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的王奶奶,过去因子女没空陪自己吃饭,只好自己马马虎虎过日子。自2015年9月起,王奶奶有了一起搭伙的同伴。李窑村出资向某村民租了一户空置的宅基房,通过食堂、客堂等设施的改造,使其具备了助餐和居家养老的功能,这就是奉贤区第一家“四堂间”成立了。在这里,王奶奶不仅能吃上每顿5元、荤素搭配的可口午餐,还能参与读书看报、健康讲座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她说:“没子女陪,有老伙伴陪,也开心!”
李窑村的“四堂间”一推出就受到老人们欢迎,随即被更多村所引入。这一起初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吃饭难所设立的场所,随着不断适应老年人的新需求,慢慢改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乐园。所谓“四堂间”,就是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和议事的厅堂。它可以引领一种由老年人决定、请老年人自治、让老年人互助的农村养老模式。
“四堂间”的出现,让很多老年人摒弃了独守空门的留守生活,走出家门、参与到村集体活动中来。“从选址开始,一直到运行后要开展哪些活动,都是请村里的老人参与进来的。”提起吕桥镇“四堂间·百草堂”的由来,村里的老年人如数家珍。“先是村里宣传要建一个大家可以一起活动的地方,然后请大家一起议一议,这个点设在这里,我们走过来方便不方便?这家的闲置房,环境方面适不适宜做睦邻点?运营以后,要开展哪些活动?一顿午饭收多少钱比较合理?”最让村民们自豪的是“四间堂·百草堂”从粉刷砌墙到种植花草都是左右邻里一起动手的。现在,宅基道路两侧已开满鲜花,节日活动、志愿者服务、健康讲座等已成为常态。以前村里老人多有抱怨,自从有了“四堂间·百草堂”, 村里老人都很开心,不仅学到了养老保健知识,而且会向村里建议还能配送些什么服务等等。
奉贤区现已建成的百余家“四堂间”,在老年人的主导下有了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青村镇采用菜单式配送服务的方式,各职能部门提供可选菜单,包括医疗服务、微型党课、法律咨询等,由“四堂间”的老年人按需“点单”;奉城镇以“四堂间”为平台,发动宅基上的老年人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加入到村民巡查、环境整治、“最美宅基”创建等活动中来,使“四堂间”成为老年人参与村务管理和自治的平台;金汇镇“四堂间”开展“一个微笑、一缕阳光”笑脸征集、宅基趣味游戏比赛等活动,在丰富村民老人生活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南桥镇一支由小朋友组成的“可可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四堂间”的老人们送去歌舞、朗诵、器乐演奏等文艺演出,还为老年人修剪指甲、敲背捶腿、打扫卫生,让“老宝贝们”享受一番“小宝贝们”的贴心服务;金汇镇梅园村的“四堂间”引入村民议事厅、调解室,村里谁和谁有了矛盾,请来客堂里的“老娘舅”们说上几句,你一言我一语中把原本激烈的情绪慢慢得以平复。
奉贤区这种不离乡土、不离乡音、不离乡邻、不离乡愁的“四堂间”养老模式,得到了市和区老年基金组织的支持,他们帮助志愿者走进“四堂间”,为老人提供便民和文艺演出服务,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的价值得以体现。
(摘编自《大城养老—上海的实践样本》 记者吴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