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康复辅具就像戴眼镜一样,随着“度数”增长,适用的辅具也不尽相同。花上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的价格去购买一套仅能短期使用的康复辅具,对老人而言,这笔买卖并不划算。市民政局昨天宣布,上海“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全市16个区70个街镇被列为首期试点单位。
据悉,列入首期试点的康复辅具产品共有45种,涵盖矫形器、家具及其配件、个人移动辅助器具、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个人医疗辅助器具等。市民政局表示,随着试点深入,产品目录将会采取“优胜劣汰”机制来进行适时调整,让社区居民用上更多适用产品。
第二届进博会上展出的康复辅具及相关设施。①提供24小时服务的智慧健康社区站。 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②洗消中心服务模式展示位。
③具有自动避障功能的智能轮椅。
首期产品为“基础配置”,下一步拓展至社区和机构
走进普陀区万里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只见一群老人正围着各类康复辅具谈论,不时有人上前试用并询问租赁价格。
作为首批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单位之一,这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配齐了首批产品目录中的45种“标配产品”。其中,较为常见的家具及其配件主要为护理床、智能床垫,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包括助行器、轮椅。“标配产品”中还包括个人医疗辅助器具,主要有家庭用制氧机和家庭用上肢和下肢康复训练设备,适合术后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时使用。
88岁的汤锦对两台轮椅格外感兴趣。他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他与老伴生活上都能自理,但上了年纪后,腿脚还是不如从前灵便,希望能挑一台“共享轮椅”,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
据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处长孙晓红介绍,首批试点的产品专注于“进家庭”,因此,在选择上基本围着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转。“我们这次没有将爬楼机之类的产品列入,主要考虑到有这些需求的大多是社区或机构。”她表示,等到2020年更新产品目录时,会考虑纳入更多小型养老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的康复辅具需求。
从聚焦产品到深耕服务,力争与老人建立长期联系
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的推出,其实也是为陷入发展瓶颈的康复辅具产业寻求一条破题之路。上万元的护理床太贵,作为需求端的老人们难以承受,而作为供给端的企业则因销售欠佳,也会遭遇发展瓶颈。
“社区租赁的方式可以更好盘活供给、需求两端,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可以有机会使用到这些产品。”在孙晓红看来,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其实传递出一种产业发展信号——从聚焦产品到深耕服务。
老人们在专业租赁服务商的推荐下试用合适的产品,确定租赁后,服务商负责送货上门并安装,同时指导老人如何试用该辅具。在租期里,老人如果遇到器具损坏、维护保养、更换等问题,可以直接和租赁服务点联系,服务商会提供相应服务。
如果老人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其租金已与购买金额相当,部分服务商后续会采取“免租金”的方式,继续提供专业服务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从曾经的“一锤子买卖”到眼下力推的可持续服务方式,专业服务商不仅可以借此建立起与老人的长期联系,也能做到更熟悉老人个体情况,为其推荐真正适合的产品。
符合条件的老人可获租赁补贴,每人每年上限3000元
租赁价格,无疑是老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据了解,试点期间,本市户籍60周岁至74周岁低保、低收入老年人,7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不仅可以租赁目录中的产品,还可以申请租赁服务补贴,补贴金额为辅具租赁服务价格的50%,每人每年补贴上限为3000元。
记者注意到,万里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墙面上,张贴着“上海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产品指导价目表”,详细记录着产品类型、供应商、单次租赁价格以及押金。以一台电动轮椅为例,购买价格为7000元/台,租赁价格为1800元/次,补贴后价格为900元/次。不少老人都认为,其租赁价格在自己可承受范围之内。试点期间,康复辅具的单次租赁时间为“6个月”。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时间设定借鉴了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现有经验。以德国为例,该国老人使用康复辅具时间较长,因此,他们设置的租赁时限为两年。而以成熟的养老产业闻名的日本,康复辅具租赁时限为三个月。
根据市民政局的计划,他们将通过先期试点工作,获得租赁人次、年龄段分布、高频产品等方面的精准数据。在此基础上,未来将考虑是否将单次租赁时间适当缩减,同时也将研究康复辅具租赁补贴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可行性。
据了解,“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计划2019年底前在全市16个区铺开,覆盖至少30%街镇,并于2021年前实现全覆盖。
(摘编自2019年11月27日《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