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两会声音:“一碗汤的距离”享受养老多样化照护
2020-01-17
字体:
大
中
|
阅读:54
|
“养老服务业要通过对资源、空间、时间和人的有效配置,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社区老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享受多样化的照护服务。”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会场,市政协委员、上海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理事长丁勇谈到了社区和居家养老话题。
市政协委员丁勇
2020年也是丁勇委员投身养老服务行业的第13个年头。作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探索者,他在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创新实践了多年,打造了一种既可“堂吃”、也能“外卖”的居家养老模式,让社区老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享受多样化的照护服务。
把家变成养老院“单人间”
“现在的养老服务关注老人‘不能’的多,关注他们‘能’的少。”丁勇说,越来越多的理发、超市购物等上门服务,反而变相剥夺了老人们原本就不多的社会活动机会。在他看来,只要条件允许,养老服务应该更多地培养老人的自理能力,技术出身的他更希望通过技术和创新的方式让老人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经过多年调查研究,他发现许多老人最需要协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早上起床、晚间就寝、三餐料理以及翻身训练。“对一些康复状况良好的老人来说,一天点对点的服务不超过2小时,剩下的22小时更多是看护。”而这些通过服务上门就能完成,并不需要全天候占用养老机构的稀缺床位。
丁勇说,与其他的长者照护之家不同,每位来到“爱照护”的老人,除了在这里有一张床位,在家里也有一张相同的护理床;护理床一样,护理团队也一样。每个离开“爱照护”的老人,在家中可以享受“外卖”服务,执业护士定期上门随访,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就是把家庭变成养老院的‘单人间’”。
设立长护险“人护比”上限
丁勇说,目前,上海面向老年人提供的上门养老服务有两种方式,一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从2018年起全市试点推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上门养老服务。
“上海有30多万老人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可是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他指出表现之一就是“人护比”。人护比,是反映服务人员每日人均有效服务时间的指标,人护比越高,人效越高、利润越高。“长护险服务人员的人护比经常达到1:8,甚至更高,也就是一天平均服务时间达8小时。”他说,在较早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日本,监管机构对人护比有严格规定,一般不允许超过1:5,“上海很有必要设立人护比上限。”他认为,如果为了追求利润,服务供应商想办法提高人护比,会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
在一线护理中,丁勇还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套证”现象,无证人员通过“套证”,2人或多人共享养老服务员(医疗照护)证,提升“人护比”。再就是服务“套现”,在不提供满时服务、达标服务的情况下,仍然说服老人在服务确认单上签字。“这些细节看似是服务人员个人行为,背后却反映了长护险监管体系的漏洞。”
丁勇建议上海设立一个“长期照护管理中心”,统筹长护险监管职能,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几大基本功能,比如匹配符合资质的服务供应商,实现对护理服务的高效监督和有效管理等。
对老人进行身体防护培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大城市的空巢老人,他们很容易遭遇‘社会孤立’危机。”丁勇综合多年实践经验,为那些容易陷入社会孤立的高龄老人画了一幅肖像:患认知症,有囤积垃圾旧物等习性;单身老人;少言寡语;遇到困难没有能够依靠的人;与邻居等几乎没有交往;健康状态不佳;生活贫困。
“我们应该帮助和支持空巢老人获得基于自立的多样化社区居家服务。”他说,其实在空巢老人熟悉的社区,就可以探索预防社会孤立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因为只有提高自理能力,实现有尊严、有乐趣的生活目标,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有效预防社会孤立。”丁勇说,上海街镇在组织辖区内为老服务工作人员等服务力量对社区内空巢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方面,一直做得不错。他建议,在此基础上,还可由街镇引导,在社区层面建立照护顾问小组,为空巢老人提供“360度”社区服务资源对接服务。“小组可以由‘志愿者+专业人员’组成,成员包括社工、康复护理专业人员、楼组长或社区热心志愿者,也可发挥周边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为照护顾问小组掌握更多服务资源和渠道。”他说。
“就像老人们热衷在老年大学学书法、舞蹈等,我们也应该给老人开一些身体防护‘培训课’。”丁勇说,提高老人的自理能力,也要从早期干预几件事,比如衰弱、疼痛、摔倒等。“很多老人身体机能下降都是从卧床开始。”他说,卧床久了,身体开始衰弱,肌力慢慢下降,更容易摔跤。技术出身的他曾经对护理过的老人调查过,衰弱、疼痛、摔倒这三件事只要有一项在老人身上发生,之后要接受长期护理照顾的比例增加2.7倍以上;如果三项都有,增加比例上升到8倍以上。
“我还能动,我还有力量,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康复期的老人尤为重要。”丁勇说,他接触过的老人,无论是84岁的父亲还是“爱照护”的其他长者,其实都不太喜欢被人服务。“让老人活得更像正常人,这是养老服务的另一种方式。”
(摘编自2020年1月17日《解放日报》 记者彭薇)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