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乍浦路——岁月深处的人间烟火
2018-06-26
字体: | 阅读:118|

乍浦路位于虹口区,南起乍浦路桥,北至衡水路。琳琅的商店张罗出浓郁的“当下”气息,为这条小马路晕染上一层烟火的底色。但当你的视线越过店招,还能从树影后隐约可见的廊柱、浮雕间,读出许多岁月深处的记忆。

 

 

 

乍浦路边一户民居,用鲜花与绿植装点得格外清新。

 

这里有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全国范围内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在这里召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第一美食街”的崛起,更为上海的民营餐饮业点燃了“星星之火”。是突破陈俗、不断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在乍浦路上一次次谱写出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传奇。而这,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缩影。

第一美食街,上海餐饮业发展史不可替代的坐标

 

 

上世纪末,乍浦路被称为“上海第一美食街”,最多有100多家个体饭店在这里同时经营。(资料图)

 

跟老上海谈起乍浦路,第一反应必定是“美食街”。若是碰上资深的吃客,对于各家饭店的招牌菜,都是如数家珍:“王朝大酒店”的牛肋排,“博世凯”的红烧肉,“丁香饭店”的大王蛇……随之在记忆中展开的,是专属于“上海第一美食街”的繁华盛景。金碧辉煌的厅堂内,是“人面珍馐相映红”;熙熙攘攘的路面上,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深夜,密集排布的霓虹灯招通宵不息,在行人脸上映出五色的流光,让人恍若走进了王家卫的电影。

作为上海第一条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美食街,可以说,乍浦路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初,乍浦路还是一条布满石库门老房子的普通小马路。1984年,一名叫丁宝根的年轻人率先将路边民居的墙壁打破,开出了一家个体点心店。虹口区工商局发给他的营业执照是001号,而在那时,上海的餐饮企业大多是国有的。随着丁宝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点心店在几年后被改造成为了“丁香饭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民营餐饮的“星星之火”迅速地燃遍了整条乍浦路。在最先几家饭店的带动下,来自各地的“下海者”纷纷来此“抢滩”。乍浦路成了地标性的美食街,个体饭店数量在1990年代中期已经超过100家。

不断翻新的菜式、亲民的价格、灵活而又人性化的服务,为这些民营饭店不断吸引着八方来客。据媒体报道,一位老先生回沪探亲,很想念“百叶结烧肉”“雪笋炒年糕”的味道,王朝大酒店就按照这位顾客的口味,临时烧了这几道菜,让老先生赞不绝口。与此同时,店家也在硬件设施与就餐环境上下了大功夫,空调几乎是各家“标配”,欧式廊柱、鎏金浮雕等豪华装潢,在当时也可谓“惊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乍浦路上吃饭,在百姓心中是一种极为时尚和体面的象征。

然而,随着不同菜系、不同风格的餐饮企业在上海遍地开花,昔日“美食街”的光环也在逐渐淡去。到今天,路边的大型饭店只剩下了“王朝”“珠江”等寥寥数家。但机遇依然存在。一些“龙头”饭店扩张版图,开设分店,博得了更大的空间。金米箩大酒店将老店挪了几步路,重装了店面,人气不输当年。有一批“老外”导游,仍然喜欢带着国外的游客来乍浦路吃饭,因为要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餐饮业发展史”,这里是不可替代的坐标。

有人为美食街的风光不再而惋惜。但这恰恰是上海的餐饮产业发展壮大、消费升级的结果。有顾客表示,过去来乍浦路,是为了吃别处都尝不到的生猛海鲜,如今“随便哪家都能做出来”,于是便选择就近用餐了。还有人表示,相比于专程去饭店吃饭,现在更喜欢去商场,吃完饭还能顺便看电影、购物。与多种业态的融合,正在成为餐饮业转型、革新的一个方向。在如今的乍浦路北端,综合了办公、购物、餐饮、教育等业态的利通广场,每到饭点都人头攒动。

有意思的是,在原先美食街的核心路段,又出现了另一种繁华——记者看到,工作日的中午,至少有 30位“外卖小哥”同时在这段百余米长的路上取餐、骑行,如潮的车流造就了这个互联网时代才有的奇观。对于乍浦路,以及众多的“美食街”来说,这或许给出了新的机遇。

这里有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所美术学校,一百年前就是“文艺胜地”

 

 

虹口大戏院旧照。(资料图)

 

 

一百多年前,以昆山公园为背景的英文明信片。(资料图)

 

乍浦路的繁华,其实要远比“美食街”早得多。上世纪初,这里就是上海滩知名的文化集聚地。名人的足迹,古老的建筑,尘封的故事,在这里几乎俯拾皆是。

20世纪30年代起,在乍浦路与海宁路交接处,一个小小的路口就汇集了四家影剧院,这恐怕是在别处都难以得见的奇景。其中,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就诞生于此——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乍浦路388号的位置用铁皮搭建了一栋简易建筑,用作电影放映的场所,里面可容纳250名观众。建造时名为虹口活动影戏院,后来更名为虹口大戏院,但时人更惯于唤其“铁房子”。同年底,这座设备简陋的剧场正式开业,首映影片为《龙巢》,吸引了大批观众。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正式开启。

