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上南路——这是会展改变城市的经典样本
2018-07-13
字体: | 阅读:79|

上南路北起周家渡地区,向南到林礼路拐向东,至周浦镇康沈路为止,全长约13公里。这里诞生过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铺设过浦东最早的铁轨,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浦东的工业中心、交通要道。

近十年来,上南路为更多人熟知,因为它与一个万众瞩目的会展活动——“世博”连在了一起。北端的世博园成为其新的起点,让这条百年老路褪去旧工业区的斑斑锈迹,以青春、活力的姿态 “再出发”。在世博效应的持续带动下,展览、演出、购物等新型业态沿着上南路生根、开花,让这里成为有质感、有温度的城市生活长廊。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空间的更新,都在这条马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倘若今天有人问:一个会展能够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那么上南路的蜕变,无疑给出了一份经典的样本。

 

 

世博会结束后,上南路成为了一条多元的文化长廊。图为中华艺术宫。  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世博轴变身世博源购物中心    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从近百年前的小火车起步,见证上海交通的飞速发展

作为连接周家渡与周浦镇的要道,浦东的“大动脉”之一——上南路,可谓是串起了浦东的交通发展史。

行驶在宽阔通畅的上南路上,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自己脚下曾经铺设了浦东最早的铁轨。近百年前,喷着蒸汽的小火车发出隆隆的巨响,沿着同样的轨迹在沃野间穿行——可以想见,那是多么令人惊异而又振奋的景象。这条铁路叫做上南铁路,是在上南公路上加铺钢轨而成,于1925年开始运营,北端起于黄浦江边的周家渡码头,途中串连起杨思、三林等地区,直通周浦镇。最早在铁轨上行驶的是钢轮有轨汽车,数年后因为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而改成了蒸汽机车。它与上川铁路一起,成为了浦东轨道交通的起点。

到了1950年代末期,因为汽车运输发展迅速,上南线拆除了铁轨,恢复为公路运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上南路作为浦东的交通要道,常常发生车辆拥堵,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一方面是因为道路本身的拓宽和改建,另一方面,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浦东大道、世纪大道、中环线、外环线等道路纷纷建成通车,上南路曾经面临的交通重压,自然也在四通八达的道路运输网络中被纾解了。

上南路还见证了上海第一条公交隧道专线的诞生。1980年的国庆节,隧道专线的第一批乘客从浦西的打浦桥出发,经过当时全市唯一一条,也是国内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抵达位于浦东的终点上南路站。这对于以往只能搭乘轮渡过江的普通居民来说,无疑是令人激动振奋的一桩大事。他们一定想不到,在之后的近40年间,又有十多条越江隧道贯通浦江两岸,将天堑变为通途。

曾有一位名叫周耀敏的市民,在报纸上发文回忆小时候乘坐上南线小火车的情形:火车在中途忽然停下不动了,司机动员乘客一起下车去推火车。时隔数十年,作者再次沿上南路去三林,一路上看着宽阔的道路,再对比当年“手推火车”的情景,不禁赞叹“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当时还是1998年。如果将历史的纵轴一直拉伸到今天,这一条古老的马路所勾勒出的交通巨变更令人惊叹:从浦东最早的铁轨,到今天星罗棋布的轨交网络,仅上南路经过的线路就有六条(含在建);从满是煤渣,仅容两辆车来去的小马路,到如今大部分路段为双向六车道的宽阔大道;从第一辆在黄浦江底奔跑的公交车,到如今十余条越江隧道和九条公交隧道线路……这一张不断生长的交通网络,是为浦东源源不断输送活力的血脉,也是改革开放的脚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印记。

从老工厂到文化生活长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正走进现实

上南路300号,对于上海的钢铁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坐标。1913年,这里创办了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之后在此基础上兴建的上钢三厂,在1949年后迅速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画家靳尚谊1969年创作的油画《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中,那钢花四溅、热火朝天的炼钢景象,是上南路辉煌历史的一幕缩影。

但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不断推进,黄浦江边这一带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工厂也逐渐显现出其局限。工厂周边,大量人口集聚的棚户区更是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垃圾成堆。

在1980年代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已经提到,要将中心城区的钢铁冶炼企业搬离。新世纪初,浦江两岸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目标是将沿岸空间从“生产岸线”转变为“生活岸线”。这些都为上南路的华丽转身埋下了伏笔。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浦江两岸城市空间的更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也为上南路地区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锈迹斑斑的老厂房、破败的老码头,变成了一片时尚、环保、充满科技感的都市生活圈。其中浦东钢铁公司(即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被改建成为“宝钢大舞台”,在世博会上焕发新生。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7300余万游客,创下了世博会创办100多年来的规模之最。共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的官方参展者,80个城市案例、18个企业馆参展,以最广泛的参与度,真正实现了世界各国与人民的交流和欢聚。

重新拓宽后的上南路,作为贯穿浦东世博园区的主干道之一,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璀璨的时刻。道路北端的世博文化中心如同一艘飞碟悬停在黄浦江畔,西侧的世博轴则是世博会的主入口和主轴线,六个倒圆锥形的“阳光谷”将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道路东侧的中国馆,更是整个园区最为抢眼的一抹“中国红”。因为沿途串起了这三个核心“地标”,在世博会期间,上南路上每一天都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事实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也重新点燃了许多国家对世博会的热情。国际展览局副秘书长迪米特里在2017年造访上海时说:“曾经有段时间,有人认为世博会在一个手指轻点就能遍览五湖四海的时代,过时了。但上海让他们看到了世博会的活力。”

当上海世博会画上完美句号,“世博效应”带来的后续推动才刚刚开始。今天,在上南路上漫步,你可以在中华艺术宫对着吴冠中、程十发等名家画作发一天的呆,也可以与家人一起去世博源逛商店、吃大餐、看电影,晚上还能去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看一场球赛或是演唱会,与上千万观众一起欢呼呐喊……世博会遗存的物质遗产,在这里为公众搭建起了一条多元的文化生活长廊。与此同时,世博源西侧的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已成为全国央企密度最高、发展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20年,世博地区建筑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逐步迈向世界级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将亮出一张主打总部经济、金融投资、文化传媒等新兴产业的全新名片。

除了世博地区,“会展经济”的影响也在辐射到更广的地域。近年来,杨思、三林、周浦等地区都在迅速崛起,创新创业公司纷纷在这里落脚。而在上南路的南段,被称为亚太通信枢纽的“心脏”的中国电信信息园区逐渐成熟,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添砖加瓦。当“后世博”模式开启,上南路正一步步见证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从理念慢慢走进现实。

(摘自2018年7月13日《文汇报》  记者钱好)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