年人的需求。

别看这些问题小,如果不及时改善,关键时刻要人命!

据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参照世界先进国家特别是日本居家养老的“适老性”硬件设施标准,针对室内装潢出台统一指导的标准细则,并普及家庭“适老性”硬件改善的好处,鼓励企业以“样板间”形式,为广大老年人推荐不同层次“信得过”产品,满足不同养老消费层次的老年家庭的需求。也以此提升居家养老的舒适度,缓解城市中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压力。

上海代表团也以代表团名义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加快制定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过多年建设,公共交通站点、室外公共厕所、公园等均已基本覆盖无障碍设施。但在社区,家庭老旧设施更新改造、依法管理维护等方面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为此呼吁,将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中。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关注到了:“智能化时代”不能忽视“人工化服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等公共场所,都增添了智能设备,但对于上了年纪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反而成了困扰。她建议,保留并改进人工窗口服务,“为了老年人而‘慢一点’,多点人性化关照”。

全国人大代表杲云关注到了异地养老,他建议,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实现异地间的电子病历信息共享,让老年人在异地养老机构也可方便就医。

宜居:年轻人要安定,老小区求“逆袭”

【数读报告】

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十四五”期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百姓有话说】

网民小荣:到大城市就业,最困扰我的就是买不起房,又难租房。找起房来更痛苦,网上不少租房信息都是假的……现实好“骨感”,何时才能让异地就业的年轻人有安定的居所。

施先生:老旧小区更新,最直接的就是加装电梯。有些地方楼组群众自发组织寻找加梯公司,留下不少隐患,比如质量、后期维护,建议相关部门还是要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管,把实事好事真正办好。

【会场声音】

对于宜居的理解,不同群体有着不同解读。年轻人可能追求的是安定,老小区需求的则是尽快接驳便利,重返昔日荣光。

全国人大代表曹立强就在讨论中表示:“圆好老百姓的‘安居梦’,让人们在城市诗意栖居,城市更新是必由之路。”

以上海为例,不只是老房加梯,那些于细微处的社区微更新,更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让家园越来越有温度,也为城市中的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创新治理思路。

他建议持续引入专业的社区力量和设计力量,全覆盖推进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不仅让更多老旧住房挥别手拎马桶,让每家每户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排布各项居住功能,定制改造方案,实现“梦想改造家”。

他还特别建议,要让这些老小区尽快接驳上数字化,在聚焦居家养老、小区停车、安防消防、物业管理、医疗健康等,加快成为数字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实验田”和最先获益者,让小区管理服务也更科学、精细、智能。从而助推老小区成功“逆袭”。

2021年上海将新增5.3万套租赁房、8000套公租房。同时,聚焦职住平衡、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的转化类租赁住房,约13万套,已形成市场供应。上海将培育形成梯级租住供应体系、构建时代品质租住生活,持续为各类青年人才、产业工人和城市公共服务人群等提供安居、宜居、乐居之所。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指出,构建有品质的梯级租住供应体系还要解决一些问题。譬如,“租购不同权”等问题阻碍着公共服务均衡化。从子女教育权利到社会福利,租房者在这些领域的获得感还需要加强。为此,代表们呼吁: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立法,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持续加大租赁房源有效供给,稳步推进“租购同权”落地,让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能在“居有定所”中感受到幸福与舒心。

出行:舒心走一程,不再盯着“里程表”

【数读报告】

“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提高交通通达深度,完善道路安全设施。特别是,将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中,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

【百姓有话说】

轨交驾驶员俞栋:我本来是地铁列车司机,如今有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我转型成了“多职能列控员”,岗位职责变成了车厢巡视服务与应急处置。除了智能化,希望未来城市的出行越来越便利化,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

网民小叶子:现在大城市都提倡低碳出行,我对新能源汽车也很感兴趣。但仔细想想,阻碍还不少。比如,没有固定停车位,附近没有充电桩,出门需要提前看好“里程数”。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大规划大布局,提高低碳出行的便利化和舒适度。

【会场声音】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区域间、城乡间、方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全国人大代表陈靖调研发现:保养成本低、噪声小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车主的“心头好”,但充电难题却始终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拦路虎”。充电桩数量不仅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不匹配,有限的车位还常常被燃油车占用。如何尽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为此,他建议,在保证新建公共停车场库建设10%充电车位要求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直流快充桩建设比例要求,并出台快慢充电桩的关联抵扣规则。

出行便捷,更要舒适度,这是当下人民对于出行的新需要。

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要求》入选首批10项“上海标准”。依托该标准,上海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经验推广至全国,引领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的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表示,“十四五”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起步期,当下要聚焦的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高质量。他认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既要强调智慧发展;也要突出统筹协调,注重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更加要突出绿色发展,注重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

(摘编自2021年3月8日《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  张晓鸣)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