就在距离虹口大戏院仅仅几步之遥的地方,其后又陆续开出了胜利电影院、国际电影院和解放剧场。几家影院外墙上,各类电影的宣传画、巨幅海报遥相呼应,可以想见,是多么令影迷目眩神迷的景象。鲁迅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自己来虹口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即胜利电影院)观影的经历。著名导演汤晓丹也曾说过,他的电影启蒙就是在虹口大戏院完成的。

在这个路口留下的传奇,并不只是关于电影。1950年7月,在夏衍、巴金、冯雪峰等人发起下,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就在解放剧场召开。梅兰芳、周信芳、贺绿汀、傅雷、施蛰存、张爱玲等531名文艺界“大腕”云集于此,可谓星光熠熠,盛况空前。二十多年后,重排滑稽戏《满园春色》也在这里公演,轰动一时,热情的剧迷通宵排队,队伍从乍浦路一直打弯排到了昆山路上。如今,在乍浦路上依然能看见胜利电影院、国际电影院和解放剧场的旧址。虹口大戏院后被拆除,2006年,有关部门将其遗址公布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并在原地设立了纪念碑。

乍浦路上还诞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11月,年仅16岁的刘海粟与乌始光等友人在乍浦路8号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即后来的上海美专。创始人之一汪亚尘曾回忆当时选址的情形:“始光请客,邀季芳与我三个人到乍浦路日本人开的西洋料理店‘宝亭’午餐。正在进餐,从窗门中望出去看见对过墙上有一张招租字条,那幢半中半西式的屋子又紧闭着,知道是出租,餐后打听房价不贵,就由始光去赁定那间屋子,试办学校的起点,也就在那个场所。”上海美专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开一时风气之先。从创办之初,即强调室外写生,苏州河边,近郊集镇,都是他们的户外课堂。之后,学校数度迁址,顶住巨大的舆论压力,率先招收男女学生同校学习,首推模特人体写生课。教育家叶圣陶盛赞上海美专的“一切考虑,一切措置,全都充满着革新精神”。潘玉良、李可染、程十发、赵丹等大批艺术人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可以说,它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

持续的创造力和活力,助力虹口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虹口双创服务中心”不久前在乍浦路上揭牌成立。本版图片除注明外均由袁婧拍摄

 

乍浦路上,或许存在一种特殊的活力“磁场”。

1879年5月28日,在乍浦路的一个仓库里,一名英国工程师利用一台10匹马力的小型蒸汽机发电,第一盏电灯就此在中国的大地上发光。这灯光所代表的创造力和活力,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照亮着同一片土地。

夜深后,在昆山公园旁边,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的“24小时”图书室依然亮着灯光。偶尔响起的翻页声,在平静中似乎孕育着一股蓬勃的朝气。根据已故著名作家丁景唐的回忆,这里曾经是一座半圆形屋顶的、二十多平方米的铁皮活动房子,其中三分之二用作课堂,三分之一用作小小的图书室和教师办公室——这就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三儿童福利站,宋庆龄也曾多次来到这里探望孩子们。如今,修葺一新的图书馆焕发出新的光彩,以全新的服务空间和“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理念迎接每一个求知的身影。无论在什么时间,出入24小时借阅室、借书、还书,都只需刷卡就能完成,便捷的服务深受读者欢迎。

乍浦路的南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乍浦路桥静静地伫立在苏州河上,见证着河岸边近年来发生的华丽蜕变。就在桥的北麓,新近开业的苏宁宝丽嘉酒店如同一座豪华城堡,临水而立,成为苏州河口一个全新的抢眼地标。从酒店门口沿着乍浦路再往北走几步,由两栋双子塔楼组成、总面积达24.8万平方米的星荟中心作为北外滩CBD全新地标性综合体商业项目,即将在2018年下半年正式开业。在虹口区出台的相关计划中,将通过苏宁宝丽嘉、星荟广场等项目,重塑苏州河河口风貌区功能,带动商业、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在乍浦路北端,靠近四川北路公园的开阔地段,一片由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风格现代前卫的办公园区,与隔壁太安里的老洋房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里是Soho3Q共享办公空间,不少中小型公司和创业者在这里合作办公。没有围栏、隔断的物理空间,为不同公司、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氛围和渠道,开放的连廊上,沙发间,咖啡馆里,到处可见一群群年轻人讨论得热火朝天。

与之相关,“虹口双创服务中心”“虹口区众创空间联盟”不久前在位于乍浦路480号的红砖房中揭牌成立。据悉,双创服务中心及众创空间联盟将通过汇集并发挥虹口区内各种能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发展,不断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新形态的综合服务,从而整体上提升区域内创新创业能级。这条古老的街道所迸发的活力,将辐射到整个区域,助力虹口区的创新创业。

(摘自2018年6月26日《文汇报》  记者钱好)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