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健康照护技师VS智能看护产品 谁技高一筹
2018-06-15
字体: | 阅读:63|

健康照护领域简直是个竞技场,人工智能和人类技师都想在此大展拳脚。

2018年6月中旬,上海正在举办一赛一展,一个是国内顶尖的技能人才竞赛,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另一个是国内顶尖的养老福祉产品展会,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秀“人”的竞赛和秀“技”的展会,在健康照护领域产生了有趣的交集——最厉害的健康照护技师和最厉害的智能看护产品,谁技高一筹?

 

 

健康和社会照护的参赛选手正在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    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赛场:国内最强的年轻照护师

世界技能大赛是技能界的奥林匹克,面向22周岁以下青年开放,能在这个赛事上争金夺银的年轻人,大概就是同年龄段“地表最强”了。通过层层竞争进入全国选拔赛的选手,代表的是国内最强水平。

今年全国选拔赛新增了“健康和社会照护”这个项目——在过去几次世赛中,中国都没组队参加。来到位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比赛现场观摩一番,大致能理解这个项目的难度。

在“医院”里,一名刚刚做过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躺在病床上。开赛时间一到,选手推着推车来到“病房”,他一开口问候病人,周围观众就有点惊讶,两人全程以英语对话。选手先要评估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掌握他的情绪,了解他的家庭社会关系,随后进行专科评估,弄清患者的疼痛情况、康复运动能力、预防并发症的能力。选手把患者从床边慢慢扶起,坐正、起身、行走。边上三个裁判盯着选手的一举一动,不断在评分表上做着记录。整场比赛,每位选手要参加三个模块,对应三类照护场景:医院、家庭、日间照护场所。

选手的得分情况,藏在外行看不明白的细节中,比如,患者坐起时身体和大腿的角度是不是大于90°,双脚是不是摆在中立位,移动时是健侧负重还是患侧负重等。项目裁判长周嫣介绍,“患者”是经过培训的标准病人,他们和选手的沟通踩着“知识点”进行,“主题给定,但患者的表现方式不限定,比如抑郁,症状可以多种多样,就看选手能不能‘接住’。现实中,照护服务的对象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

展会: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从技能大赛转场到老博会,健康照护的世界又是另一种景象——到处都是智能产品,每样都试图替代照护者的部分功能,甚至宣称它们比人做得更好。

在老博会,一个髋关节手术患者的坐卧站走,可以拆解到多个福祉器材。坐,有“髋关节高椅”,专为患者设计座椅和脚踏板,既确保舒服,也确保坐姿正确;有“智能压力检测坐垫”,通过内置的压力传感器,检测患者和座椅的接触点位置,监控患者停留座椅的时间,并把收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带有低能耗蓝牙技术的智能手机,如果患者长时间没有移动,智能手机会向轮椅使用者或医护人员发出警告,提醒患者改变体位以防发生褥疮。

老人独居,请不起24小时的看护人员,可以借助呼叫和监测设备。这类设备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2018年,有企业从以色列引进人工智能看护技术,设计出具备机器学习能力的看护仪,只消采集三周数据,就能自动分析学习用户行为,一旦老人出现行为异常,仪器便能及时通知亲友,或者通过呼叫平台与老人对话。这个系统还能陪聊天、帮买菜、帮清洁——是个永远不会心生厌烦的聊天对象,也是很多独居老人最需要的精神慰藉。

组合:机器与人的互相加持

记者还在老博会体验了一个有趣的VR课程。带上VR(虚拟现实)头套,记者成为认知症患者亨利——头部以下换成了亨利的身体,坐在轮椅上,无法自由行动。环顾四周,是个装修风格温馨的单人间,应该属于某个养老院或护理院。

“亨利,你在干什么呢?!”护理员进门,弯下腰,脸凑到“亨利”鼻子跟前说话,由于靠得太近,她整个脸都变形了。她的嘴巴是微笑的,但说话的语气略略让人反感。她给了“亨利”一杯水,转身去忙别的事,“亨利”的双手不停颤抖,手掌和十指努力拗出各种握持姿势,还是没能把杯子送到嘴边,并且打翻了一点。

这是一套用于培训认知症护理员的VR课程。它把培训对象放到患者的位置,通过患者的感官来发现那些看似正确但并不合理的护理动作。展方解说员解释:“其实,护理员跟患者的距离是正常的,但有些认知症患者官能受损,从他们眼里看出去,对方和自己的距离缩小变形,有的人会感到压迫,变得暴躁。”

两分钟的VR体验,比很多言语解释都更能说明问题。那些优秀的照护人员,一定能从中找到提升技能、改善服务的方式,这些细节上的差别,也许不是考核指标,但一定关乎服务对象的切身感受。

(摘自2018年6月15日《文汇报》  记者钱蓓)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