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2018年头3个月已有3000多位老人享受长护险服务
杨浦区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已3个月,目前全区享受服务的老人有3266人,在家中得到照护服务的有3030人。
长护险这一惠民新政试点之初,因为涉及医保、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如何准确评估、如何补充护理员队伍……
这些难题,杨浦区通过调研,逐一破解。
在评估环节中,一位95岁老伯因为太“要强”,评估为最低0级,无法享受长护险;有居民把参加长护险等同于享受“为老服务”补贴,要求提供家政服务;评估中心反映,信息系统运转不畅,数据上传流程复杂……为了把长护险这桩好事办好,杨浦区人社局今年以来多次走访老年照护评估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护理站等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及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目前,杨浦区长护险试点进展顺利,今年前三个月已受理长护险申请4365人,评估2733人。目前全区享受服务的老人共3266人,在家中得到照护服务的为3030人,另有一些老人在养老机构享受到了护理费减免,护理站提供服务达6.5万人次。 试点工作难度不小 作为一项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惠民新政,长期护理保险今年1月起在上海全市开展试点,受到市民欢迎。不过,长护险涉及医保、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包括受理、评估、服务多个环节,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试点工作难度不小。 杨浦区人社局在调研中发现,试点刚刚开始,前来申请的居民多,但在操作中不时“卡壳”。一家评估中心反映,在使用新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时,系统中申请信息无法导出,操作速度慢,导致老人重复申请,且数据上传流程复杂。 参加长护险需要先进行统一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在2至6级的可以享受长护险待遇。但在评估环节,不少老人及家属存在误区,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如家住平凉街道的一位百岁老太申请参加长护险,家属认为评估的级别越高,就能享受越多服务,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将老人的病情描述得过分严重,最后评估为7级(最高级)。但7级不符合长护险照护服务的要求,医生建议老人入院治疗。老人的家属对此结果不满意。另有一位95岁的老伯,特别“要强”,在评估时表现出各方面都很健康,最后评估为0级,也无法享受长护险照护服务。 还有的居民对政策理解不甚清楚,把长护险等同于“为老服务”的补贴。如家住大桥街道的一位87岁老伯申请参加了长护险,但当护理员上门做护理计划时,老人表示不需要护理,只需要家政服务。原来,老伯将长护险理解成了民政部门的居家养老补贴,以为能够拿到一笔现金……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针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杨浦区人社局分别与相关单位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拿出了具体解决办法。一方面及时向市医保中心反馈评估系统出现的问题,使这一系统尽快完善,另一方面支持区里的评估机构自主开发辅助系统。目前,评估信息“卡壳”的问题已经解决。 对于老人和家属存在的政策理解误区,则加大政策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业务经办人员的能力,对群众做好政策指导和解释工作,让老人和家属在接受评估时如实反映身体情况。同时,他们也建议,长护险的覆盖范围应包括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哪怕老人身体再硬朗,也应享受一定等级的长护险待遇。 155名护理员持证上岗 长护险全面推开后,最大的问题是护理员不足。为此,杨浦区在原有3家护理站基础上又新增3家,现在共有护理人员155人持证上岗。 五角场街道的王凤英阿婆今年89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子女上班,难以照料。今年1月初,居委干部给王阿婆介绍了长护险政策,儿子帮她申请了评估。王阿婆评估等级为6级,可以享受长护险的居家护理。现在,护理员丁乐芹每周7天、每天1个小时,上门为王阿婆进行测血压、洗澡、按摩,以及喂饭服药等护理。如今,王阿婆脸色红润了,笑容也多了,每次看见护理员上门,都会竖起大拇指:“欢迎小丁来我家!”王阿婆的儿子也说:“长护险帮了我大忙!”(摘自2018年4月7日《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