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召开的市委全会上,徐汇“邻里汇”被写入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站在新起点,徐汇将奋发有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邻里汇纳入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框架深耕打造,成为彰显“人民城市”内涵的新地标。
徐汇乐山邻里汇·智能生活角
徐汇滨江水岸邻里汇·国学传承课堂
徐汇区国际邻里中心
徐汇梧桐66邻里汇·艺术美学沙龙
近年来,徐汇区着力改变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少、资源散、功能弱状况,探索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全区13个街镇邻里汇和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全覆盖,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邻里汇建设也被赋予了新内涵。面对新时代人民不断升级的多样化需求,徐汇区围绕“特” “治” “共”精准发力,推动邻里汇建设从探索实践走向制度常态,从功能培育迈向品牌提升。2020年7月3日,徐汇国际邻里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邻里汇”区-街镇-居民区三级体系的建成,更将引领推动邻里汇社区服务模式新一轮的创新发展。
揭牌开建的国际邻里中心,面积约4.5万平方米,通过空间载体的更新与街区功能升级,过去漕东地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地块功能相对单一、缺乏活力的状况由此被彻底改善,百姓期盼已久的品质生活、温度社区、归属认同将得以实现。
当下,徐汇正计划实施星级邻里汇创建工作,突出鼓励基层创新导向,突出群众满意度的评估比重,探索运用智能化手段动态监测邻里汇服务效能。下半年将启动星级邻里汇创建申报和评选工作,推动邻里汇成为街镇社区争先创优的大舞台,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基层社区的成就感。
同时,推动服务型居委“四百”增能建设,深化家门口服务内涵。一体化推进邻里小汇空间改造和居委会去行政化,最大程度压缩居委会办公空间,提质扩容居民活动空间,推动社区工作者把更多精力放在走家串户、为民服务上。优化完善邻里小汇议事会运作机制,引导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资源分配、公共空间管理、公共秩序维护等“急难愁盼”来共商共议,挖掘推出一批优秀自治共治项目,展示居民风采,激发共同记忆,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认同,真正让邻里汇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最佳实践载体和展示平台。
紧扣人民升级需求 打造有标识度的邻里汇连锁品牌
“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乐园”,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邻里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勾勒个性化需求,织就专属服务,逐渐从社区“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升级为群众生活离不开的新型“便利店”。
聚焦特色,提高服务供给精准度。在做优做强为老服务、综合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社区的居民群体特征,开展“线上线下”需求挖掘,动态把握群众诉求,积极探索提供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优化“基本服务+定制服务”清单。比如,徐家汇街道乐山邻里汇深挖社区顽疾根源,延伸街道社区事务受理点,开通40项居民办理频率最高的业务,链接乐山属地资源,打造了属于“每个人的邻里汇”。挖掘文化特质,凝结社区文化认同。徐汇是中西文化交汇地和海派文化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底蕴积淀在街头巷尾,渗透在社区里弄。依托邻里汇载体,通过建立社区“文化档案”、讲述原住民老故事、举办民俗节庆等,把散落社区的文化记忆寻回来,把历史积淀传承下来,打造出凝结社区归属感的文化纽带。比如,坐落于历史风貌区的天平街道“梧桐66”邻里汇,满足“一老一小”需求的同时,深入挖掘“红色风貌”内涵,策划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人物事迹、品读建筑故事系列活动,在激发居民共鸣中实现价值引领、情感认同。塑造品牌特征,增强“连锁”规范性。今年徐汇继续深入研究邻里汇规范建设、标准完善、品质升级战略,启动实施星级邻里汇创建指标体系研究,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将连锁品牌做强做优。
