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这些最美瞬间,是一座城市向品质阅读的长久致敬
2018-08-22
字体: | 阅读:91|

2018年8月21日21时的上海展览中心,流光溢彩。随着最后一位读者步出主会场,2018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闭幕,但书香之约仍在继续,永不落幕。

 

 

制图李洁  摄影叶辰亮

 

 

    左上图张峰瑞是2018年上海书展最后一位读者,幸运地成为“荣誉读者”。左下图书海中,小读者正在专心阅读。右图上海书展2018年8月21日闭幕,热情的读者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主会场展览中心人流如织。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制图李洁

 

“经过15年的摸索升级,我们终于可以踏实地说一句,品质阅读不再是纸上空谈,而是在上海书展的策展思路、优质活动、细分引导中有了实实在在的呈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感慨,这些年,卖书正渐渐变成书展的配角,名家高质量的沙龙讲座、人与人的交流,比例逐渐增大,成为逛书展的首选理由。

人们在这里发现好书,发现作者,也进一步发现自己,寻找同道。回眸上海书展的这些动人瞬间,看看一座城市的书香底色如何浸润在文脉血液中,汩汩流淌,生生不息。

最真挚  虔诚热情的读者是书展最美风景

年轻公务员张峰瑞,着黑色T恤,身型紧致,得知自己是最后一位离开上海书展的读者,被人群围住的他露出了腼腆笑容。“从小就喜欢看书,健身锻炼肌肉,阅读锻炼大脑,我希望自己继续保持这两个好习惯。”上海书展组委会向这位读者鞠躬致意,邀请他2019年再赴阅读盛宴。接过邀请函,他笑称,明年要第一个“冲”进展馆,身体力行支持上海书展。

用脚步给上海书展投票,是读者最平实的支持。每年8月的上海书展,无论烈日当头,或持续雷雨,都挡不住爱书人的脚步,蜿蜒长龙不急不躁,井然有序。“上海书展最美的风景,正是热情、优秀、专业的读者,也因为这个庞大群体,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创作者愿意来这里,不仅仅是在上海书展的7天里。”徐炯说。

位于华东师范大学展位的留言墙上,3000多张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倾吐着读者心声:“上海书展的气氛特别吸引人,我明年还要来”……普通读者要来,专业读者也爱来。书展期间恰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举办年会,会长陈尚君笑言,上海书展的门票成了最抢手的伴手礼,全国各地学者趁着参会间隙,来上海书展“打卡”。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参与见证了上海书展15年发展,“书展,就是书海,它把更多的爱书人聚合在一起。如果说好的旅行会有爱情的味道,那么好的书展,一定会有真理的味道。卡尔维诺说过,文明建立在万千书籍的多样性上:只有像一只彩蝶从各种语言、对立与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样,不断在各种书页中游走追寻,你才能发现真理。”

最火爆  追踪市场晴雨表 重拾出版尊严与乐趣

要说今年上海书展的人气明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主打图书《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堪称火爆——首发后短短1个多小时便售出1000余本,给出版方注入信心。《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的读者见面会队伍从友谊会堂一楼排到二楼会场,密密麻麻的台下读者,与漫画家陈磊密切互动,笑声不断,这一系列累计销售百万册,读者的反馈为下一部选题和素材提供了不少灵感。

在上海书展,全国出版人能捕捉市场最前沿的阅读表情。中华书局的编辑观察到,不少铁杆粉丝直奔展位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中华书局,就像看到亲人一样”。书展首日,展位上的《燕国八百年》卖光了;第三天,展位上未拆封的《宋书》修订本售罄……

“每年书展都会接待专程光顾我社展位的读者,他们对我社图书如数家珍,给予我们种种鼓励。”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说,上海书展给上海出版业带来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为出版社打开了一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门,让书展成为出版社检验自己产品的试金石,也提升了选题、营销、沟通、服务等意识和能力。

最暖心  首次增加手语翻译 知识岛屿向所有人敞开

“80后”手语翻译员唐文妍,站在今年首设的“七天七堂课”讲座舞台一侧,成为听障人士与学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要把国学知识里的专有名词,用手语方式转码出来,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将诸侯、人名、地名、朝代这些历史信息通过手语使聋人朋友明白。比如孔子和老子,她就采取了以手模拟孔子惯用形象中作揖的动作与老子的长须形象加以区分,将信息忠实地传播给观众。

“上海书展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读者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听障读者。”2018年,上海图书有限公司策划国学馆讲座时,希望经典文化能够与各层面读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现场直播,并委托上海市残联向听障读者发布信息。

书展这座知识岛屿向所有人敞开,争取到全民阅读的最大公约数。2018年书展利用16个区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空间,扩展书展分会场体系,分会场数量由2017年40家增至100家。思南书局、作家书店、建投书局同时举办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迎来中外作家与读者的文学重逢。书香满城,蔚然成风。

最精细  深读活动比例增加 打破阅读“舒适区”

读书,是代际智慧传递和精神发育的赓续、升华、再创造的过程。今年上海明显加大了深度阅读活动的比例,比如时长90分钟的国学课等专题讲座,突破了阅读的“舒适区”,让人们踮起脚尖,尝试着去够一够更高的果实。

“‘七天七堂课’获得的青睐给我们启示,如今的读者到底需要什么?”徐炯说,从需求出发是创新的基础,“读者期盼更高质量更纯粹的阅读活动,未来上海书展的活动将更多地转向营销某一类书,而非营销某一本书。不止国学课,还能衍生开掘更多门类。”

“这也提示我们出版人要不断提升出版品质,在遴选参展新书、策划书展活动方面充分体现深厚的底蕴、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召,让广大读者尽享文化盛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李广良说。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见证了上海书展从第一年简洁简单到如今精细化服务的转变。“对于读者而言,在书展买书的意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意义在于与名人邂逅,集中听讲座等,体验种种从‘书’衍生出来的阅读之趣。”

最新潮  一手“掌握”大部头 互联网+助力数字出版

排队购书,再快递回家,这样的“搬运模式”也有了快捷升级版。通过“上海书展”官方微信和“新华一城书集”微信公众号“云会场”,读者打开扫码购书功能,书展全场任意图书条码轻轻一扫,即可直接在线下单,江浙沪包邮到家。7天书展时间有限,“云会场”还为读者打造了不落幕的 “365天书展”,精选并推荐大批好书和新书,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便捷的购书途径。

徜徉世纪出版数字出版展位,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上,语文名师、诗词专家许冰雨结合《笃学问道》文学鉴赏 App,与读者现场交流互动。《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收录了自先秦以迄当代,涵盖诗、词、文、曲、赋等各种文学体裁的经典名篇近2万篇。如今,读者在手机屏幕上就能一睹大系风貌。在“笃学问道App”的演示屏幕上,不少读者纷纷尝鲜,用手指滑动点击,这正是上海探索数字出版的鲜活注脚。

不说再见!上海书展掀起的阅读风潮,无声无息地滋养着这座城市;而这些最美瞬间,也是一座城市向品质阅读的长久致敬。

(摘自2018年8月22日《文汇报》  记者许旸)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