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半,浦东新区东盛居民区内的助餐点“和合聚”即将进入高峰时段。这也是63岁的志愿者许沂最繁忙的时刻——分拣盒饭、确认订单,急速升高的气温让她手下垒盒饭的速度也变得快了起来。
在2019年夏天来临之前,东盛居民区将一所长期空关的20平方米小屋改造成了助餐点,还为其取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和合聚”。“三个字代表着团结、和气的意思,希望在这里吃饭的人都能高高兴兴、和和气气。”居民区居委书记沈云详说,炎炎夏日,老人们一提起做饭二字就头疼。夏季食欲不振,做多了吃不完,吃外卖又生怕油多不健康。“和合聚”的诞生,解决了小区里老人们的夏季吃饭问题。
在平常人的思维里,年纪大了胃口小,米饭应当少打一些。但许沂却知晓,很多老人中午的米饭必定要方方正正满满一大块。经过观察,她发现,许多老人都会带着饭盒来就餐。吃饭前,他们会先将米饭平直地切成两块,再将其中一块放在带来的饭盒里,随后再开始就餐。“老人们喜欢把这些带回家的米饭煮成粥,就是一顿晚饭了。”一开始,从社区食堂配送过来的盒饭中米饭太少了,老人们常常抱怨。于是,许沂就替老人们向送餐方反映。直到现在,她还是会记得向送餐人员叮咛一句“米饭要多打一点”。
11点,“和合聚”正式开饭,许沂也到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她说,在服务老人的时候,尤其要会“看眼色”:有些老人习惯一个人吃饭,不愿旁人打扰,你就要让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吃饭;有些老人喜欢热闹,人多了一起讲话,他就开心,许沂对着他们就总会多唠叨几句。
在用餐高峰,许沂还喜爱观察一件事——老人们的剩饭。“和合聚”的餐食由南码头社区食堂统一配送,有两个套餐标准:12元的套餐,包括一大荤、一小荤以及两个素菜;15元的套餐则是两大荤、一小荤和一个素菜。通过观察老人们的剩饭,许沂对老人的饮食结构更有心得了,比如鱼肉的刺太多,最好不选,一定要选的话就选带鱼。通过定期与社区食堂沟通老人们的饮食喜好,菜单一次又一次进行适老化改造,更加符合老年人口味,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和合聚”助餐点还有一个奇妙的地方:每到饭点,老人们不是排着队去领预定好的餐食,而是形成了一种默契,静静地等候在自己的座位上。许沂讲了一个故事,道出了这种默契的由来:助餐点刚开放时,有一位老人接过盒饭时一不小心手没拿稳,饭菜都洒了。这件事对她触动极大,她联想到“和合聚”里的用餐老人平均年龄超过75岁,若仍要排队拿饭菜,类似的意外必定不会少。在与志愿者团队沟通后,她们决定每次用餐时都由志愿者将盒饭一份份送到老人座位上。在忙碌的高峰期,这种分餐方式无疑加重了志愿者负担,但洒菜洒汤的意外没有再在“和合聚”里发生。
作为南码头路街道开张的第四个老年助餐点,“和合聚”开业不久后就生意红火。社区老人们看中这里营养丰富的伙食,更看重暖心贴心的志愿服务。好口碑之下,已经有20余位老人在这里长期订餐。
经过几年的老年助餐服务摸索,南码头路街道还逐渐形成了一种质量可控的服务模式:一个综合型助餐点+三个单一型助餐点。位于临沂五村的社区食堂经过标准化改造后,成为了综合示范型助餐点,每天可以出产30个菜品供老年人选择。其他助餐点的志愿者们亲切地将社区食堂唤为“总部”。“总部”加上三个“分部”,日均供应量可达260客盒饭。在堂食以外,社区食堂还可为约161位社区高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摘编自2019年8月7日《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