深化人人享有内涵 打造有辐射度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之治”目标之一。依托邻里汇共建平台载体,凝聚社区各方主体共治共享,让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分散化走向全域化、系统化,推动建设“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区。
优化邻里汇联动发展模式推动平台共建。徐汇在区级层面出台“1+3”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做优做强街镇级邻里汇,注重功能辐射和项目配送;打造5分钟家门口生活圈做实做深居民区邻里小汇,突出服务优化和高效便捷,让邻里汇和邻里小汇优势互补、同频共振、良性发展。强化全区域要素整合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领导小组机制作用,加强政社联动、条块联动、块块联动,整合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群众资源、专业资源,强化部门资源下沉、块区资源共享,推动邻里汇各类运营主体沟通协商、协同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设施的资源配置效益。深化服务型居委运作模式促进邻里共融。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研究制定服务型居委会建设创新发展方案,将空间变革重构的“硬治理”和邻里小汇内涵升级的“软治理”深度融合,活动空间做加法、办公场地做减法,因地制宜开展功能升级改造,把居委会打造成有温度、有显示度、有参与度的公共空间。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打造有认同度的“客堂间”
“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邻里汇不仅满足于构建社区家门口的“服务圈”,更通过党建引领逐步描摹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发动群众的“自治圈”和“共治圈”,从“服务载体”转型升级为“治理平台”。
打造“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能人舞台。邻里汇注重挖掘、培育、提升一批有社区情怀、有专业特长、有群众基础的社区能人,发挥这些“领头羊”的带头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比如,凌云街道邻里汇以政治面貌、能力特长、服务半径等为关键词,发现了老照片修复能人、亲子阅读达人等一批有特长的社区骨干,建立信息资源库,成立能人工作坊,为社区治理提供内生的人力支撑。完善“人人都能有序参与”的议事机制。依托邻里汇搭建民意收集、民主协商的空间平台,引导居民从“一起玩”转向“一起议”,逐渐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社区氛围。比如,湖南街道春华居委邻里小汇引导居民从兴趣结伴到成立“吾缘花友会”自治组织,通过协商制定楼道公约、清洁排班表等,将原来人人远离的堆垃圾死角重建为人人喜爱的小区 “后花园”。建立“人人都有归属认同”的共治枢纽。深化邻里汇资源链接者和社会组织孵化者的功能定位,聚合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共建单位等多元治理主体合力,打造一系列治理项目,不断做大基层党建、社区共建的“同心圆”。如,枫林街道邻里汇利用辖区丰富的医疗科普资源,建立 “健康枫林联盟”,打造“家门口的科学社”,惠及居民群众,也助推区域单位提升社会价值、增强社区归属感。
一路走来的“邻里汇”实现内涵品质“三级跳”
■2017-2018年
建设人民需要的“家门口的公共客厅”
在“上只角”的华丽外衣下,徐汇仍尚存不少狭小逼仄的旧里弄、老小区,人均住房面积局促让“客厅”成了居民心中的奢侈品,“希望增设活动空间”更是基层调研中反复被提及的诉求。因此,徐汇区把“公共客厅”作为邻里汇的内涵之一,牢固树立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摸清资源家底,回应群众需求,以高标准推进邻里汇建设布局。
规划布局上,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家门口服务圈为标准,实现就近服务群众。在排摸社区载体资源基础上,打破街镇界域规划,统筹选址建设18家街镇邻里汇,同时做好两端延伸,向上延伸谋划建设区级邻里中心,打造邻里汇“旗舰店”;向下以居委会为载体延伸建设306家“居民区邻里小汇”,让居民走出家门即享服务,形成“一体多元、一网覆盖、全时响应、全区联动”的徐汇社区治理服务新体系。
设计风格上,以简捷时尚吸引人、温馨开放留住人为主旨,转变思维、变革审美,融合“颜值”与“温度”,打造居民喜爱的新地标,如衡复风貌区的邻里汇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与周边的旧式里弄、花园洋房相辉映,让人们重新领略历史街区的前世今生;又比如坐落于居民区里的寿昌坊邻里汇,巧妙利用周边院落和顶楼平台,精心布置儿童室外游乐区和露天绿植角,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居民群体纷至沓来。
个性特色上,集聚社区人文共鸣为理念,守护邻里情感家园。各街镇立足辖区特色,深挖文化特质,通过邻里汇建设增进社区认同感,形成“最大公约数”。如江南新村邻里汇结合小区江南造船厂职工宿舍的历史渊源,以“船文化”联结邻里亲情。
