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上海抗疫科普筑牢织密公共卫生安全网
2020-03-10
字体: | 阅读:79|
随着本市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进出公共场所的市民日渐增多,各种“怎么办”接踵而至。2020年3月8日,根据当前疫情防控的阶段性特点,市卫健委对外发布《疫情防控市民健康科普50问》,系统回答公众关切。而在3月1日,针对市民遭遇的心理问题,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疫情防控市民心理疏导18问》,已成为公众“宅家抗疫”的心灵处方。目前,市精卫中心团队正在紧张撰写“市民心理疏导问答2.0”版。由市卫健委组织编写的中英日等5种语言的《入境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指引》也将于近日发布。

不止“50问”“18问”,细心的市民早已发现,在这场战“疫”的每个关键节点,每当公众有疑惑、心理有变化,科普专家早就“等在前头”。他们说,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才是最有效的科普。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健康科普正在为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持续补给”,筑牢织密覆盖2400万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网。

 

 

 

健康科普涵盖五大方面,个个“接地气”

“在户外必须佩戴口罩吗”“新型冠状病毒会不会通过地铁票传播”“乘地铁发现有人摘下口罩怎么办”……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编写的《疫情防控市民健康科普50问》,涵盖日常防护、通勤、办公、消毒、求医问药等五大方面,每方面各十个问题,个个“接地气”。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告诉记者,许多问题直接来自于市民提问。比如在编写“通勤篇”时,他们设想了市民乘坐地铁、私家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时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这时有人提醒说,网上对共享单车的讨论很热烈,于是他们就把“骑共享单车应如何防护”作为“一问”写了进去。

回应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参与此次抗疫科普的专家们的共识。不久前,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疫情防控市民心理疏导18问》,同样出自该中心疫情心理咨询服务中的高频问题:一开始,不少人对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感到焦虑;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咨询孩子不听话、夫妻老吵架、“宅”家睡不着等问题。这些来自社会的共性话题,一一被写入了“心理疏导18问”。

跟着公众心理走,关键节点早筹谋

“做科普,还得懂点心理学,把握住公众心理变化的重要节点。”吴立明说。

事实上,这次疫情防控中,许多科普推送的“节点”都有讲究。1月20日,上海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公众最需要科学引导的时候,闻玉梅、汤钊猷等12位院士挺身而出,联名向上海市民发出倡议: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

1月30日,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闻玉梅院士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恢复期。”这句富含深意的话语流传甚广,成为疫情初期社会心理的“稳定器”。

3月1日,在上海已经“闷”了近40天后,不少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迷惘。这时,结合“18问”的发布,心理专家从专业角度阐明了“心结”产生的原因,并开出了“心灵处方”,陪伴宅家已久的市民,度过疫情防控的关键期。

“50问”发布的时间也有些巧妙:一方面,上海正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而另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屏牢”,市民在心理上难免有些松懈。这时,再给大家提个醒:“继续宅、闷得住、屏屏牢”。

为了把科普做到关键时间节点上,专家们动足了脑筋、花足了心思。吴立明说,“50问”是由市健康促进中心的十多名专家在三天内梳理编写出来的。为了力求科学、准确,团队咨询了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专业机构的权威人士,而下笔时却特别注意表达——语言简练、话语亲切。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看得懂、照着做”。

牢记时度效,健康科普“效应倍增”

正因为充分考虑了时、度、效,疫情期间的上海健康科普“效应倍增”。

“50问”在“上海发布”刊登后,一夜之间点击超过10万。有人把它比作“防疫版《十万个为什么》”,不少人留言:“详细、周到、温馨”。

“复盘”新冠肺炎疫情一个多月来的走势不难发现,科普宣传总是紧跟形势。春节长假期间,集中提示“假期不外出,不聚会,做好居家卫生防护”;返沪高峰来临前,开展口岸和交通枢纽健康宣传,提示主动申报、加强自我管理;复工复产前,加强企业和个人防护知识宣传;疫情平缓后,针对市民的松懈情绪反复引导。

疫情期间,作为医学专家,吴立明发表了《口罩,五戴三不戴》《重复用口罩,三要三不要》等多篇科普文章,从市民最关心的个人防护用品入手,送上解疑释惑的“及时雨”,他也因此收获了一个昵称:“口罩达人”。他还作为“公筷公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向全社会呼吁:“聚餐时请使用公筷公勺”,助力阻断病菌传播,引领健康上海新时尚。短短十多个小时,“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上的倡议书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点赞超过1万次。

(摘编自2020年3月10日《文汇报》  记者沈湫莎)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