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绍兴路——昆剧团出版社书店咖啡馆串成一线
2018-07-18
字体:
大
中
|
阅读:196
|
说绍兴路是上海最“文化”的马路之一,恐怕没有人会反对。
绍兴路街景 记者叶辰亮摄
1950年代,绍兴路儿童公园(现更名为绍兴公园)门口(资料图片)
若是问原因,只消列出几个门牌号及其所在单位:绍兴路5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绍兴路7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绍兴路 15号,上海音像出版社;绍兴路54号,上海人民出版社;更不必说这里还曾驻扎过百家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等大大小小十多家,说是占据上海出版业大半壁江山也不为过。连同与改革开放同岁的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团,上世纪30年代见证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绍兴路7号中华学艺社……这条长不过480米的小路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团
绍兴路上的咖啡馆 寿幼森摄
漫步绍兴路,走一个来回也不过十多分钟,却让人甘心消磨一下午。披梧桐剪影而去,沾染上一身书香雅韵。
“鲁迅小路”上的鲁迅和他的后继者
有段时间朋友问起作家孙颙在哪上班,他会神秘地给出四个字——鲁迅小路。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这哑谜本是文人间的雅趣。不管是孙颙,还是他的前辈同行,大多是先生的仰慕者、追随者。
是巧合也是注定。在绍兴路还用意大利国王“爱麦虞限”命名之时,鲁迅和烽火时期的进步文艺人,就在这里留下时代印痕。上海文艺出版社老社长丁景唐是鲁迅的追随者,曾写过《学习鲁迅作品的札记》,亦熟知“左联”的不少掌故: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所在的绍兴路7号,鲁迅曾和青年艺术家办过木刻艺术展,现代若干影响很大的木刻作品在这里首度亮相;这幢建筑的顶层原是剧场,抗战时期进步青年在此排演黄河大合唱……也许正是这段渊源,上世纪60年代初起,上海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影印版《前哨》《文艺新闻》等“左联”时期刊物。那些只见诸鲁迅同友人信件中的珍贵文献得以穿越战火硝烟,完整了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革命文学的坎坷历程。
由绍兴路7号书写的美术史,不只有鲁迅张起的木刻艺术旗帜。
82年前的初夏,时年41岁的潘玉良,已是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而她在这里举办个人画展,已不是第一次。
拾级步入门廊,来不及欣赏单柱支撑的简洁穹顶,便一路顺着铜制扶手,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把窗上的花草图案投射在过客的衣衫上,影影绰绰如走马灯,不知那时的潘玉良,是否会恍一下神,蓦地记起美专求学时,在中华学艺社与同学友人谈艺论道的情景。
1930迁址此地的中华学艺社原名是丙辰学社,是1916年留学东京的陈启修、王兆荣、周昌寿等47人创立的。“今者世界大通,万国比邻,国之强弱……皆将于学之发达与否观之,吾人以后进之国若于此时不谋所以急起直追之术,虽幸存残喘于今日,数世而后宁有幸哉”,《丙辰学社宣言书》“科教救国”的思想漂洋过海,从北京到上海一路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现代史上覆盖学科最广的民间学术团体,将文、史、哲、理、工、教育、艺术等领域精英集聚一堂,鼎盛时有社员达到800余人。
这样的规模不能不说与 “大本营”绍兴路7号有着渊源。这栋建筑大小房间很多,相当一部分房间被辟作宿舍,供居无定所的青年学人和青年艺术家租住。傅雷、倪贻德、张弦等均先后在那里借住。上世纪 30年代,集出版、展览、研究、公寓于一身的中华学艺社,成为沪上、乃至整个中国学界的摇篮。
绍兴路7号的学风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代“画匠”贺友直便在这里设立的“上海连环画工作学习班”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连环画作为中国特有的样式迅速发展,可单从“小人书”这样的名字,可想见其难登大雅之堂。但在1952年学习班却为学员邀来了涂克、王元化、黎鲁等各领域文化大家授课。
贺友直和他所在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绍兴路上耕耘多年,用《红楼梦》《三国演义》《杨家将》等一系列连环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直至十年前,看着连环画长大的一代人,又回到绍兴路17号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服务部,淘起童年回忆。
吹叶可知风振海。
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仅从这条小马路、从上海出版界吹起的一阵出版新风,便可感受到。1978年11月,距离《文汇报》的《于无声处听惊雷》长篇通讯引发全国反响仅一个月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话剧《于无声处》演出本。苍蓝色的封面只“于无声处”四字如惊雷,这是出版人与新闻人的热情呼应,更是文艺久旱逢甘霖的畅快握手。
