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125名外地员工全部留沪照顾115位老人
2021-02-08
字体:
大
中
|
阅读:50
|
周浩然陪伴院内的老奶奶。 市一福院供图
凌晨2时,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7楼生活区走廊,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老人居室内,从走廊尽头一间间巡视过来,发现老人们睡得香甜,才走到护理台完成打卡。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半,这个身影每半小时出现一次。
她是一福院留沪员工之一、护理员穆玲。从2021年1月27日起,院内一线医护人员全部集中工作和生活,为照顾院内115位老人的日常起居,包括护理员、医生、后勤人员等在内的125名外地员工今年全部留沪,坚守岗位。
“年轻人的订婚可以推迟,老人们马虎不得”
如果不是疫情警报再次拉响,此刻,56岁的穆玲已经回到老家河南商丘,为原定年初四举行的大女儿的订婚宴忙碌。为了这次订婚,她和老伴从2020年就开始张罗。
疫情来得突然,养老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后,穆玲不但取消了女儿的订婚宴,还主动做起了解释工作,她挨家挨户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年轻人的订婚可以推迟,关键时刻,老人们马虎不得。”
刚开始,穆玲的大女儿不理解:“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重要?”穆玲的老伴也劝她:“女儿订婚请假总能批吧,咱不差这几天。”穆玲也委屈:“不是我不想回,是老人们实在离不开我。”
穆玲在一福院工作了8年,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趟。在养老院内,她负责照顾14位老人的饮食起居,白天要定时定点发饭,帮老人穿衣叠被,搀扶老人上厕所。得知夜班护理员无法如期到岗,她主动承担起夜班工作,连续12小时不能休息,有的老人一晚上要起夜十几次,穆玲必须全程跟着,一点不敢懈怠。
此前,为了这场早早定好的订婚宴,穆玲的小女儿也带着4岁的儿子回国,按要求核酸检测后集中隔离了3周才回到老家,就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得知家人无法团聚,小女儿也不理解,母亲打来电话也不接。“她心里堵着气,我也难受,但是没办法。”为这事,穆玲掉过眼泪,但她始终态度坚决,一次次耐心解释,最终将家人一一说服,老伴退掉了大年三十到家的火车票,小女儿每天都给母亲打来视频电话,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将订婚宴改到五一假期,婚礼顺延到今年国庆。
儿子守国丈夫守家,我守“夕阳”
1月26日晚,黄浦区一小区因出现疑似病例,即将封闭。一福院的一位护理员就住在这个小区内,眼看第二天院里就要启动封闭管理,自己出不去小区,岗位上缺个人怎么办?当晚10点,正在家中的护理员许砚勤接到了班长的一通电话。“好的,没问题!”挂断电话后,她简单收拾一些换洗衣物,第二天一早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按照排班计划,许砚勤是第二批封闭管理的员工,顶上岗位空缺后,她要持续工作近一个月,原本和丈夫一起过年的计划也不得不取消,但她只有一个想法:“特殊时期,不能让老人们没人照顾。”
同样坚守在岗位上的,还有许砚勤在山东烟台当兵的儿子。不久前,儿子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现场参与救援,抵达当晚,儿子打来电话:“妈妈,我正在出任务,今年可能就不回家过年了。”
接到电话后,许砚勤一晚上没睡好觉,好几天都不敢给儿子打电话,直到救援结束才松了一口气,可此时儿子已踏上执行新任务的路途。许砚勤没抱怨,“这样很好,今年过年,儿子守国,丈夫守家,我守‘夕阳’。”
一同守“夕阳”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在一福院,40%的员工在35岁以下,近几年,“90后”员工比例已经超过30%,25岁的周浩然就是其中一位。2018年,老家在昆明的他从上海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福院工作,负责老人的康复训练。
“非必要不离沪从我做起。”2021年是周浩然第一年在外地过年,封闭期间,“95后”的他与95岁的龚岁老人成了忘年交,周浩然说,虽然自己在老人眼里只是个孩子,但很喜欢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对我来说,这也是个特殊的年吧!”
“妈,我要留在上海陪院里老人过年”
一福院内现有老人115位,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其中70%是重度失智失能老人,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不少,遇到突发心梗等紧急情况,医生方林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并进行抢救。
因为疫情,方林已连续两年同老人们一起过年。1月21日,上海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后,他再次果断放弃了回家团圆的念头,时刻待命。
方林老家在陕西安康,2020年11月,上海至安康直飞航班开通后,他一直想感受下两个半小时直达家乡是什么体验。在此之前,他回家需乘坐近20小时的绿皮火车。“今年飞不了没关系,明年还有机会。”不善言辞的方林把心思藏了起来,给远在1300公里外的母亲打了通电话:“妈,我今年春节也不回去了,疫情有反弹,我要留在上海陪院里老人过年,您要保重身体,出行记得戴口罩啊!”
看到员工们主动留沪,在养老行业工作了34年的一福院院长朱小凤感触颇多。“这是我们行业的特点,越是节假日,老人越离不开我们。”根据相关防疫要求,上海养老机构已暂停接待外来人员探视,工作人员只能通过视频连线满足家人和老人“见面”的需求。
“越是到过年,老人们越想见到家人,情绪越容易不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营造愉快的节日气氛,减少老人的负面情绪。”朱小凤说,为了让员工能够安心留沪,养老院给他们送上了新春大礼包,设置了坚守岗位奖等物质奖励,并组建了微信群,及时了解员工需求,院方还给外地员工的家人送去感谢信,并邮寄了牛年吉祥物和上海特产,对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表示感谢。
(摘编自2021年2月8日《解放日报》 见习记者顾杰)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