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养老:能不能老得慢些,就看大环境是否“友好”
【数读报告】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十四五”期间,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提高到55%,支持300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
【百姓有话说】
网民小美:每个人都会老,年轻时可能感觉不到,但仔细留意身边,对老人友好的设施真的还不多,建议从社区做起,从每天打照面的细节来建设老年服务设施。
李阿姨:家有老人康复出院回家,可市场上找个养老护理员可真难!要想到他是不是接受过正规培训或学习,也要想着是不是有耐心有爱心,希望政府部门能组建专业培训机构,让居家养老护理更省心。
【会场声音】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一章谈如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许多代表委员在审查时发现,草案并非就养老谈养老,而是关注到了老年友好型大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譬如,设施建设、保险制度、弥合数字鸿沟、康养服务等等。“能不能老得慢些,就看大环境是不是‘友好’”。
室内活动区域地板不平坦,易滑倒!
室内门框过狭,易碰撞!
盥洗室和卫生间普遍缺少扶手,没有支撑!
厨房设施不够安全便捷,卧室内没有报警器,不能及时救助!
全国人大代表汤亮一一细数当下室内空间对于老人们的不够友好。他说,从实际国情来看,居家养老是最切合实际的大多数人的选择。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中许多居民住宅内外设施,远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没有顾及老年人的需求。
别看这些问题小,如果不及时改善,关键时刻要人命!
据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参照世界先进国家特别是日本居家养老的“适老性”硬件设施标准,针对室内装潢出台统一指导的标准细则,并普及家庭“适老性”硬件改善的好处,鼓励企业以“样板间”形式,为广大老年人推荐不同层次“信得过”产品,满足不同养老消费层次的老年家庭的需求。也以此提升居家养老的舒适度,缓解城市中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压力。
上海代表团也以代表团名义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加快制定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过多年建设,公共交通站点、室外公共厕所、公园等均已基本覆盖无障碍设施。但在社区,家庭老旧设施更新改造、依法管理维护等方面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为此呼吁,将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中。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关注到了:“智能化时代”不能忽视“人工化服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等公共场所,都增添了智能设备,但对于上了年纪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反而成了困扰。她建议,保留并改进人工窗口服务,“为了老年人而‘慢一点’,多点人性化关照”。
全国人大代表杲云关注到了异地养老,他建议,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实现异地间的电子病历信息共享,让老年人在异地养老机构也可方便就医。
宜居:年轻人要安定,老小区求“逆袭”
【数读报告】
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十四五”期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百姓有话说】
网民小荣:到大城市就业,最困扰我的就是买不起房,又难租房。找起房来更痛苦,网上不少租房信息都是假的……现实好“骨感”,何时才能让异地就业的年轻人有安定的居所。
施先生:老旧小区更新,最直接的就是加装电梯。有些地方楼组群众自发组织寻找加梯公司,留下不少隐患,比如质量、后期维护,建议相关部门还是要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管,把实事好事真正办好。
【会场声音】
对于宜居的理解,不同群体有着不同解读。年轻人可能追求的是安定,老小区需求的则是尽快接驳便利,重返昔日荣光。
全国人大代表曹立强就在讨论中表示:“圆好老百姓的‘安居梦’,让人们在城市诗意栖居,城市更新是必由之路。”
以上海为例,不只是老房加梯,那些于细微处的社区微更新,更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让家园越来越有温度,也为城市中的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创新治理思路。
他建议持续引入专业的社区力量和设计力量,全覆盖推进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不仅让更多老旧住房挥别手拎马桶,让每家每户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排布各项居住功能,定制改造方案,实现“梦想改造家”。
他还特别建议,要让这些老小区尽快接驳上数字化,在聚焦居家养老、小区停车、安防消防、物业管理、医疗健康等,加快成为数字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实验田”和最先获益者,让小区管理服务也更科学、精细、智能。从而助推老小区成功“逆袭”。
2021年上海将新增5.3万套租赁房、8000套公租房。同时,聚焦职住平衡、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的转化类租赁住房,约13万套,已形成市场供应。上海将培育形成梯级租住供应体系、构建时代品质租住生活,持续为各类青年人才、产业工人和城市公共服务人群等提供安居、宜居、乐居之所。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指出,构建有品质的梯级租住供应体系还要解决一些问题。譬如,“租购不同权”等问题阻碍着公共服务均衡化。从子女教育权利到社会福利,租房者在这些领域的获得感还需要加强。为此,代表们呼吁: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立法,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持续加大租赁房源有效供给,稳步推进“租购同权”落地,让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能在“居有定所”中感受到幸福与舒心。
出行:舒心走一程,不再盯着“里程表”
【数读报告】
“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提高交通通达深度,完善道路安全设施。特别是,将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中,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
【百姓有话说】
轨交驾驶员俞栋:我本来是地铁列车司机,如今有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我转型成了“多职能列控员”,岗位职责变成了车厢巡视服务与应急处置。除了智能化,希望未来城市的出行越来越便利化,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
网民小叶子:现在大城市都提倡低碳出行,我对新能源汽车也很感兴趣。但仔细想想,阻碍还不少。比如,没有固定停车位,附近没有充电桩,出门需要提前看好“里程数”。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大规划大布局,提高低碳出行的便利化和舒适度。
【会场声音】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区域间、城乡间、方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全国人大代表陈靖调研发现:保养成本低、噪声小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车主的“心头好”,但充电难题却始终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拦路虎”。充电桩数量不仅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不匹配,有限的车位还常常被燃油车占用。如何尽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为此,他建议,在保证新建公共停车场库建设10%充电车位要求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直流快充桩建设比例要求,并出台快慢充电桩的关联抵扣规则。
出行便捷,更要舒适度,这是当下人民对于出行的新需要。
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要求》入选首批10项“上海标准”。依托该标准,上海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经验推广至全国,引领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的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表示,“十四五”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起步期,当下要聚焦的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高质量。他认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既要强调智慧发展;也要突出统筹协调,注重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更加要突出绿色发展,注重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
(摘编自2021年3月8日《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