有了好书,如何提供给更多的读者?1986年 8月5日,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刊登了一则启事——率全国之先推出读者俱乐部。为会员免费提供书单书讯、举办读者讲座沙龙……这样的创新,比风靡一时的“贝塔斯曼书友会”整整早了十年。进入新千年,绍兴路9号旁的弄堂又打出一块小小的绿色招牌——文艺书吧。喝茶看书的一方温馨空间,或许就是如今实体书店体验式消费之雏形。
从读者俱乐部到书吧,形式上是出版社为适应市场、满足读者不断提升的文化体验需求所做出的革新之举,而之于当时的数万名读者会员,吾心安处,便是故乡。
不管时代浪潮中出版的改革创新如何,唯独这条马路宁静如初。时光像在这条小路凝驻,自1943年来定名绍兴路后,这里既没有拓宽,也没有延伸。无论外面的世界高楼拔地而起,车水马龙,这里的出版社与民居共同保有城市的另一种面貌——是诗意的,也是入世的。
世纪交替之时,刚从部队转业的莫言来上海采风,便被绍兴路的这样一种气质吸引。他写道:“那时的上海,已经发生了巨变……繁华而现代,喧嚷而热闹,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但我更喜欢绍兴路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氛围,有几分寂寞,几分冷落,几分凉意,是一种很文学的感觉。”
流连一处风景,更是流连人心。他同已故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郏宗培是知交好友。正是因这份情谊,莫言把自己得意的长篇小说《蛙》交给了文艺社。这部作品随后获得茅盾文学奖,实现了出版社在茅奖上“零”的突破。而到了2015年的茅奖,文艺社出版的格非长篇小说《春尽江南》、金宇澄《繁花》更中两元。这位莫言笔下“南人北相”的出版人,和他办公室曾常年亮着的“八角楼灯光”,点亮了绍兴路的文化魂。
文学、戏剧,美术,那些重要的名字和重要的时刻,始终在这条小路上交汇、发光、更迭、生长、蓬勃。
从安家、回家到守家,水磨调40年几经沉浮终迎盛景
绍兴路9号这幢三层的建筑,是法租界时的警察俱乐部,从外部看中规中矩,可走进内部,大厅墙上螺旋状的石膏装饰依稀可辨当年的优雅华美,而随木质的旋转楼梯视线向上,彩色玻璃将阳光拆解,与古典吊灯一同映照出的,是斑驳的树影,亦是静好的岁月。
若得一个闲适的周末,不妨走进绍兴路9号,放缓步伐拾级而上,悠悠水磨调声声入耳。这里二楼的俞振飞昆曲厅,周周有好戏上演。只是别忘了提前买票,不到200个座位,常常是月初挂牌早早售罄。
好奇心重一点的,又或是熟门熟路的,只管径直走到三楼,门厅也被改成了练功地,跟斗水袖翻飞交错,来得晚了,只能和拉筋吊嗓的“迟到者”促狭地立在角落。而推门走进面向马路的大房间,则更是热闹得让你觉得来到另一个世界。年轻人在舞台中央有模有样,而看一旁,银发老人不疾不徐的用手拍着桌子,随着少年人的声音口中小声哼唱。矮身找一处立足,细品唱腔里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原来虚度时光也可以如此踏实。
今日的闲适与生机交叠共融的光景,还须从1978年说起。改革开放浪潮将起之时,昆曲界也捎来春的消息。绍兴路9号,这个昔日上海京剧院的旧址之上,将成立上海昆剧团。
那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昆曲演员——昆大班毕业已有整整17年。17年来,蔡正仁和他的同学们,不是被借调其他剧种唱戏,就是在工厂做工,人到中年昆曲梦早已尘封心底。而他们的老校长,出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俞振飞也已是76岁高龄。
所有对逝去的青春的感怀,都化作传承创新的动力与激情。《三打白骨精》《墙头马上》《牡丹亭》《琼花》等一系列传统经典与新编作品接连推出,错过舞台最好年华的昆曲人比谁都珍惜 “绍兴路9号”的家。
可谁也不曾想到,当时带着对昆曲艺术的激情满怀,却与市场大潮撞个满怀。
1991年,昆曲人将二楼的破败舞台,改造成驻团的小剧场,定名兰馨戏院,希望用每周演、每周教的形式长期普及昆曲,拓展观众。可惜,从最开始曲友的奔走相告,很快面临的是台下只有几位花白头发老主顾的窘境。那些年,昆曲人最怕下雨,屋外的雨打梧桐令绍兴路别有一番情致,可送出去请观众看的戏票注定又是打了水漂。
面对台上演员比台下多的落寞与寂寥,坚守,成为上昆人的信仰。20年如一日,不管台下人多人少,几代人的演出不曾间断。从绍兴路9号出发,兰馨雅韵唱到了校园社区,唱到了当代剧场,唱到了海外顶尖艺术节。而不管走得多远,屋里厢的一方舞台,总有人坚守,总有戏上演。
2013年这座历史保护建筑历时四年整修一新,昆曲人又回到了熟悉的小楼,兰馨戏院也正式更名俞振飞昆曲厅。张起前辈的大旗,一则为纪念,纪念这位在昆曲濒临“绝种”之时,临危受命传承昆曲,一生奉献的艺术大师;二来或许也希望老艺术家能以这样的方式见证当下昆曲的春色满园。
2018年新春,上海昆剧团用作品盛大“庆生”,特别做了一新一旧两块 “绍兴路”路牌。旧的那块,是主创特别到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比复原的。从灰色的水泥牌,到崭新的金属牌,其寓意的又何止历史变迁?后台,舞美师傅对着路牌怔怔良久。那份对昆曲的痴心,对家的眷恋,深埋于每一代、每一位上昆人心中。
从安家、回家到如今的守家,600岁昆曲的几经浮沉又再一次浓缩在这短短的40年,浓缩在这条400多米的小路上。只是站在这最好的光景看未来,仍可期许,昆曲的良辰美景、文化的繁荣复兴,就在眼前。
相关链接
马路记忆掠影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绍兴路或许只是食指上的一根毛细血管。新陈代谢的进程之中,新的故事新的人,将在这里接续情怀之棒,不断拓展、更迭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汉源书店:曲终人散情未远
过去20年间沪上最美书店排行榜,一定少不了原坐落于绍兴路27号的“汉源书店”。而张国荣斜靠沙发,翘起脚读书的照片,更是成为“荣迷”心中的经典画面——多少适意!
