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5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高龄老人的心理调适
2018-01-04
字体: | 阅读:114|
伴随人口老龄化,失能、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会大幅增加,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基本特征是衰老与衰退,与此同时,生理机能的加速退化会带来心理特征的相应变化。

高龄老人的心理变化特征

感知觉变化。老人的视、听、嗅、味、触觉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视觉一般感受较明显,视敏度降低,“老花眼”严重,眼睛对于光线的刺激更敏感,眼角膜磨损程度高;听觉方面,耳聋、耳背现象普遍,与之交谈时,需提高声音分贝、多点耐心;高龄老人鼻子部位敏感度降低,出现鼻涕有时自己却感受不到,给生活带来一定困扰;味觉方面,高龄老人更少摄入重盐、高油食物,偏好少盐、低油饮食;皮肤老化、松弛,触觉反应迟钝,对热、冷、痛的感受度不敏感,阈限上升。

心理运动反应迟缓。心理运动反应是个体从感知到动作反应的过程及其协调程度,主要体现在灵活度、反应时间及肌肉运动有关的活动。随着感知觉的衰退,动作迟缓、反应时间增加,若有器质性病因,会进一步恶化。

记忆力变化。高龄老人短时记忆的能力削弱,因而很难形成全新的长时记忆。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近事容易遗忘,但对以往或年轻时的事情记忆特别牢固,容易怀念过去,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智力变化。高龄老人的流体智力会随着年纪增长出现明显衰退,即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随神经系统生理的老化而减退。但晶体智力受影响程度小,因为晶体智力主要依赖于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阅历丰富的高龄老人,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更大。

性格变化。高龄老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个体差异较大。有的高龄老人如陈年的老酒,醇厚、淡雅,充满智慧,令人欣佩。有的高龄老人则敏感、多疑、固执、过于自我,封闭的生活圈,容易感到孤独、产生不满情绪,其性格缺陷更为明显,不利于高龄老人的身心健康。

高龄老人易寂寞孤独

其原因一方面是,高龄老人较之以往身体机能衰老程度更快,身体状况的变化会改变高龄老人的活动范围。一般情况下,受制于身体状况的高龄老人,日常社交圈进一步缩小,与外界交往减少,缺少相应社会刺激源,易产生与社会隔绝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即使高龄老人儿孙满堂,但儿女们也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照顾,尤其是处于中年阶段的子女们,可谓“上有老、下有小”,自身还面临“中年危机”的风险,缺少对高龄老人足够的陪伴。一个人在家的高龄老人,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也容易有孤零零被抛弃的感觉。如何缓解高龄老人的孤独感呢?

坚持适量运动。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散步、做简单家务是较可行的方式,长此以往可达到不错的效果。

必要的社会交往。高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持与老友之间的联系,好朋友是个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除了运用电话、微信网络方式外,线下的交流也很必要,面对面地沟通会给高龄老人带去必要的情感支撑力。

培养兴趣爱好。高龄老人有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好事,它能使高龄老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丰富生活,增加生活乐趣。闲暇的时间不再是难挨的,因为当人集中精力做事情的时候,对时间的感受度会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时间会飞逝而过。

子女抽空“常回家看看”。高龄老人由于日常的生活范围有限,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减少,再加上年老、体弱多病,对亲人、子女的牵挂和对过往好友的怀念,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而无法自拔,内心的不平静感较重。若子女能多抽点时间,陪伴在高龄老人身旁,多聊一聊身边的事和人,对高龄老人来说,是莫大的精神慰藉,对孤独感的缓解会有明显的效果。

哪种性格易产生孤独感

高龄老人本身的性格因素是孤独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格孤僻、固执、刻板、不愿与人交流的高龄老人,更容易有孤独感,不愿意表达自己想法或者拒绝和太多人接触,最后容易将负性情绪内化。作为高龄老人,自身要多充实自己的生活,不给自己留过多时间让孤独感受“侵入”。作为子女,也要和父母保持常联系、多陪伴,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摆脱孤独情绪的困扰。

8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加快衰退,对社会、家庭的贡献减弱,社会角色变化,会有成为家庭累赘、负担的担心,自我价值感降低而产生的无用感。若情绪调节不当,高龄老人会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轻生的念头。因此,提前预防、及时调适很有必要。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要让高龄老人相信,衰老的他(她)们不仅不是子女的负担,而且还是家庭的幸运,高龄老人的健在有利于家庭和睦关系的维系,“多世同堂”、“子孙满堂”想想都是很温馨的场景。高龄老人要消除“树老根枯”的悲观想法,接受晚年的自己。

发挥余热,量力而行。高龄老人中也有一些身体仍然很健朗、思维清楚的“资深导师”。对于这类高龄老人,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担任一些社会角色,丰富生活的同时,富足精神,将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年轻人分享,增加自身价值感。当然,工作必须力所能及、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讲究实效,不图虚名。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高龄老人的时间相对充裕、人生阅历丰富,适度学习能够延缓智力衰退、保持大脑灵活,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有一定作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汲取到的营养,能使高龄老人增加获得感与价值感,保持与外界联系,所谓“常读常新”,即使是对同一本书的阅读,也能在不同的阶段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的科学生活方式归纳为:情绪平稳、科学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按此要求去做,其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可下降69%—75%,老年常见病减少一半左右,会使人更长寿。高龄老人应以低盐、低脂、易吞咽、易消化食物为主,多进食蔬菜水果,均衡营养合理膳食,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高龄老人所需睡眠时间相对缩短,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质量,保持豁达心情。

(摘自2017年12月30日《上海老年报》  作者王永斌)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