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事无巨细有人管 居家养老不操心
2019-11-05
字体: | 阅读:94|
在上海,截至2018年底,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4%,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户籍人口是银发族,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81万人。尽管养老床位不断增加,但90%以上的上海老人还是在自己家中、在熟悉的社区安度晚年。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提供也更为精准,加上医疗条件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居家养老变得越来越便利。开心享受每一天,正成为许多老人的日常。

日前,记者来到杨浦区殷行街道,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居民楼加装了电梯,朱老伯下楼不再困难  首席记者刘歆摄

 

 

 

虹口区三叶草弦乐团在演出

 

 

护理员凤金芳上门为老人做生活护理  首席记者刘歆摄

 

“60+”照顾“80+”多亏有了长护险

赭黄色的外墙、干净平整的地面、绿树掩映的健身道、簇新的休闲亭……位于杨浦区的市光四村三小区建成于1992年,是典型的老公房小区,虽不高档,但宁静宜居。87岁的朱德芳老人自1994年从黄浦区搬来,在这里已经住了25年。

朱老伯的家舒适温馨,6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巧妙装修成三室,三代人各得其所,还留出一个可以吃饭的过道厅。

记者眼前的朱老伯衣着整洁,一头银发,脸色红润。“现在,每天有护理员来家里照顾我;女儿不在家,也有老年餐送上门。最近我们这栋楼还装上了电梯,天天可以上上下下。还有,养老金每年都增加。这日子,越过越开心!”他掰着手指说起这一年多来生活中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朱德芳是上海机电设计院的退休干部,也是一位“老克勒”,对生活质量十分讲究。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经常组织小区里的居民、老同事一起去周边城市旅游;他喜欢摄影,爱好读书、写作,整理了好几本“回忆录”。这几年,身体没有以前硬朗了,因为腰不好,他经常卧床,出行只能坐轮椅,平时生活全靠大女儿朱岚照顾。而朱岚也已年过六旬,长年照顾老父亲,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交谈间,门铃响了。一位身穿红色工作服的护理员走了进来。她是来自杨浦区优康护理站的护理员凤金芳。“朱伯伯,今天身体怎么样?来,给你擦擦身吧。”凤金芳熟练地为老人做生活护理,还帮忙康复锻炼。

原来,2018年初长期护理保险在上海全面推开,朱德芳向街道提出申请,经过统一照护需求评估后被评为6级,可以享受每天1小时的照护服务,包括洗澡、擦身、洗衣、康复等。

“我是‘60+’照顾‘80+’,现在还可以,今后怎么办?幸好有了长护险。”朱岚说,小凤阿姨来了之后,自己轻松了很多。护理员经过专业培训,护理老人很有经验。比如,有一次父亲摔在地上,她一个人拉不动,但护理员就可以把老人扶起来。

根据现有政策,长护险标准为65元/小时,老人只需支付6.5元,其余90%由医保基金统筹支付。所以,朱老伯享受每周7小时(每天1小时)的照护服务,每月自己只需花约200元。由于得到了专业照护,朱老伯的身体渐渐好起来,现在不仅可以站起来,还能甩掉拐杖走上几步。

居民楼里装电梯“悬空老人”不再愁

“外公,走,我推你下去走走。”下午,外孙女推着朱老伯出了家门,按下门口电梯的按钮,把轮椅推进电梯,一会儿就从4楼到了1楼。电梯设计得很漂亮,“外壳”用了很多玻璃,有点像观光电梯,而且平层入户,特别方便。“以前下不了楼。”朱德芳告诉记者,因为腿脚不便,他曾几个月下不了楼,是不折不扣的“悬空老人”。

7号楼里老人多,都爬不动楼,大家早就想装电梯了,但以前加装电梯手续实在太繁琐。2018年,看到所在的殷行街道也有了成功加装电梯的例子,居民受到鼓舞,开始筹划这件事,朱老伯积极响应。装电梯的费用需要大家分摊,他爽快出了自己的一份。区里、街道全力支持,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2019年9月26日,7号楼举行电梯竣工仪式。“现在,阿拉这幢楼没有‘悬空老人’了。”朱老伯高兴地说。市光四村三居委党总支书记盛娟告诉记者,7号楼成功装上电梯,产生了示范效应,隔壁8号楼已经提交申请,正在走流程,另外5号楼也在筹备中。

“老朱,来亭子里坐一歇!”“朱伯伯,今朝气色老好的。”小区花园的休闲亭里,几位老邻居见到朱德芳,热情地招呼着。

这个长方形的休闲亭刚刚改建好,有七八十平方米,木质顶棚和栏杆十分结实,新漆的暗红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椅子也是新的。几位老伯围着小方桌下棋,旁边放着保温杯,几位阿姨则边织毛衣边聊家常。

盛娟告诉记者,这个亭子是小区建成时就有的,小区老人多,在这里下下棋、打打牌、聊聊天,就不寂寞了。天气好的时候,亭子里能有五六十个人,堪称小区居民身边的“老年活动室”。不过,时间久了,亭子和亭子里的椅子都破损了。最近,居委会向街道提出申请,街道用党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对亭子做了改建。“新亭子很漂亮,遮风挡雨,椅子舒服,阿拉喜欢。”一位老人说。

在小区里兜了几圈后,朱德芳被外孙女推着回家了。“朱伯伯福气好,小辈孝顺!”邻居们还说出了一个老人的“幸福密码”。的确,朱老伯的其他儿女也经常来看他,每次来,一大家子就会到周边饭店小聚。小女儿还会接父亲和姐姐去浦东的家里住上一阵子,2019年4月还带他去锦溪小镇旅游。外孙女也很关心他,老人睡觉时要开灯,于是,她总是等外公入睡后,再轻手轻脚地把灯关上。

环境熟悉又便利晚年生活乐悠悠

朱德芳是殷行街道6.09万名60岁以上老人中的一位。殷行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街道,户籍人口13.64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44.6%。街道服务办副主任季君告诉记者,街道有养老机构13家,养老床位2040张,还有2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个社区老年活动室。针对老年人需求最大的助餐,街道开设了9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天为950位老人提供助餐。而整个街道,像朱德芳这样居家享受长护险护理的老人有6200多人,加上在养老院享受长护险的,共达8200多人。

殷行街道也是上海数百个街镇的缩影。为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过好每一天,上海的基层社区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就拿盛娟来说,她所在的居委总共有1283户、2800个居民,光老人就超过1000位。居委会为老服务方面的工作包括: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长护险咨询;接受老人助餐订餐;平时带志愿者上门问候老人,帮老人检查用电用气;重阳节发重阳糕,端午节包粽子;出借轮椅;甚至还在每户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门上贴上一张配有图案的“出门口诀”:钥匙带好了吗?电器都关好了吗?水龙头关好了没有?煤气阀门关好了吗?

告别朱老伯,走在小区里,秋日的阳光暖洋洋,空气里有丝丝晚桂的香气……在这个上海普普通通的老小区里,朱德芳三代人的笑颜、邻居们聊不完的家常话,不正是“岁月静好”四个字的真实写照吗?

(摘编自2019年11月4日《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  鲁哲)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