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汇聚了古今中外建筑流派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长宁区邬达克留下的老建筑、衡复风貌区梧桐树下的老洋房等,这些优秀历史建筑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岁月沧桑,留住了城市记忆。
项家宅院:位于新闵路481弄星河景苑内,由历史文化名人项文瑞之子项镇方建造于1917年,为中西结合建筑风格。院内两幢主体楼一东一南呈直角构图,以天桥相连。东楼为两层西洋式小楼,南楼为中西结合的条形带长廊两层楼建筑。文汇报记者赵立荣摄
镕才堂:位于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这座纪念馆是为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功臣钮永建先生而建。展厅采用雕塑、平面展示、照片、美术作品、文献和实物陈列、多媒体影视播放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了这位辛亥革命元老的传奇人生。文汇报记者赵立荣摄
东区污水处理厂:位于长阳路2668号,始建于1923年,投产于1926年,是亚洲最古老、至今尚在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厂区不仅是工业遗产的遗珠,更是上海排水及污水处理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沪上唯一的“活的污水处理博物馆”。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静安新业坊:位于汶水路210号,原本是建于1959年的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这里蕴藏着上海近代工业向现代工业迈进的历史缩影。静安区对这一地块进行改造升级,以工业历史文脉的有效保护和再利用为载体,采取城市更新和增量开发相结合模式,打造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位于长海路366号,前身为“旧上海市图书馆”,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时隔80多年,杨浦区对该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扩建,实现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构想。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清心堂:位于陆家浜路675号,原名“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成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美国差会开办清心书院,该堂做礼拜就在书院内,故又称“清心堂”。1919年,清心堂迁至今址,礼堂建筑平面呈独特的“人”字形。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衡复风貌馆:位于复兴西路62号,原名“修道院公寓”,始建于1930年,其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风格。宋美龄、张学良、梅兰芳、林语堂等人都曾到访此处。文汇报记者赵立荣摄
大境阁:位于老城厢人民路大境路口,原为上海城墙一部分。上海城墙筑于明嘉靖年间,辛亥革命后拆除。在拆城过程中,城墙上建有关帝庙的一段被保留下来。因关帝庙悬有清道光十六年两江总督陈銮题写的“大千胜境”匾额,故又称“大境阁”。近代以来,这里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处。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金鳌山公园:位于崇明区城桥镇,是一处历史悠久、景色秀美的园林建筑,始筑于宋朝。山体由人工堆筑而成,乾隆时期遍植名花佳木,亭台楼阁一应俱全。2010年经整体修缮改造后,凸显古典与现代水乳交融之美。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现有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80%为历史建筑。近年来,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护航下,上海的文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毛泽东旧居、陈望道故居、渔阳里、原上海总商会、旧上海市图书馆、武康大楼等一大批老建筑,经过精心修缮焕发新生。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它们或延续最初的使命,或融合新业态重塑功能,让城市记忆以凝固的形式得以保存。
为了让市民游客亲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6月8日),上海对公众免费开放100处文物建筑。新增开放文物建筑包括修道院公寓(衡复风貌馆)、杨浦区图书馆、静安新业坊。其中,修道院公寓建筑建成至今已有80多年,是首次对外开放;而韬奋故居、上海宋庆龄故居、夏衍旧居近日完成修缮工作,也在开放之列。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同时启动,通过主题寻访、传统修缮工艺现场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走进“老房子”,品读建筑之美、人文之美。
(摘编自2019年6月1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