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两会”声音:城市“老”得太快 服务如何追赶
2019-01-27
字体:
大
中
|
阅读:119
|
养老问题,与每个家庭都相关,又关乎每个人的未来。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483.6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2%。
“大城养老”成为今年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当这座城市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拿什么来保障老人的幸福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
浦东新区洋泾社区食堂年味渐浓。社区食堂一开门,周边老人赶来吃午餐。解放日报见习记者孟雨涵摄
助餐服务“放量提质”
在本市各项助老需求调查中,“助餐”都排在前列,上海连续多年将助餐点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老年助餐服务面临‘供不应求’的新情况。”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在调研时发现,社会对老年助餐提出了“放量提质”新需求。
代表委员们建议,老年助餐服务要适应新需求,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助餐服务近期以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为服务对象,远期可扩及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服务以午餐为主,逐步增加早餐和晚餐。
凤懋伦建议,应以“社区食堂”为载体,构建“政府支持、市场承接”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可借鉴“白领午餐工程”的方法,社会餐饮供应商只要符合社区食堂建设和服务标准等要求,接受价格标准参加招标,一旦中标就可挂牌成为“社区食堂”,参与提供老年助餐服务。鼓励社区食堂按微利原则,为老人提供早餐和晚餐,按市场价为市民提供各类就餐服务,再以盈利补上营运费用,做大做强,反哺老年助餐。
养老服务“按类细分”
现在,上海面向老年群体提供的上门养老服务有两种方式,一是“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从2018年起全市试点推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上门养老服务。两者侧重点虽不同,但在制度设计、体系构建上有重复,也给部分老人和家庭带来了困扰。
长护险试点规定,为享受政策的老人提供的是15项常用临床护理项目和27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这与居家养老服务有相当大的重叠,但也有不同。老百姓称长护险是可以“喂饭、助浴”,却不能为其“做饭、洗衣”。另外,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与长护险服务人员队伍待遇薪酬大不相同,前者小时工资是25元,后者最低是40元,一般为65元。代表委员们在调研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抢着要做长护险服务,造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
“以‘模块化’的形式细化分解长护险与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人员队伍类别等,实现长护险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协同互补。”凤懋伦建议,将长护险和居家服务的项目都设计成“服务项目类别模块”,由长护险提供的,按长护险的标准结算,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则由民政部门按标准结算。再根据“服务项目类别模块”的标准与要求,对应进行养老领域各类服务人员队伍的细分,建立相应的“服务人员类别模块”,涵盖长护险和社会养老照护的各个方面,建设职业化员工制的养老领域各类人员队伍。
“我们做过统计,一个老人需要专业照护的时间,每天大概是2小时。”市人大代表、杨浦区民政局局长明依建议,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可对家庭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安装防滑垫、扶手,包住家具尖锐硬处等,以减少意外伤害可能性。另外,还要推广安装智能化养老设备,在老人家中建立起一个“虚拟养老院”。
照护床位“搬进家庭”
有人感叹,上海城市“老”得太快,公共服务供给只能拼命追赶社会需求。多年来,上海都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这已成为最“年长”的市政府实事项目。目前,本市大部分区域已完成3%的机构养老床位建设指标。代表委员们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规模加大与程度加深,机构养老床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养老方式上都无法有效满足未来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
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建议,创设“家庭照护床位”,可成为上海拓展“机构养老模式”的主要抓手。他所说的家庭照护床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而是将养老床位设置到失能失智老年人家中,由服务机构人员上门提供综合性、专业性、持续性的照护服务。他认为,“家庭照护床位”可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家庭照护、机构养老之间无缝流转,实现不同养老模式的相互融通。“对于家庭照护床位,要制定设施标准和服务规范,还须加强医养康复服务队伍融合和服务队伍建设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有代表提及,很多独居老人由于身体和心理原因,不愿走出家门,久而久之脱离社会,无法很好地享受到社会关怀。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市人大代表、新华医院中医科主任吴敏建议,要多发挥志愿者的力量,比如早晨把老人从家里接出来,送去养老机构,晚上再由志愿者把老人送回家。她还建议,可借鉴欧美国家“互助养老”的做法,由社区和相关机构牵头,帮助有需求的老人和通过审核的年轻人对接,老人向年轻人优惠出租房间,年轻人则负责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简单照料等。
(摘自2019年1月27日《解放日报》 记者彭薇 吴頔)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