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冯骥才沪上六小时会友记
2020-10-05
字体: | 阅读:159|

我有两张面孔。以前是写他者,这次新作《艺术家们》写的是另一个冯骥才。我78岁了,身体可以,还能再写两部。——冯骥才

 



冯骥才和达式常



冯骥才和李小林一家



冯骥才为新民晚报题词



冯骥才与好友赵丽宏   吴越摄影


2020年9月28日上午10:30、下午2:30,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后现身上海两条著名马路:武康路和巨鹿路。上午拜访巴金故居,下午参加“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研讨会”。旧雨新知,叙情谊,话感恩,谈文学,议创作……冯骥才沪上会友,感怀深,兴致高,他说:“我今年实足78岁,身体可以,还能再写两部长篇(小说)。”

冯骥才新作长篇小说《艺术家们》首发于《收获》2020长篇专号秋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单行本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再访巴金故居:巴老的灵魂一直在这儿

上午10:38,冯骥才一行车停兴国路,在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等陪同下沿武康路漫步去往巴金故居。沿途,他倾听有关老房子的介绍,时不时停下来拍照,一格窗棂,一栋建筑……

来到巴金故居,四十年老友、巴金先生之女李小林迎了出来。冯骥才向李小林转交了妻子顾同昭的礼物;向李小林的女儿端端赠送了一条绘有自己画作的丝巾,李小林开玩笑说:“这么好看的丝巾怎么只送端端?”端端是巴金先生生前特别疼爱的外孙女,或许由此,对巴金心怀敬重和感恩的冯骥才,对端端也尤为特别吧。

此番是巴金先生逝世后,冯骥才第二次来到巴金故居,也是他沪上行唯一专门拜访之地。李小林说:“当年父亲见到你后对我说,冯骥才好高哦。我们通电话聊你的小说,但竟然是后见到你。”冯骥才笑道:“小林现在说话的声音和当年一样。那次来,我就在外面那间吃的饭,是你姑妈做的……”

冯骥才在巴老相片前驻足凝望;顺着木质楼梯到二楼、三楼,他1.92米的个头,显得过道、楼梯和书房里更狭窄;坐在巴老曾伏案的工作台前,冯骥才戴上白手套,小心翻阅着《普希金诗集》《高加索的俘虏》等巴老藏书。看到满室藏书、书脊破损处和年久的木窗,冯骥才收拢了笑容,声音低了下去:文化遗产太需要科学保护和专业的人才队伍了……睹物思人,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过去了。

巴金故居的启动、建成,有着冯骥才建言的一份心力。他说:“巴老是中国文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旗帜。巴金故居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一个城标,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标志,应该格外珍视它。在整理文化遗产方面,上海做得很精致、很认真,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巴老活着的空间,好像巴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实际上巴老没有走,他的灵魂一直在这儿。”

首赴上影演员剧团:巧遇达式常 梁波罗

沿武康路缓步去往巴金故居途经武康路395号——上影演员剧团。团里得知消息,提前安排人等候在门前。一位头戴鸭舌帽和墨镜的男士伸着手迎上来——达式常!冯骥才脱口而出。相识数十载,上一次见面还是冯骥才来沪办画展。多年未见,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是冯骥才第一次来上影剧团。走在上影的星光大道,看着地面上的金色手印,冯骥才拿出手机,拍下了秦怡的手印。

信步来到赵丹塑像前时,表演艺术家梁波罗从楼内走出。梁老师恰巧刚结束拍摄,回团里。冯骥才、达式常、梁波罗,分别是78岁、80岁、82岁,70后80后邂逅,拱手,互道珍重。不相见,不相忘。

剖析文学创作:“我确实有两张面孔”

“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研讨会”,用主持人的话说“阵容强大”,批评家、作家、出版人等40余人出席,被称为几乎是疫情以来,沪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学作品研讨会。