张国荣有多偏爱这里,每到上海,便要到汉源虚度一小段时光,而他的写真《风月》也在此取景。坊间更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演唱会前夕,张国荣偷得浮生半日闲,躲在汉源书店,泡上一壶茶,翻看几本书,消磨了一下午。临走时还抱怨,若不是晚上有演唱会,他能在这里待上更久。
虚度时光的会客厅,或许就是创始人尔冬强希望这一方空间带给每个人的。暗红色地砖、金色窗帘还有古董台灯,ART DECO的装修风格如同来到盖茨比的华丽世界。可又不尽是浮华。书架上的藏书,周身的古董摆件,又都藏着岁月的故事,等待着访客去发现。
王安忆、阿城、陈村、王朔、孙甘露、陈丹燕、金宇澄、杨炼,20多年来作家诗人的来去之间,令汉源俨然如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至于普通人的造访,命运也早已为其留下人生彩蛋:外国游客在这里喝茶翻书,却意外看到了外婆客死上海的墓碑照片;犹太孤儿在这里找寻到父亲留下的印迹而失声痛哭……温暖和感动的记忆在这间狭长的客厅蔓延滋长。
汉源于2017年末迁离绍兴路,如今,在陕西南路上,以新的形象迎接往来读者。
维也纳咖啡馆:通向维也纳的“任意门”
滚烫的咖啡上挤一朵雪白的鲜奶油,随意划出巧克力糖浆的线条,最后在捻些七彩米,一杯维也纳咖啡便做好了。奥地利人似乎是要用尽所有对甜蜜的想象,来调和这一口咖啡的香浓。也就难怪欧洲人偏爱不已——是维也纳人让品尝咖啡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一种生活。那么之于绍兴路,如果出版社的墨香是底色,那么点缀其上的花店、咖啡馆、手作店便是奶油、是巧克力、是糖米,点缀其间,方得活色生香。
维也纳咖啡馆或许就是那咖啡上的一粒七彩米。门面不过两米,“Vienna Cafe”的黑底金字招牌,倒是和欧洲街巷里的小店一般情致。而走进其中,条纹墙纸、铜版画、足料的自制蛋糕、或许正是给停留异国的欧洲友人带来了一抹乡愁,这间容纳不过几桌的咖啡馆,在这条路上存在不过十年,却被视作是上海最接近奥地利的地方。
上世纪30年代,聚集犹太人的霍山路被称之为“小维也纳”,如果时空真可穿梭,这间开了十年的不起眼白色店面,或许就是“小维也纳”曾再现过的“任意门”。
绍兴公园:信有山林在市城
在绍兴路,你会感慨于每个景观都与其相匹配,精致熨帖,成了建筑与人的默契。
绍兴公园也是一样。
说是公园,和人民公园相比,绍兴公园连其中的一块绿地面积都比不上。而在解放前,这里更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1951年建成公园后的60多年间,换过好几个名字,像是为马路上往来的文人,构筑了一个微缩版的江南园林。
顺着一条蜿蜒小道,八方小花坛循迹错落,还没抬眼,视线便随着绿树到了尽头,落于紧邻的民居围墙之上。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桥、流水、山石、土坡被巧妙安置。穿过前庭犹如屏风的门墙小院,走入中庭,只需借一点想象力,山石壁景、深岩幽壑、峭壁叠瀑如在眼前,而在视线尽头,是随逝赋形的仿竹廊亭、竹林小林径。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绍兴公园把这样的园林美学发挥到极致。
(摘自2018年7月17日《新民晚报》 记者黄启哲)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