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杨浦社会福利院里的年轻人
2020-05-25
字体: | 阅读:241|
每个人都会老去。当你老了,最关心的恐怕是“谁来给我们养老”?不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衣食生活有保障。

提起养老院,许多人会和“暮气沉沉”联系起来。传统印象中,养老院里都是五六十岁“小老人”照顾八九十岁“老老人”。可是,也有例外。在上海,无论是公办还是民营养老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了进来,选择这份“朝阳产业”。

老人并不因垂垂老矣而比年轻人少些喜怒哀乐,少与老的“碰撞”,新意十足,彼此治愈。可是,留住养老行业中的新鲜力量,光靠情怀和理想远远不够。记者走访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养老院,听从事为老事业的年轻人诉说心声,思索未来,期待为养老院留住这片生机,别让年轻人来了又走……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内,年轻员工给老人们带来了更多欢乐。 王艳梅摄

 

年轻人带来“新画风”

抖音是年轻人的专属娱乐吗?不,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许多八九十岁老人尝试了刷抖音、拍日常。当然,这些都是年轻人教给老一辈的新玩法。

这是一家传统的公办养老机构,可并不因为传统而“老态龙钟”。“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24岁的张鹏带着爷爷奶奶们一起唱。这些生活中的美好日常,被拍成了抖音短片。张鹏是“95后”,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系毕业后,踏入养老行业已5年,算是有经验的“老护理”了。他和小伙伴们发现抖音上有一些适合老人手脑锻炼的“抖音舞”,比如手指舞、拍灰舞,保存下来放给老人看,教他们锻炼,“其实这对预防和延缓认知障碍等各种疾病很有帮助”。

养老生活不只是晒太阳、打牌、听戏曲这些常规套路,虽然书法、画画也怡情,但游园会、民俗会等同样能给老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前两年,杨福院开启了游园会和民俗活动,老人们重温童年的美好。娃娃机、哈哈镜、冰糖葫芦、吹糖人……没想到,这些成了最获老人青睐的体验活动。“吃吃看看逛逛,游园会老闹猛啊,好像回到童年时光,开心啊!”89岁的刘奶奶说,娃娃机里抓娃娃,只要找到方法,他们也不输给小青年。

随着上海整体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年龄节节攀升。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住养老人的平均年龄达到88岁。副院长乔毅皓说,“大众认知中,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日常生活可能是单调、乏味的。大部分老人仍然希望与世界接轨。如果有人教,他们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在她看来,年轻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宝藏”老人带来启发

年轻一代选择养老行业,会不会苦闷又难熬?并不是。年轻人将视野聚焦于养老院,发现了不同的风景。而他们喜欢改造世界,为传统的养老行业注入了新思维。

乔毅皓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了13年,在她印象里,福利院的年轻人占比逐年增高。全院目前有212名一线护理员,35岁以下的近50人。这和数年前相比,年轻人比例提高了不少。无论将来是否走上管理岗位,年轻人都需要从一线护理岗位做起。据她观察,年轻护理员加入后,老人们的包容度明显更高,“老人是用看待第三代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年轻孩子。”

张鹏对此深有体会。刚来福利院时,由于年纪轻,经验不足,护理过程中难免疏忽。一次,一位老人吃饭后衣服弄脏了,张鹏没来得及换,被前来探望的家属发现,家属有所不满。对这样的“小事”,老人并不放在心上,张鹏有点委屈,“明明自己为老人换洗衣物很勤,可偏偏几分钟没注意就被发现了。”一位奶奶劝他:“小张啊,别放心上,也要理解家属的心情,他们希望父母生活得更好,咱们换位思考。”

张鹏说,作为年轻一辈,阅历还浅,恰恰能从老人身上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年轻人给老人带来童心和新鲜感,老人分享人生经验,像宠爱孙辈一样对他们好。在他看来,这份爱互相给予,彼此滋养。

拿什么留住年轻人

当前,人口老龄化还在加速。据统计,上海目前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突破500万,老龄化程度35%左右,2020年,这一总数将超过540万。

养老院来了年轻人,给养老行业注入一抹亮色。然而,养老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招人难,且人才持续流失率高。

“招人,我们从苏浙沪招到了陕甘宁。”乔毅皓回忆,13年前她刚进入福利院工作时,一线护理员或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来自周边省份。近几年,“新鲜血液”更多的来自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距离较远的省份。作为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之一,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一线护理员流失率一度高达30%,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百分之十几。

为了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杨浦区做了一些“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探索。近年来,杨浦区民政局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民政学校等职业院校合作,采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共同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专业的学生。

在乔毅皓看来,这班养老护理专业的就业“直通车”,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培养成“科班”出身。“必须先沉到一线,积累实践经验。”她说,照顾老人,涉及很多护理和沟通技巧,光看是学不会的,需要亲自做。可是,很多年轻人过不了“服侍人”这一关。一些从职业院校订单班毕业的学生,没做一两年就离开了。被评为上海首届“最美护理员”的一名年轻人,做得十分出色,前几年悄然离职,让乔毅皓颇感遗憾。

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投身养老行业的毕业生第一年流失率为40%—50%,第二年为60%—70%,第三年为80%以上。这些数据指向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能为投身养老行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保障,即便他们满怀信心而来,也有可能心灰意冷而去。

近几年,政府一再用规划和政策表达对养老行业“队伍培养”的决心。2016年初发布的《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显示,上海现有养老护理人员近5万人,计划到2020年新增7.8万人。也就是说,5年间,养老护理人员增量要超过存量人员总量。目前,具有良好医疗护理技能的从业者,是市场最缺的。业内人士认为,真正有技能的养老护理员,他们的价值将被社会和市场重新估量。而这些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施展“天地”。

养老场域再延展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领域研究员胡苏云发现,新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比较有活力的民营机构更容易吸引年轻人,老人的生态分布对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也就是说,老人年龄、学历、退休前所在行业分布越丰富,年轻人越能适应。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院里重要的岗位,但这一行业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不要将岗位‘窄化’了。”在她看来,有必要重新定位养老行业的生态结构。养老从业者的生态,同样需要多样化。而这样的多样性,可以满足有目标的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和高薪资的需求。

首先,护理不是狭义的概念。如今养老护理通常指的是生活行为的照料、医疗护理。实际上,护理不是简单的服侍,需要评估每位老人的身体、精神、心理、社交等实际需求。高科技、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发展是未来趋势,胡苏云说:“10年前,谁会想到如今大、中小学生全民上网课。若干年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后护理中最苦最累的活让机器人代替,而养老从业者面对的是更鲜活的人,这是机器无法胜任的。”

其次,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需要来自不同岗位的服务。比如护理、营养、烹饪、社工、医疗照护、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在业内人士看来,综合型人才也是养老行业未来最需要的,这些都需要在年轻人身上下功夫,为养老产业的未来布局。

一个行业开放性越大,社会认知偏差越小。养老产业实践者尝试打开养老院大门,可以与年轻人联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

养老院的场域,其实还可以延展开来。老与少的联结,需要创意制造机会。

正如许多年轻人所言,每个人终究都会老去,养老产业多一些朝气蓬勃,步入晚景的老人也就多一份欢喜。他们所做的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摘编自2020年5月25日《解放日报》  记者彭薇)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