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静安区共康四村:爱心“社区食堂”从“搭一口”开始
2017-08-28
字体: | 阅读:805|

    彭浦新村街道辖区内的一家居委会与社区志愿者办了一间“社区食堂”,每天集中烧好饭菜,再为小区内80岁以上的孤老、独居老人送到家中。

    这个“社区食堂”办得不易:为了让老人吃得价廉物美,买菜烧菜送菜的志愿者与居委会干部都没有任何报酬,好心居民不定期送些柴米油盐,冰箱、空调等“大件”是志愿者捐赠的,连“食堂”烧饭的场所都换了三次……但这个“社区食堂”硬是坚持办了一年多,服务的老人从最初的五六位增加到现在的17位,还有不少独居老人、孤老也想加入。

“老老人”集中,吃饭成大问题

  2017年8月25日上午10时半,共康四村40号楼一楼的一户人家,已经飘出炒菜的香味。60多岁的志愿者周乃凤正在厨房忙碌着,一锅干煎鳊鱼在她面前吱吱作响,香气四溢;走到小客厅,在一张摆满各式各样饭盒的长桌子前,三四个阿姨爷叔拿着大勺,将冒着热气的米饭,往饭盒里面盛,一侧的墙壁上整齐地挂着10多只一模一样的环保布袋,上面用墨水笔标记了门牌号……这是共康四村居委会与小区志愿者自办的“社区食堂”集中烧饭点。
  这天,有干煎鳊鱼、红烧鸡翅根、西葫芦炒胡萝卜、韭菜炒豆干,还有一大碗米饭,每份都分量十足。原来,不少孤老、独居老人会将他们送上门的饭菜留下一半,这样晚饭就顺带解决了。
  共康四村地处静安和宝山的交界,是彭浦新村街道辖区内一处大型居民小区。小区太大、居民太多,被分为两个居委会管辖,仅第一居委会辖区的住户就多达2439户、5600多人。这里的老龄化状况相当严重,每3位居民里就有1位60岁以上的老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350位,90岁以上老人有60位。小区里还居住着10多位孤老,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也不在少数,老人们每天吃饭成了大问题。
  街道辖区内本身有两家为老服务中心,可以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但走过去有点远,而送到居委会的老年餐又不太合老年人的胃口。
  2016年,在共康四村第一居委会党总支引领下,小区居民志愿者推出一个叫“搭一口”的服务项目:居民志愿者每天自家做午饭时,多做一份,送到有需求的老人家中。这一服务项目推出后,效果特别好,不少孤老、独居老人都来“申请”享受服务。
  要服务的老人多起来,一位热心志愿者免费为“烧菜”提供了一处场地,由志愿者集中烧菜,再送到老人家中,辐射人数大幅增加。2017年7月,居委会将一位孤老过世前赠予小区做善事的老房进行了装修,作为新的集中烧饭点。

价廉物美,还风雨无阻送上门

    小区里的孤老、独居老人为什么喜欢“社区食堂”的饭菜?价廉物美是最主要原因。定价15元,每顿都是一大荤、一小荤、两个素菜,蔬菜肉类烧得酥烂,便于老人咀嚼消化,调味也清淡。哪位老人爱吃比较硬的米饭,哪位老人爱吃软烂的米饭,志愿者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尽量满足。
  参与社区食堂的10多位小区志愿者,本身都是60岁以上的“小老人”,但为了照顾那些年纪更大的老人,他们不辞辛劳。
  每天一早7时,就有志愿者骑着电动车去买菜,买回来,大家一起摘菜、洗菜,有人起油锅炒菜,然后大家再一起把饭菜盛到饭盒中,放在志愿者捐赠的环保布包里,分头送到老人手上。
  “三人一组,一个人炒菜,两个人盛菜、送饭,再回来收拾锅碗,基本要忙到下午一点以后才能各自回家吃饭。”朱爷叔说,小区面积大,送的人家分散,自己与几位有电动车的男同志,就负责送远一些的地方,不会骑车的女同志就送近一点的人家。老房都没有电梯,就算住在6楼的老人,他们也坚持爬楼上去,送到老人手中。
  “11时前一定要送到。”志愿者吴雅琴说,这些老人的时间就像火车时刻表一样精准,如果送餐送晚了,他们会着急地不知所措。有一天中午,吴阿姨给一幢楼里老人送餐,路上耽搁了十来分钟,没想到老人已跑到楼下的大门口等她。

他们成了老人们的精神寄托

    11时送餐时间还没到,97岁的独居老人卞阿婆拄着拐杖自己来取饭了。
  “你自己拿不动,我一会就给你送去。”志愿者夏晓燕贴着卞阿婆的耳边说。卞阿婆却摆手,执意要自己拿。“等小印过来了,让他给你送。”夏阿姨这样一说,卞阿婆立刻眉开眼笑。
  正说着,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来了,他就是小印。小印摘下墨镜,拎起装着饭盒的环保袋,扶住阿婆说:“阿婆,咱们回家吧。”卞阿婆开心地扶着他离开。
  原来,这两个月正是放暑假的时间,居委会考虑到不少志愿者都有第三代,中午正是这些爷爷奶奶辈志愿者给第三代做午饭最忙的时候,于是就发动居委会干部暂时代替志愿者为老人们送餐。居委会干部小印前几次给卞阿婆送饭时,与阿婆聊过天,逗得她哈哈笑,于是阿婆就认准他。昨天,阿婆没见他来送饭,今天自己就找上门来,其实就是要见见他。
  对不少孤老与独居老人来说,每天送饭菜的志愿者与居委会干部就是他们的情感寄托。有的老人因此结识了志愿者与居委会干部,还会找上门去和他们聊家常。而志愿者与居委会干部也利用送饭的机会,确认一下老人在家中的身体情况,防止意外发生。

名气响了,更多老人需要服务

    “社区食堂”的名气越来越响,更多孤老与独居老人想加入,但居委会与志愿者的烦恼也来了。
  “最担心的是食品安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冯英明说。如今,有了新场地的“社区食堂”已经被划分为厨房间、熟食区、生食区、洗菜区等,参与烧饭送餐的志愿者全部都办了健康证,志愿者给老人买菜连小区门口的东康菜场都不去,一定要去大型商超购买才放心,“社区食堂”还制定了“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从食品采购到储存、操作都做了严格规定;但他还是不放心,“想请相关部门能给我们做些指导,最好做一下备案”。
  “社区食堂”运营的开支也是问题。“志愿者服务都是免费的,但15元一份的餐费根本无法平衡成本,水电煤气、柴米油盐等都需要用钱。”此前,有不少小区热心居民向“社区食堂”奉献爱心,捐实物、钱款都有,空调与冰箱等“大件”也是志愿者捐赠的,但居委会与志愿者还是希望能有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用在为老服务上。比如,天气要冷了,老人家里拿来的饭盒都是塑料的,不保温,志愿者想给老人都换上统一的保温饭盒;社区食堂现在的厨房排风不好,烧那么多人的菜,经常被油烟熏得眼睛疼,志愿者希望能对排风设备做一些改造。
  越来越多的高龄孤老与独居老人希望能加入到这个“社区食堂”中,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就有两位老人找上门来。“对符合条件的老人,我们难以拒绝,但服务的老人越多,我们的开支就越大。”一位志愿者说。2017年9月开始,“社区食堂”服务的老人将从17位增加至22位。


志愿者正在为老人准备可口饭菜。  唐烨 摄

(摘自2017年8月27日《解放日报》记者唐烨 实习生苏昊炜)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