研讨会前,散文家、诗人、《上海文学》杂志社名誉社长赵丽宏提早来到位于巨鹿路的上海作协,等候老朋友大冯。他说,“大冯是我一想起来就会微笑的作家。他的创作足迹贯穿了整个新时期,而他强大充沛的创作能量,更是令人感佩。大冯三年来出了六七本书,我都看了。这部《艺术家们》有他的影子,大段的艺术评论是他对艺术的思考和观点。”冯骥才最近的两部长篇《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正是他对亲历的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读着读着,耳边仿佛回荡着19世纪的声音、俄罗斯文学的声音,和疫情期间重读《日瓦戈医生》的感觉有点像。”作家孙甘露说,《艺术家们》表面上写的是艺术家的生活,实际上是剧烈变动的时代,一代人漫长精神生活的写照,反映的是时代的视野,也是内心世界的视野。

倾听故友新交们的评析,冯骥才说:“一个作家写完小说,是没有话语权的,交由评论家和读者。关于我的小说,我想说,我确实有两张面孔,一个是《三寸金莲》,一个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两部小说语言风格不同,都是我。如果说‘俗世奇人’系列是我写他者,这一次新作其实写的是另一个冯骥才。”

作为作家和画家的冯骥才,这次写艺术家“非同常人的一群异类”,是“蓄谋已久”,可谓水到渠成。“我确实一直想写一部艺术家的小说。我爱艺术,笔下的艺术家对我来说不是‘他者’,而是并肩的同路人。所以我跟韩美林等画家深交,也会在小说里注入对艺术家的理解。”冯骥才谈到,他写艺术家,写的是心灵史层面的“精神生活”,“我看到的真正的艺术家,是历经困厄后仍然光明、单纯、美好——太阳是黑夜下的蛋,我想写这样的艺术家。”

冯骥才坦言,“当我回到书房,不是我找文学,是文学找我,生活积累到一定时候自己会成熟。”“我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者。我的理想发自心灵,我的唯美拒绝虚伪。”

回应大家的祝福和期待,冯骥才说:“今天的讨论我都记得,对我长期有效。我今年实足78岁,身体可以,还能再写两部长篇(小说)。”

驾驶四驾马车:从未停歇,一路风景

文学创作、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冯骥才人生的四驾马车。

3年前采访冯骥才时曾聊过这个话题。这次,把如何排序再次抛给他。“我一直把文学排在最重要的位置,我觉得文学更多地是思考、是对社会的关注。我一般把绘画放在第二位,我天性喜欢绘画,脑子里不断出现画面,到现在也是这样。但最近一年多将近两年时间,我基本没到过画室画画。应该说,文化遗产保护还是第二位,虽然放在第二,但可能抢救的事儿来得很急,某一个东西濒危了必须要跑一趟,必须要到当地帮助它。我现在岁数大了,往往跑起来吃力一点。第四项工作可能是教育,特别是现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大多数项目后面没有专家。所以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只有一代代专业人才的队伍建立起来,才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明天放心。”

在来沪参加研讨会之前,冯骥才在北京参加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从“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数十年来,这四驾马车错位奔跑,冯骥才驾驶着它们,从未停歇,一路创造风景,一路成为迷人的风景。

采访手记

美与孝

“我把昨天给你带回来了。”“你给我带回来的,还有明天。”这两句出自《艺术家们》结尾的话,打动了《收获》主编程永新和批评家们,读后让人觉得:动人,美。

大冯,朋友们如是称呼冯骥才,1.92米的大个子,却有着丰富浪漫的内心世界,对美的敏感、欣赏、追求与创作。他拍摄天津大学冯研院里夜晚光影不同的徐志摩塑像,只因美;他拍摄武康路某一街角的圆形建筑,只因美;他拍摄巴金故居秋阳下的爬藤,只因美;他拍摄风雨侵蚀的一扇窗,琢磨着怎么更好地保护,只因想要留住文化遗产之美……

高高大大的冯骥才,有着细腻温柔的情感。他是出名的孝子,工作再忙,定会按时去看望母亲。提到母亲,脸上顿时露出柔软的笑容。疫情期间,他传来与母亲的合影:自觉防疫,每与老母见面便施“撞肘礼”,00后老母亲与70后儿子,这幽默顽皮,任谁看了不会心而笑,不祝福!采访临别,暮色中,大冯先生取出手机,唰唰唰找出一张照片给我看,“我妈妈前几天刚过103岁生日。”照片是冯骥才和夫人与妈妈的合影,每个人脸上满是笑容……

(摘编自2020年10月4日《新民晚报》  文/摄影 郭影)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