■2018-2019年
打造人民欢迎的“社区服务新载体”
“邻里汇”紧扣居民需求,深挖服务内涵,建立一整套体系化的邻里汇运营发展机制,确保服务项目的精准性、资源整合的集聚性、运营管理的专业性。
以广大居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定制化服务功能遴选机制。各街镇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居民实际需求,按需遴选并公开“量身定制”的服务项目清单,最终明确邻里汇提供政务、生活、为老、健康、文化、体育、教育、法律、心理、志愿等十大基本服务,其他个性化服务根据居民需求因地制宜设置。
以条线部门资源和社会第三方组织为依托,完善精准化供需对接机制。强化各部门资源下沉,建立面向全区的“菜单式”服务项目配送机制,同时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具有一定引领性和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汇总形成“社会组织项目库”和“社区服务项目库”供邻里汇按需选择。此外,定期从项目管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评价等维度对服务项目进行评估,对服务项目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维护供需对接的实效性、可持续性。
以区级标准管理规范为保障,创新设立多元化运营管理机制。研究出台《邻里汇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统一邻里汇建设、运行、管理、监督评估要求。街镇邻里汇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服务,居民区邻里汇成立理事会作为民主议事决策机构,由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干部、街镇相关科室人员、区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群众骨干、社区志愿者及社会组织等各方代表组成,实施自主服务管理。
■2019-2020年
构建人人享有的“美好生活共同体”
随着一座座街镇邻里汇成为新地标、一家家居民区邻里小汇呈现新面貌,社区生活的空间载体逐渐成型,满足全人群各类需求的多元化服务让邻里汇散发出“美好”的光芒,而“共同体”的支撑更是关键内核。2019年,徐汇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邻里汇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实施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在邻里汇建设上突出“特”,机制完善上体现“治”,共同体打造上聚焦“共”,推动邻里汇建设从实践探索向制度常态升级。
下一步,徐汇将开展街镇级邻里汇和居民区邻里小汇星级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邻里汇运营效能,深化邻里汇品质内涵。同时,推动服务型居委“四百”增能建设,深化家门口服务内涵,让邻里汇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最佳实践载体和展示平台。
典型案例
风貌区里的自治共治“金钥匙”
天平街道梧桐66邻里汇位于乌鲁木齐南路66号,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这座具有87年历史的文保建筑如今成为百姓家门口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引擎。既能解决养老、托幼、就餐、理发、日常维修等“刚需”,又能兼顾沙龙、阅读、民主协商、交流分享等“美好需求”,做到全时段、全覆盖、全人群的多元化生活品质提升。
这里还有“最美风貌区党群服务站”“党员汇公益集散地”“家门口的四史”“天平好人故事会”等精彩内容驻点开展。天平社区风貌治理共同体平台也在这里孕育,居民代表、社区规划师、职能部门及国有企业、专家团队、代表委员等力量共同参与,开展协商、共话治理,成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以书香浸润社区文化推动自治共治
凌云街道有个渔书邻里小汇,位于凌云路406号,由凌云街道与上海徐汇渔书社区公益发展中心共同打造,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是一座集书籍文创、社区公益、美学生活、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渔书小汇结合“书香凌云”的特色定位,以“阅读和思考”为主旨,引领社区居民培养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读书习惯,营造书香文化浸润社区生活的氛围,为自治共治打下文化和情感基础。比如,渔书小汇引导居民参与图书循环,使一本书能够链接起不同的故事和场景,目前,已收到附近居民捐赠图书近2000册,充分体现了居民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参与社区文化服务的热情。
(摘编自2020年7月21日《文汇报》 本文图片均文汇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